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河池、来宾三市交界的小镇,莫氏土司千金任性得名金钗

巧云聊旅游 2024-09-21 17:56:39

每个地方的起名都以地理位置,历史故事、历史名人而起名,但南宁市马山县有个乡镇起名最为特别,只因莫氏土司千金弄丢一枚金钗,就将此地起名为金钗甲。金钗甲原本是忻城土县的地盘,忻城土县的莫氏土司挑起脾气就将金钗甲送给安定土司,最后为何又划给马山县,金钗镇的历史故事还真够丰富的,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位于三市三县交界处的金钗镇。

金钗镇位于马山县的东北部,东与来宾市忻城县接壤,北与河池市都安县接壤,往大的说地处三市交界的乡镇,注定会引人关注。往小的说金钗镇地处马山、都安、忻城县的交界处,一脚踏三县的金钗镇一定会有很多的故事。还好,解放后上林县的北6区划给忻城县,要不然三市四县交界的地方都会带有几分神秘感而引人瞩目。

金钗镇距离县城53公里,镇域面积12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3.3万余人。3.3万余人的金钗镇感觉人口不少,但比起本县的永州、林圩、周鹿,金钗镇又不得不说是个小镇。金钗镇的男女人口比率较失衡,男性为53%,女性为47%,金钗镇的男性比女性多出来近2000人,想来多出来的这2000人当中光棍的不在少数。隔壁的里当乡女性多过男性,想来两者互补亦能解决金钗镇的光棍问题。

金钗镇形成于明朝隆庆年间,金钗镇原本属于忻城土县莫氏土司的田,莫氏土司千金嫁到安定潘氏土司家。送亲队伍路过此地,莫氏土司千金不小心弄丢金钗,莫氏土司千金命人寻找,寻了大半天没找着,千金气得要哭,还大发火气,找不着金钗就不嫁人。莫氏土司为了这场婚礼能够顺利进行而安抚千金,并许诺找不到就把弄丢金钗的这块地当陪嫁送给千金。

莫氏土司的原意是将这块地当陪嫁送给千金,但其本意则是将此地送给千金当嫁妆,古代富家可不行现在以金钱来表示财富,拥有土地才是富裕家庭的标准。莫氏土司相当的阔气,把这片土地当陪嫁送给自己的女儿,而这块土地就自然而然的送给安定的潘氏土司。莫氏土司千金完成婚事后返回寻找金钗,寻找大半年没找着,就将此地称为金钗。金钗当时也不过是个麻豆的小地方,但安定潘氏土司将这块小地方设为金钗甲。甲是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单位。

明朝时期的金钗甲,也不过是几户人家为莫氏土司千金看护田地的家丁,不过金钗甲是忻城、迁江、来宾、武仙等地前往白山、安定土司的必经之地,过往官差商贾繁多因而形成圩街。清朝道光年间金钗正式开圩,金钗甲毕竟是莫氏土司送给潘氏土司的陪嫁地,潘氏土司与莫氏土司人脉广,开圩之时不仅忻城土县和安定两地的高官,还邀请周边白山、兴隆、古零等土司前来剪彩,开圩之日异常的热闹。

民国时期全国实行省县两级制,府、州一律改为县,广西境内的土州大致是散州,规模小人口少,未达到设县标准将几个小州合并设县。安定和都阳两个散州合并设都安县,金钗圩则划归都安县管辖。兴隆、白山、古零三个散州设隆山县,但地域面积和人口相对较少,连乙级三等县都达不到,民国4年(1915)金钗圩则划给隆山县。

民国12年(1923)金钗圩设乡,新桂系统治广西后金钗乡改为金钗团。金钗团,并不是驻守一个团的兵力而称之为团,而是乡团,乡团的最高长官不仅要管理地方,还要掌管当地的暴力组织。乡团长另外还要负责为新桂系征兵,说是征兵其实就是抓壮丁。民国时期金钗圩的贫困农民为逃避抓壮丁而背井离乡的不少,抗战爆发后村民踊跃参军而废弃乡团制度,金钗团则改为乡。

解放后金钗设区,属隆山县,1952年隆山县与那马县合并设马山县,金钗区则改为马山县第6区。1958年撤销金钗区改为金钗公社,1962年恢复金钗区,1969年金钗区改为金钗公社,1984年金钗公社改为乡,1997年金钗乡升格为镇。金钗甲,金钗圩、金钗区、金钗公社、金钗乡、金钗镇,明朝时是忻城的,清朝是安定巡检司的,民国时期是都安和隆山的,解放后是马山的,现在属南宁的,感觉金钗镇的形成就有趣,隶属规划上又是错综复杂,你说这样的小镇是不是很有意思。

金钗镇的动旗屯有座千人坟,来到动旗屯后转了一大圈硬是没找着,或许是本次金钗镇之旅最大的遗憾,知情者敬请告知,往后有时间再去看一下千人坟,打探千人坟的故事。金钗镇的石林公园不错,有机会来金钗的朋友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