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门阀娶亲是一门严肃的政治话题,是皇帝严防死守的领域

闲说宇俊星 2023-09-21 07:23:17

“我李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

斩断门阀之间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边缘化门阀的政治影响力是历代李唐皇帝考虑的大事。

晚唐的唐文宗欲为其太子迎娶宰相郑覃孙女,但郑覃竟把孙女嫁给九品官崔某。唐文宗无奈发出了天子娶亲不如五姓七望的感叹。

唐朝天子的娶亲嫁女的不如意还不只唐文宗一人。

唐宣宗嫁女儿,皇上看上进士王徽,王徽听说自己被皇帝选中,各种推脱不想当驸马;唐宪宗时,皇帝求公卿大臣给公主介绍驸马,大家纷纷托词说自家子侄条件不靠谱。真是天子的女儿也愁嫁。

南北朝城头变幻大王旗,但门阀地位不变

门阀势力在唐代虽然不及魏晋南北朝,但是依旧强大,李家天子打压了200年后依然占据了政治资源的顶层。为了打压门阀,门阀的婚丧嫁娶皇帝也要出面干预。这股势力是华夏早期封建王朝的皇权对付了几百年的“影子政府”。

发迹于汉代的门阀在东汉覆灭后,曹魏开启九品中正制,彻底垄断了高层资源。司马家阴谋篡位,为了讨好士族,继续让利。皇权更加不稳定。

这几百年的帝王家族,总难逃血光之灾,特别是刘裕代晋之后,每一次南朝换代都是前一代皇族满户口本被销户的惨案。北朝也差不多,北魏元家,北周的宇文家宗亲改朝换代时都是血流成河

自魏晋至隋唐,皇帝常常倾国覆族。但五姓七族、王谢崔卢不倒。恶名与风险统统归诸帝王,荣誉与实利一概入于高门。

汉末以来,不忠不孝的高门太多了,皇权换了一茬又一茬。高门之中把持着华夏的顶级资源。世家大族却在熙来攘往的政权纷替中游走自如——无论谁当皇帝,总得请他们来打理不是?

终于代表关陇利益的北周在南北朝乱世的冲刺时刻胜出,隋文帝杨坚彻底结束了300乱世,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可不惯着门阀大族的毛病。

唐太宗:“山东门阀不值得一提”

在意识形态上打击豪门的地位、限制婚丧嫁娶、开创科举制度甚至直接网罗罪名杀人砍头各种招数都使出来了。

娶谁家女儿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长期操持权柄,一赖其垄断的教育资源,二赖其以婚姻关系构建起来的人脉网络。这个人脉网络垄断了自汉末到隋唐的8、900年朝堂的高层。人事即政治,即使一两个天纵英才的雄主,也没办法斩断连绵数百年婚丧嫁娶支撑的顶层网络。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对于那会中国的草莽英雄来说可不是。他们看到的是几百年屹立不倒的门阀。而个人奋斗的杰出人才,第二代第三代就泯然众人了。所以连寒门的子弟如果发达了也希望融入门阀家族。

所以自魏晋以降数百年,乱世中侥幸上位的寒门庶族,无不以融入世家圈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就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把拓跋氏改为汉姓元,重新拟定门阀等级把皇族也加入新门阀中。鲜卑皇族改与中原卢、崔、郑、王四大世家通婚。

唐代建立后国力远超前代,皇帝要下决心整治门阀了

隋末18路诸侯争霸中原,李世民天纵英才。浅水原破西秦,雀鼠谷300里极限追击宋金刚,虎牢关一战擒两王,洺水河畔大败刘黑闼。他麾下的一干骁将和人杰,能力无敌于那个时代。但即使这样,只要世家略开一扇旁门,这些人杰还是希望和门阀世家结成儿女姻亲。

