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哈尔
编辑 | 文定
电信诈骗又出新花样,这次骗子瞄准了网红零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家住成都的李女士收到一份莫名快递,里边装着一张良品铺子的领奖券,写着只要扫码并提供个人信息,便可领取零食大礼包。
觉得事出蹊跷的李女士没有扫码,于是到社交平台上查询网友是否有类似经历。
看了网友的评论,李女士顿觉后怕,多亏自己没有上当受骗。据网友描述,不仅是良品铺子,美心月饼、徐福记等零食品牌,都曾被诈骗团伙利用过。
一时间,拆快递变得像“拆炸弹”一样危险,一个忍不住便落入骗子的陷阱。
虽然这几年国家大力反诈,但从传统的身份伪装到空降有奖包裹,诈骗手段还在不断升级。
以零食品牌为诱饵的诈骗套路
天降免费零食,吃还是不吃?
有人看到占便宜的事,第一反应是有诈,但如果这个便宜是大牌,且通过熟悉的物流送上门来,很多人可能就“安心”了。
而利用头部快递公司和著名品牌来提升“可信度”的手段,骗子也是屡试不爽。
今年中秋节期间,爱购物的燕燕收到了一份顺丰快递,原以为是客户的文件,打开里边是一张美心月饼礼券,写着“扫码添加客服领取三重好礼”。
顺丰快递加上品牌月饼,燕燕以为商家在做活动,想也没想就扫码操作。
她先是被小礼品和红包降低警惕,又在投资任务中获得101元的返现对赚钱充满信心,于是499元,999元,1999元......在团伙成员的引导下她不断加码。整个过程,团伙成员通过角色配合,利用燕燕的信任,让她越陷越深,最终被骗了60万元。
不仅是美心月饼,良品铺子也被骗子拿来当诱饵。
有网购者称,自己收到的空降快递里,是良品铺子的大礼包,想要获得礼品就必须添加客服微信,并且提供个人信息。
而到小红书上搜索“诈骗快递”,笔记有3000多篇,良品铺子、徐福记等词条排在前列。
面对越演愈烈的包裹诈骗,双十一期间,良品铺子也将防诈骗提示置顶在客服聊天界面,并建议不要轻信此类内容,有问题及时反馈或报警。
诈骗分子借品牌背书,引诱消费者扫码,以做任务返利的方式将消费者的钱骗走,至今已有多人受害。
在警方披露的案件中,骗子会从非法渠道得到消费者的网购信息,然后伪装成商家主动给消费者发快递。
赠品有可能是上边提到的品牌零食礼券,也有可能是一支笔或者一袋食用盐,但带有二维码的单页一定会出现。
有些人识破骗子的诡计直接把快递扔了,有些人经不住诱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掉坑了。
去年12月,山西太原的李女士,就是这样把自己的33万元“扫”没了。
根据李女士的描述,她收到的包裹里有一个笔记本和一张抽奖卡,刮开后发现自己中了五等奖,是一份价值50元的水果。
扫码加了客服领到这份“幸运”后,她被拉到了一个群里,看到群里的人都在截图直播间兼职赚钱,她决定试试,第一次确实赚到了3.6元。
然后客服进一步诱导她进行所谓的“公益任务”转账,承诺本金退还并有返利,最开始她确实收到了返利,但当李女士投入33万后,发现钱退不回来了。当李女士意识到被骗时,却为时已晚。
隐藏在正常的快递里,让熟悉的“小哥”送上门,打着商家的旗号招摇撞骗,让人防不胜防。
被信息黑产入侵的电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15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6967万人,增速达到8.2%,占到了网民整体的83.8%。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网购,电商平台化身巨大的信息集散地,自然也被诈骗团伙视为肥肉。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盗取电商信息进行非法获利,已经成为一种黑色产业。
在这个黑产中,诈骗团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盗取网购者信息。
纵观我们网购的流程,哪个环节里自己的信息有可能被泄露?
