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政委常到基层蹲点,两次遇到让战士们感到不快的事,他也很气愤

蓝江聊历史文化 2025-01-09 21:52:48

《副政委常到基层蹲点,两次遇到让战士们感到不快的事,他也很气愤》

1976年的一个秋日,29军副政委宋清渭同志来到一个连队蹲点。那天,他看到战士们凌晨两三点就被叫起来打扫卫生,连猪都被赶出了猪圈。原来是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四无"达标情况。看到战士们疲惫不堪的样子,宋清渭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的情况他还遇到过第二次,当时正值秋季落叶纷飞,战士们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打扫卫生。这两次经历,让宋清渭深感形式主义之害。到底是什么样的亲身经历,让这位军队高级干部如此动容?他又是如何带领部队改变这种现象的呢?

一、不同寻常的副政委

1970年,宋清渭来到福州军区29军任职。与其他军级干部不同,宋清渭有着独特的工作方式。每到一个连队,他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而是以普通干部的身份与战士们同吃同住。

在他担任副政委的第一年,就创下了一个纪录:一年内走访了29军下辖的38个连队。战士们都说,这位"老同志"和蔼可亲,经常穿着普通的军装,背着个旧皮包,悄悄地来到连队。

有一次,他来到海防前沿的一个连队。当时正值寒冬,他和战士们一起守夜,还主动要求替一位身体不适的战士值班。直到第二天连队开会时,战士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和他们同吃同住的老同志竟是军里的副政委。

宋清渭在基层的时候从不搞特殊化。1973年夏天,他到一个山区连队蹲点,恰逢连队伙房的大锅出了故障。他二话不说,和战士们一起吃了三天的冷饭。当时有人建议给首长另外准备热饭,被他严词拒绝了。

在29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74年,宋清渭到一个工兵连队蹲点。当时连队正在修建一条山路,他看到战士们每天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徒步翻山越岭去施工现场。宋清渭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和战士们一起干起来。一个星期下来,他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宋清渭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到一个连队,都要和战士们同桌吃饭,了解他们的伙食情况。有一次,他发现某连队竟然给他准备了"特供"饭菜,当场就把这些菜退了回去,并严肃批评了相关负责人。

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连队的具体情况。从战士的训练状况到食堂的伙食标准,从连队的住宿条件到官兵的思想动态,他都了如指掌。这本笔记本后来成了军区机关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基层工作作风,使得宋清渭在29军服役的13年间,积累了大量的基层经验。他经常说:"只有当兵,才能了解兵;只有和战士同甘共苦,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苦与乐。"

二、揭开形式主义的面纱

1976年的那个清晨,一场令人难忘的检查在29军某连队上演。凌晨两点半,值班员打开了宿舍的电灯,战士们还在睡梦中就被叫醒了。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这样的"紧急集合"。

"快起来,快起来!副军长今天要来检查'四无'达标情况!"值班员的声音透着焦急。

战士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拿起扫帚和抹布。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一周里已经上演了多次。每次上级通知检查,连队都要提前几个小时紧张准备。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猪圈的问题。连队养了十几头猪,为了应付检查,这些猪被临时赶到了后山的一个简易棚子里。战士们还在猪圈门口专门安排了一名岗哨,就怕有人不小心把打扫干净的猪圈弄脏了。

就在这天,宋清渭恰好在连队蹲点。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检查竟然在当天下午两点临时取消了。战士们忙活了一整天,最后却是白忙一场。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三天后,连队又收到了检查通知。这一次,通知说检查组将在一周内来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于是,连队不得不天天保持"临战状态"。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连队前后接到了6次通知。每次通知的内容都略有变化:第一次说是副军长亲自来,第二次改成了副军长带队,第三次变成了军里派员,第四次又说是狗狗浓重组,第五次通知推迟时间,第六次才最终确定检查时间。

这种反复无常的通知,让基层连队疲于应付。战士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连厕所都上了岗。有的战士实在忍不住,对着连长抱怨:"上级来就来呗,为什么要这么折腾人?"

最让人无奈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连队不得不暂停了一些重要的训练科目。原本安排好的射击训练、体能训练都被推迟了。一些战士私下里说:"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

那段时间,宋清渭暗中记录下了这些细节。他注意到,每次准备检查,连队都要按照一个详细的清单进行整理:宿舍的被子要叠成"豆腐块",餐具要按大小排列整齐,连院子里的小石子都要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其他连队,类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连队甚至专门准备了一套"迎检"方案,把所有可能检查的项目都列成了清单,一旦接到通知就按图索骥地准备。

三、深入了解基层困境

在连续多次的基层走访中,宋清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他以普通干部身份与战士们聊天时,总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现在打扫卫生比打仗还紧张。"一位上等兵对身边的战友说道。那是197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几个战士正在打扫宿舍,为第二天可能到来的检查做准备。

一位担任班长的老兵向宋清渭讲述了他们的日常:"以前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现在为了应付检查,经常凌晨2点就要起来。有时候打扫完了,检查又取消了,这样反复折腾,战士们都有意见。"

在另一个连队,宋清渭听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战士们想出了不少应对检查的"土办法":有的连队专门留出一间"样板宿舍",有的把日常用品都收起来,只在检查时才拿出来摆放。甚至有的连队还准备了两套内务标准,一套是日常的,一套是应付检查的。