为聘礼发愁的魏征

魏征想给儿子攀一个好的亲家

以直臣闻名天下的魏征也为了自己儿子能娶关东的大族女的彩礼而伤脑筋。因为提亲的对象是山东的王家,这聘礼价格太高了,让他苦叹赚的太少。但实际他还庆幸,王家好歹努力一下“能上车”,河北的清河崔家博陵崔家两个崔家聘礼更贵,他想“高攀”都攀不上。而且唐初的高官还不止他一个这么想的。

范阳卢家看不起当朝宰相房玄龄的儿子

宰相房玄龄想给儿子娶范阳卢家的媳妇,而此时房玄龄的另外一个儿子已经要当李世民的女婿了。已经攀上了天家血脉的房玄龄还想和山东大家结亲,唐初的风气可见一斑。

“房玄龄、魏征、李勣复与(山东士族)婚,故望不减。”《新唐书·高俭传》。

房、魏、李三人,宰相,直臣,军事勋贵全部选择世家作为子女婚配的对象。

唐初的凌渊阁功勋们是李世民最为倚靠的政治资源,这些人的后代要是和几百年的世家大族搞到一起,在新朝完成人脉网络的大布局,那李家的后代但凡有一个没出息的不肖子孙那这江山估计要拱手让人了。

不要觉得李世民这么看问题是小题大做。他那个时代前几百年,代代都有皇帝被世家架空的例子,走出南北朝(特别是南朝)皇权微弱的历史周期率是李世民给自己的使命。

给士族修谱,给门阀定规矩

贞观六年(633),唐太宗便对房玄龄提过:“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理须改革。”

李世民下令重修《氏族志》

政治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深意的,不久后于是李世民下令重修《氏族志》。这事北魏的皇帝元宏干过,不过这次李世民的出发点是“重启系统”。让天下大家明白李家才是天下第一大姓,皇权威严不可侵犯。但是修书的高士廉(李世民舅舅)和修书官显然会错了意。

修氏族志的高士廉

“世家政治”时代招揽治国人才要有工具书,这个工具书就是《氏族志》,一部详细记载某地某族出产某专业人才的工具书。比如说陇西李、吴兴沈出将才,琅琊王、博陵崔出宰相,诸如此类。

李世民的本意重定世家等级,是一次彰显李唐皇权的政治行动。李世民给这次修谱定了很高的调门。“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编撰《氏族志》者,也皆是核心衙门的主要领导。

编撰《氏族志》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人物

第一版初稿一出,李世民刚拿到手翻开第一页就勃然大怒。因为排第一的头等士族居然是博陵崔氏。而且翻了几页都没翻到他们李家。李世民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特别安排自己舅舅领头,可舅舅没有没领会到皇帝外甥的深意。

领衔编撰者是高士廉虽然是皇亲国戚(唐太宗的妻舅),但确是出身山东士族(北齐皇族),他保持惯性思维先入为主,排第一的头等士族是博陵崔氏。

唐太宗愤然:“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山东这些大族建国没有寸功,都是躺在历史功劳簿上,还利用婚姻卖婚套钱。这样的家族怎么能排上上等?

“今崔、卢之属,唯矜远叶衣冠,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

这些崔家、卢家难道比我朝开国的功臣家族还要显贵?这已经是诛心之论了,政治觉悟再低的人也知道皇帝要的是什么。

工作没做好那就要返工,终于在贞观十二年(639)第二稿成稿:李唐皇族列为第一等,博陵崔则打入三等。

这天下是姓李的!

唐太宗官修《氏族志》,是在压制离心力最强的山东士族集团(即博陵及清河崔、范阳卢、赵郡李、荥阳郑等头等士族)同时,刻意抬高自己所属的、声望较逊的武川(以皇族李氏,后族长孙氏为代表的武功贵族)、关陇(以韦、裴、柳、薛为代表的次等士族)士族集团。

修书当然只是第一步,贞观10年之后,李世民的儿女逐渐成人。他马上把自己的女儿一个个塞给自己功勋,重臣的儿子。这么火急火燎的嫁女儿也是在和山东士族抢资源。如果晚一点,这个勋贵的儿子估计都娶了山东士族的女儿了。