首先,作为电商平台明显是不可能倒卖用户信息。而想让用户多买点商品的卖家,显然也不会自断财路,相反他们还会叮嘱用户提高警惕。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网购中,电商平台和卖家之间,为了方便信息管理,通常会引入第三方管理软件。
这些软件在技术上比不上电商平台那么强大,但又拥有大量用户信息,自然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黑客会偷取第三方管理软件订单信息打包下载,这个过程被称为“拖库”。拖库之外,他们为了能够将利益最大化,还会“撞库”,就是用收集到的用户名和密码,来尝试登陆其他网站,获取电商支付、金融平台和游戏充值等账号密码。
拿到订单信息后,下一步就是信息倒卖。
这些被破解的信息,会被放到社工网上售卖,明码标价卖给诈骗团伙或者营销团伙。
比如,100个人的姓名+手机号信息,可以“赚”5块钱。如果加上支付密码和金融账户游戏账户,这样的信息溢价会更高。以此类推,信息越全面,价格越高,最高一条能卖到500块钱。
不仅是第三方管理软件被入侵,一些大型的物流公司数据库也面临危险。
2018年就曾有人在暗网上出售“顺丰数据”,价格大概10万元人民币。随后顺丰辟谣,称非本公司数据,最后到底是哪个公司,不得而知。
如果事情到这里,还不足以称为产业。所谓黑产,就是一群人做着一件非法的事情。
用户信息被卖出去后,有些人用它们诈骗,有些人用它们监控,有些人用它们做替身......会发生什么,不可预见。
比如,之前著名经纪人杨天真曾讲述自家阿姨被骗事件。
阿姨收到一条快递短信,称她的快递在运输途中遭遇损坏,由于这份快递被人下了保单,所以要阿姨扫码取消保单,否则这份保费就要她来承担。不明所以的阿姨点击链接,还输入了支付密码。
当察觉不对劲的时候,阿姨火速赶往银行,但卡里的30几万积蓄早就不翼而飞了,大半辈子的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
当信息泄露不是偶然,是故意为之甚至形成一种流程化的产业,网购的安全要如何保证?光是提高警惕的作用已经不够。
网购者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财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断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当下的网购信息,已没有秘密可言。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曾显示,在互联网诈骗中,冒充客服、冒充银行、身份冒充类诈骗占比高达76.3%,十个网民里就有八个处于信息泄露的危险中。
那么,除了把快递面单撕掉涂抹,或是用虚拟名字发货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才能避免自己被不法分子伤害?
首先,保护好两样东西,一个是手机卡,另一个是支付密码。
当前各大平台都会用验证码来核实身份,手机卡则变得极为重要。骗子想要获取手机卡号,有三个办法。
一是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拦截,一是从用户口中套取,再有就是拿到手机。很明显,前两者在实际操作时难度不小,相比之下,拿到手机卡就好办多了。
所以当我们的手机丢失,一定要立刻挂失,并且到银行进行解绑。
同时,各个平台的支付密码和登陆密码尽量设置两套,也不要用12345或者亲密人的生日做密码,很容易被破解。设置密码,与自己的关联越小越好。
其次,碰上了电信诈骗,不要觉得自己可以反向薅骗子羊毛,要第一时间举报。
现在很多人存在一种占便宜心理,明明知道扫码进群,或下载软件都是骗子的手段,但却不在乎。
认为“反正他们要先给点好处,只要自己不做大额支付就行,便宜不占白不占,甚至生出了为民除害的正义感。”
更有甚者,在网上专门教别人怎么占便宜。
不管怎么说,为了几百块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随意公开,保不齐有什么潜在风险。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未经用户同意或法律规定,严禁私自收集、传输、使用和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想着占便宜,报警是第一选择。
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时,可以报警求助,如来电显示具体号码,可以将号码上传至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举报平台。
最后,派代提醒,别贪利,天上不会掉馅饼,又正好砸在了我们手里!
参考资料:
[1]全是套路!天降“有奖快递”,有人被骗4.5万元.澎湃新闻
[2]警惕快递陷阱,打开刮奖包裹被骗33万.中国普法
[3]我是如何被骗了60万.小红书
[4]提高警惕,分享一个身边的诈骗案例.杨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