【编者按】烈面镇,属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地处武胜县西北部的嘉陵江畔,东与岳池县镇裕镇隔江相望;南与金牛镇、金光乡接壤,西与赛马镇相邻,北与八一乡、南充市嘉陵区临江乡相接。
定远县舆图(今武胜)来源定远县志 清
在旧社会时,武胜县城(现中心镇)南门外有个“栖留所”,里面住着男、女、老、幼,他们是被旧社会鄙弃却又得到收容的人群,人们称之为乞丐,或讨口子、叫花子。想来,他们在穷困的边缘只那么一滑,才跌成“伸手将军”的,那时候,这样的人不断增长着,甚至增长到这个“栖留所”都住不下了。还算当时的救济院做了一件好事,在南门内添设起了一个“孤老院”。所谓“孤老院”,顾名思义是孤者养老之院,然而院中的孤者,乃是乞讨为生的丐。堂堂“定远县衙”所在地设置这所院的“机构”,却又不管它,也不理它,让穷苦无靠者挣扎在死亡线上息下去。只许他们存在,不管他们生活,听之任之,乞讨流转。
1917年四川省及川边特别区域地图
在20世纪20年代,烈面溪有个丐头名叫李远地,远近闻名。他是特殊的一丐,时常受殷商巨富的青睐。若有那家的婚寿喜事,没见李瞎子(即李远地的绰号)登门,顿感脸上无光,心有愧怍。他们为什么存在着这种心理?李瞎子倒还有取信于商、绅的"能干"。
1941年,一个乞丐正在路中向小姐太太们乞讨
李瞎子不是到处行乞的丐, 也不与财扒、夜盗勾结分肥。他沦为丐后的观念是:"做贼打得叫,讨口无人笑",讨口就讨口,绝不去做贼。他在附近的场镇和乡村,所确认是殷富的大商和绅粮,他才登门叫化,并且每月只登门一次,不得再次登门,对一般商户和小富绅粮以及农民家从不去乞讨。正因为他是丐头,也就不像那样哀怜乞求。他有几个"徒弟",大徒弟姓杜,会唱"莲花落",常唱"二十四孝",逗得绅商婆姨喜爱;他有个暗规,到哪家大富去乞讨,若打发的米粮在预定的数量内,就商开再到别家,若没有打发足、"莲花落"就唱个不停,一直唱到补足数量就"道谢",如若不然,"莲花落"的词就含讥带讽,指桑骂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947年,一名乞丐
殷富之家有了婚寿喜事,率领徒众,来到庭院放起百响鞭炮。说儿句四言八句的祝颂之词,这样就使主人不得不以实礼相待,一日三餐,膀扣酒席一桌,若逢吊丧白事,他会用一台盒,四个馔盘,两束钱纸,再加一付哀丧挽联去到灵前祭奠,这样就使主人必得发孝,每人白布三尺,每日除以酒席招待外;临走时还得赠送斗米千钱。这就是他的" 能干"。
假若他没有来,丐群一拥到庭院,谁也驾驭不了,一个个滥缕可怜,吵闹不休,致使你家席宴逊色。若他到了,以"丐头"的威信,把丐们安置在偏僻静处,不让宾客见到破烂形象,丐们也安静无哗。当席筵散后,他们就来到厨房拾出几大桶"万仙阵"(即残汤剩菜),徒弟掌权,一人一瓢,轮流回转,发完为止。主人确也省事,因此,丐头给殷富们的印象是:如有红白喜事,李瞎子看得起的才去登门,看不起还不得登门。当时,烈面茶坊酒馆内谈论某家喜庆丧事,总要有意识地问一问:"李瞎子去了吗?"就是烈面头面人物绰号"拉山牛"的陈某,也要这么问一句。回答若是去了,他默然不语,回答若是"没去",他就会讽刺地一笑。挪榆意在不言中。
烈面一带的富豪每有丧庆之日,口里不言,心里却念着李瞎子,眼睛望着李瞎子,盼他登门。在旧社会里,殷富们被这丐头如此胁迫着,确也算咄咄怪事。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武胜文史资料》、《武胜县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1917年四川省及川边特别区域地图》、《定远县志》清,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