这就是唐初的情况,即使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也奈何不了历史惯性。要遏制几百年的门阀一代皇帝还不行,好在李世民有个好儿子。

高宗武后对付高门的手段,“禁止高门互相通婚”

太宗离世后,高宗李治继位。此刻的唐朝经过30多年的励精图治不仅仅将四夷的敌人全部干趴下,而且国内的户口增加,政治清明。

这个时候世家与新贵之间的“婚姻自由”,就成了帝王心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严肃问题。既然门阀通过复杂的婚姻网络来获取政治资源,结成攻守同盟,那我就对症下药呗。

唐太宗给儿子还是找了太原王氏的老婆

说起来也有趣,李世民平民跟功臣结儿女亲家,跟山东门阀抢女婿。自己也说治理天下要以天下人为根本。但是给太子找的老婆还是出身名门太原王氏,儿子另一个妃子萧氏也是江南大族,而且太宗对这个儿媳妇兼下一任皇后还非常满意。

在临终快断气的时候还对托孤大臣说:“我佳儿佳妇,托付于卿”。

李世民交代后事

不过坐稳了皇帝宝座的李治下诏书明令禁止著名世家圈内缔结婚姻。古代皇帝管人民的婚丧嫁娶也是常事,大部分都是从鼓励人口角度出发。出台对大龄单身青年进行税务惩罚这些措施。但是管到哪些人不能娶,哪些人不能嫁确实很少见。但这也是想破脑袋才想出来的办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任用世族豪门,选人一以“家世门第”为准,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

大家庭婚配时首选等级差不多的门阀,查族谱,查分支。婚前调查比现在人结婚可讲究多了。

熟悉各大家族谱系,各分房情况的人都成了杰出的细分领域人才,成了民间和政府的香饽饽。

一个人不重要,一群人才重要。门阀在南北朝这样的乱世里活跃几百年是有点看家本事。公元450年崔浩因为和皇帝拓跋焘政见有嫌隙,最后因为“国史之狱”牵连,被夷灭五族。同时倒霉的还有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但是清河崔家没有完蛋,其他高门到了隋唐依旧活跃。高门家族一支被灭以后,“营养”和政治资源就会流向其他分支,保证大家族的生生不息。

北魏的崔浩被灭族,清河崔氏和其他高门被抄家,但依然挺过了纷乱的北朝

高门用各种手段来排除寒门,建立垄断优势的一招就是和其他高门结亲。高宗要下“禁婚诏”的主要原因就是斩断这种自发性血缘纽带。可以说是秒招。

所以唐高宗去了感业寺把曾经的小妈武则天接回宫中,几年后要废了结发妻子王皇后和萧淑妃就不单单是高宗色迷心窍的操作了。他需要武则天这样一个没有门阀背景的贤内助当打手。

唐高宗李治不是一个有“恋母”情节的弱势君主

当了几年皇帝的李治已经熟悉政务,国家又四海升平。高宗要对高门出“限制令”了。这一刀首先砍向了自己结发妻子。

而且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代表的勋贵派,高宗这会也感到忌惮。这批人从开国战争走来,几十年聚揽无数势力,相当于第二个政府,而且有的时候比自己说话管用,这一派也要打压。

为了用“趁手”的工具人,煽动舆论,“制造”案例。高宗武后开始大批量使用小人来搬倒勋贵和山东大族。

中晚唐各色各样的毫无底线的政治打手和权宦的始作俑者其实就高宗这两口子。在高宗一朝,出类拔萃的就有李义府。高宗的“禁婚令”的推动者就是他。

李义府(95年版电视剧武则天)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下了“禁婚诏”,矛头直指门阀大族:

“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西晋)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

同时还明确了财礼的数量: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还规定男方家不得收女方的嫁妆。

武则天打压山东贵族,但自己也要给家族“抬姓”

虽然皇家在打压豪门,但是皇家自己还是很在乎姓氏的。早年有太宗把陇西李抬到全国第一档。当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王氏和萧氏被打压的极惨。武则天马上派人重修重修《贞观氏族志》,让自己的家武姓进姓入上等名族。