"您是不知道,上次检查前一天晚上,我们连夜把整个训练场重新描了一遍白线。第二天检查取消了,结果下午就下了场大雨,白线全部冲没了。"一位负责训练场地的下士说。

宋清渭在走访中还发现,基层连队面临着实际困难。一个连队的指导员向他反映:"现在检查越来越多,但训练任务一点没少。战士们白天要训练,晚上还要准备检查,实在是分身乏术。"

有趣的是,一些基层干部开始琢磨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新办法。比如有的连队将日常工作细化到每个时间段,把打扫卫生和整理内务变成了训练科目的一部分。还有的连队发动战士们自己动手,改进了内务设施,让日常整理变得更加便捷。

一次,宋清渭在食堂遇到几个正在吃饭的战士。一位战士说:"我们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但是现在的检查太频繁了,而且每次检查的标准都不一样。上次说这样摆放餐具是对的,这次又说那样摆放才行。"

在基层干部那里,宋清渭也听到了不少无奈的声音。一位连长说:"现在的检查,不是看实际训练效果,而是看外表好不好看。有时候训练成绩提高了,但是因为内务不够整齐,还是要挨批评。"

更让基层干部发愁的是,有些检查项目与实际工作脱节。比如有的连队驻守在山区,条件艰苦,但检查标准却和城市里的连队一样。有的连队正在执行重要任务,却还要抽调人力准备检查。

四、从反思到行动

在江西某连队发生的那次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天,宋清渭和他曾经的警卫员、现任团长一起在连队蹲点。两人正在食堂吃饭,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喧哗声。

原来,战士们又在重复打扫卫生。这已经是当天的第二次了。团长听到一名战士抱怨说"一天要打扫好几遍",立即准备上前训斥。就在这时,宋清渭拉住了他。

这件事后,宋清渭立即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议一开始,他就把自己在基层看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从凌晨两点起床打扫卫生,到反复准备各种检查,再到战士们的真实想法,他都一一道来。

会上,宋清渭拿出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这是他在基层蹲点时记录的情况。他说:"这里面记录的都是真实的声音,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接着,宋清渭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首先,检查必须要有计划性,不能随意通知、反复更改时间。其次,检查的重点要从外表转向实质,要看连队的真实训练水平和战斗力。最后,检查组的同志也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在会议结束时,宋清渭还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他说,以后检查连队,要把那些影响训练的繁文缛节都取消掉。比如不需要特意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不用把院子里的石头排得整整齐齐。

这次会议之后,29军的工作作风开始发生了变化。检查组不再动不动就发通知,而是按计划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也更加注重实效,不再过分强调表面文章。

为了巩固这个成果,宋清渭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他要求机关干部每季度都要到基层住上几天,亲自体验基层官兵的工作和生活。他还规定,检查组成员必须提前体验被检查项目,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次,宋清渭去看望那位被团长差点训斥的战士。这名战士已经提干了,正在带领新战士训练。他对宋清渭说:"现在检查少了,我们能把更多时间用在训练上了。"

这些改变很快就产生了效果。连队的训练成绩明显提高了,战士们的积极性也上来了。一位连长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战斗力上了。"

五、根治形式主义的探索

经过多次调研和实践,宋清渭在29军建立了一套新的检查评估制度。这套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固定":检查时间固定、检查内容固定、检查标准固定、检查人员固定。

1977年春天,新制度首次在一个团里试行。检查组提前一个月就把检查计划发到了各连队,具体到每个检查项目的时间、内容和标准。连队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可以安心搞好训练了。

这个团的一位老班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检查跟赶集一样,时间地点都定好了,大家心里有底。"这句话后来在29军传为美谈。

新制度还有一个创新: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不仅检查组要给连队打分,连队也要给检查组的工作作风打分。有一次,某检查组因为临时改变检查时间,被多个连队给出了较低评分,这件事在军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宋清渭还特别注重发挥基层连队的主动性。他提出:"让基层单位参与制定检查标准。"于是,29军专门召开了一次基层干部座谈会,让连长、指导员们提出意见建议。

一位山区连队的指导员在会上说:"我们连队驻守在海拔1200米的山上,冬天经常下雪,按平原连队的内务标准考核我们确实不合适。"会后,检查标准就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任务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

为了确保制度落实,宋清渭还建立了一个特别的监督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从基层选拔上来的老兵,他们最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每次大检查前后,监督小组都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确保新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1978年秋天,一件小事充分体现了这个制度的效果。某连队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这时接到通知说军里要来检查。按照新规定,连队继续进行训练,没有特意准备迎检。检查组来了后,看到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地投入训练,当场给出了好评。

到了1979年,这套制度在29军已经完全成型。检查不再是基层的负担,而是促进工作的助力。有意思的是,一些老战士还给这套制度起了个绰号,叫"明白账",意思是大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天,宋清渭又来到当初那个被猪圈困扰的连队。这次他发现,连队的猪圈整洁了许多,但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战士们养成了经常打扫的好习惯。连长笑着说:"现在检查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上加霜了。"

在29军,这种务实的作风一直延续下去。许多年后,有人问起当年的事,老战士们还会说起那个总是背着旧皮包、和战士同吃同住的副政委,说起那些不再为检查提心吊胆的日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