不仅仅改了书,还要把老版本的氏族志回收。就好像哥哥和弟弟打游戏,哥哥开了加速器把游戏通关了,然后关掉加速器让弟弟继续玩。干这个修书工作的是另一个高宗武后工具人许敬宗。玄宗之后为啥朝堂上的小人多,实在是小人用的太舒服了,玄宗的爷爷奶奶做了榜样。

许敬宗

前文说的李义府是显庆四年“禁婚令”的重要推手,其实他自己也为儿子向山东高门求婚,这就非常黑色幽默了。

说明虽然禁婚令一时有作用,但是历史的惯性太强了,人的思维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熏陶才能改过来。为了防止新、旧官僚结成小集团,进而架空自己,皇帝可以悍然禁止他们通过缔姻拓展、巩固人脉网络。

然而,社会价值观总是存在惯性——即便是最严肃的行政命令,也仍然不能改变时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世家情结。高宗武后后期随着对于山东门阀打压力度降低。这份“禁婚家”反而成了荣誉榜,是皇家认证的“真正豪门”。

进入美国制裁名单的企业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这像今天的被美国列入制裁的中国企业和研究单位名单。进了这份名单的企业是美帝国主义认证的“有技术含量,真正搞研发的企业”。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背后的政治考量

古代帝王最理想的消除门阀影响的办法,莫过于彻底消除一切以血缘裙带关系为基础政治集团,改让整个官僚集团在皇帝的监控下,保持平稳交接、有序更替的新陈代谢。在大唐统一天下后,随着国家一统和技术进步,这个想法的实现看到了一点曙光。

李世民即位后,大一统的王朝;不再有战火的中原;不眠不休供人行走的官道;雕版印刷术的逐渐成熟,能读书的人数井喷。

雕版印刷的成熟,带来了知识传播的普及

技术水平的进步,皇权第一次有了全面压倒门阀的实力。让大唐可以迈出更大的人事改革步伐——而这是魏晋时代的大英雄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唐太宗时,科举制度日趋稳定。贞观初年,太宗于放榜日赴端门观望,见新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不自禁地对侍臣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大唐科举:只要个人审核过关(未犯过国法,或者工商业者),皆可自由申报官员“资格竞聘”,并参加定期举办的考试。考试通过,列入吏部的储备干部。当然还是有不少岗位是留给大族关系户的。但这比之前的门阀垄断已经进步很多了。

这时的“科举制”还不是宋代以后我们熟悉的科举。

初起时,礼部考试门类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常设科目;有选拔天才儿童的“神童科”;有照顾皇亲和三品以上官员子弟的弘文、崇文生举。

各科的难度不一样,最难的是秀才科,入职就是正八品上的官阶,但难度实在太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素养、道德操守,几乎无一不考)这一科对于很多寒门明显是畏途,很多人连朝廷的官阶制度都搞不清,对于边境治理和外交都是一窍不通。

但是对于门阀子弟则不然,很多内容说不准就是前几天父亲和叔辈闲谈的谈资,朝廷的编制、各个部门的变迁改革历史他们也熟知。家中长辈说不定就是某次改革的操盘手,这一科算是半开卷考试。

不过这一科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要求太高,门阀中也是天赋极高的子弟能录取。门阀爱考的是明经科,考传统政治范畴内的填空题及名词解释,这是熟知传统政治士族子弟之最爱,录取就是从八品下。

小地主家的孩子都去考进士科

考试人最多,最卷的是进士科,主要考文学才华,入职官阶又较明经科低一等,从九品上。因为应试无门槛,所以成为寒门庶族子弟的首选。

士子通过礼部考试后礼部考试便具备了做官资格,任用和委派由吏部复试决定。

唐代殿试对策抄本

吏部的复试以面试为主,穿插笔试——考题更像如今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偏重于个人综合能力和潜力考察。面试完以后根据面试者的性格,能力给予不同的岗位分配。

礼部把入门关,吏部把分配关,从唐至清,虽然科举内容一变再变,但这套录取/任用体制却基本延续未变。

经过经年累月的演化,唐代后期基本形成一个趋势。门阀公子去明经科,寒门庶族入进士科。

虽然科举这时候还不能把门阀全部框住,但好歹做官需要敲门砖了,不能只靠刷脸或看血缘。这个巨大的进步也是有唐一代都不曾废除科举的原因。

大多数世家子弟只好选择应考明经科,去挤竞聘的独木桥——这让世家大族不满。

但也只能私下抱怨,大唐开国时武力值之高是碾压之前朝代的。唐代开国的超强武力,让唐初的中央比前几个朝代更加强势。《唐律疏议》中严格限制了门阀部曲的规模。

大唐开国武力值爆表

你想造反,可你有刀吗?

门阀大族极力贬低科举取士的重要性虽然是因为屁股的原因。但是说出来的逻辑冠冕堂皇。

“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

“治国这么严肃的事情,门阀子弟从小耳读目染,当官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国事上。考试上来的人一步一步从头开始熟悉,还要关注自己那点俸禄怎么可能比得过门阀子弟。”

唐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知识的传播简单起来了。能读书识字能看圣人书的人也多了,连小说传奇这种读物也有人有闲工夫去写了,门阀不能垄断知识。秉承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在中晚唐世家大族也大规模加入科举竞赛,并开始占据优势。

科举殿试

唐王朝的摧毁者黄巢,家庭富裕很舍得给他进行教育投资。黄巢本人也很争气,饱读诗书,诗词对赋都很在行。一度杀到了长安的殿试,最后因为长得不好看没有被唐僖宗选定。黄巢对这次落地非常愤慨,多年后这股仇恨倾泻到所有的高门士族身上。

不过唐王朝虽然后期还是门阀子弟录取的比例高,但是唐王朝对于荐官还是做了限制的。录取的子弟全部打乱,分配到各地做实习官。这里大族没办法直接插手了,高门不好在一地持续培养自己的力量。皇权在这里终于取得了一定优势,但是到了中央一级,由于惯性和门阀之间的相互“推荐”。高门子弟的仕途还是比一般学子容易的多。

其实门阀有一点说的对,治国和从政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不单单要考验学识也要考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多个维度。是非常吃“天赋”的事,门阀子弟在家族的氛围里面耳读目染确实占优势。

大部分寒门考的诗词歌赋在门阀看来是“奇淫技巧”,国家交给这些死读书的管理怎么行。

以上反对进士科的,都抓住了此科选才的天然弱点——文笔好和从政经验是两码事。

李白的性格是不可能在官场吃的开

李白因为出身商人家庭没法参加科举,很多人觉得遗憾。但李白的性格绝对是不适合在官场混的。李白一生豪侠仗义、意气风发。就像“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诗句中勾勒剑客潇洒的一样。但这样没有城府的人一旦当官被牵扯到啥事情,对于同僚绝对是祸害。就算李白能过科技考试,后面吏部的面试估计也是低分过不了。

虽然现在人很多对科举的负面印象来自于经年累月应考的书呆子或者范进中举这样的文学形象。

但是大唐认清了科举的深意,虽然进士科总会选出来一两个书呆子。但是随着取才面的铺开,总有大量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世家大族面对考试心态成熟并不是他们天赋高人一等,而是他们熟悉这套游戏。假以时日,寒门出身的人才在地方或中央任职干事不见得差。

二来又为草根阶层开启了一条合法上升通道,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起到“泄压阀”的效果。

安史之乱打不垮的高门:唐代的社会风气依然“慕强”

唐太宗、唐高宗接连对山东士族下手,又是下诏禁止婚配,又是利用科举从寒门取材。这些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整体上,唐代的高门还是高度集中在权力高层。

渡过了高宗武后时期的打压后,熟悉了游戏规则的高门很快适应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受到重创,国土沦丧,河北事实独立,还出现了第三种势力藩镇军阀。皇室也不得不更加依靠门阀。

中晚唐门阀的声望又有了复兴。而且门阀骨子里的骄傲很难被打磨掉。

晚唐宰相李德裕所在的家族被称为“赵郡李氏”。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凭李德裕的才学,他完全可以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但他偏偏选择门荫入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李德裕这个人骨子里因家族出身而感到骄傲。因为这份骄傲,李德裕和进士科出身的同僚相处的并不愉快。

科举和婚嫁,两个曾经限制门阀的手段慢慢也失效了。

宰相薛元超没能和五姓联姻,非常遗憾

其实早在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过,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摧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高宗那会的政治风气还是压制山东门阀的,当朝宰相依然很看重门阀的声望。

到了晚唐,与山东名族联姻,再成风尚,景云年间的宰相李日知,子侄辈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纷纷与山东名族订了婚约。

《唐会要》记载,至贞元中(785-804),左司郎中柳芳论氏族,仍然把山东氏族排在前面,强调山东氏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崇慕贵族,并想办法侧身其中,成为贵族阶层中的一员。

唐代宗娶亲(电视剧大唐荣耀剧照)

比如,白居易中进士7年后,在36岁的古代超级大龄才娶了弘农杨氏为妻。弘农杨氏也是名族,能攀上这样的老婆白居易已经心满意足。

高宗的颁布的“禁婚令”,起初起到了一定效果。

“从墓志材料来看,高宗年间的墓志中确实很少见到望族自为婚姻的炫耀,墓志标题往往只标明死者的姓,而极少标其郡望。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但很快,“禁令”失去效果。

当代学者根据唐代出土的墓志铭进行调查,发现唐睿宗垂拱年间(685年正月—688十二月)起,在墓志铭上标注郡望的现象,已经变得频繁。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们更多地在墓志铭中提到自己出身大族,一些女性墓志铭也会提到其显赫的大族出身,这表明人们不再避讳自己出身名族。

门阀大族的墓志在黄巢之后才大幅度下降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做了墓志的统计。

“根据对92个唐代博陵崔氏配偶的统计,伊沛霞指出,52%的崔氏配偶来自七大姓,27%的配偶来自其他世族,15%的配偶来自权势之家”。

前文说了高宗禁婚令实际是来自皇室的认证,反而推高了这“七姓十家”的声望。

婚姻压制不起作用了,那么科举呢。不好意思,科举到了中晚唐也是门阀子弟占优,毕竟门阀的教育资源还是全面占优的。既然划定好了赛道,那就全力投入资源砸教育,这一赛道门阀还是占优。

“所有能确认为世族出身的知贡举,都居住于京城地区,其中居住于洛阳的人比居住于长安的人多三倍。而且,其中84%在京城精英的婚姻网络中。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黄巢来了

终结者——黄巢

天街踏遍公卿骨!

黄巢,门阀的终结者

时间走到公元880年,中古时代的贵族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黄巢和他的农民军来了。

逃难的贵族与平民无异

农民起义军带着刻骨的仇恨,发泄到这批高门身上。此刻的他们豪宅、身上的绸缎都是显眼的标志,这些贵物并不能提供任何人身保护。

这期间富户的女孩因拒绝从贼而被刺杀,更多女孩被玩弄后直接投入火中,无处逃生。“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暴户己作灰。”

玄宗任用前期任用的宰相大都出于玄宗的潜邸的好友姜姣推荐(知乎网友整理),皇帝治国也需要用熟悉的人

一批批人死去,豪门引以为傲的族谱被大火焚烧。经历了几百年不曾断裂的社会网络撕碎了。这张社会关系网是门阀纵横捭阖的基础,历朝历代的皇族曾经想用科举、限制婚嫁等手段淡化这个网络,但是皇帝本人也是这张网络的一员,他没办法建立一个陌生人组成的决策机构。也许再过100年、200年也许时间能慢慢淡化这些,稀释门阀的影响力。

族谱被毁,门阀的庞大关系网也不复存在

但是历史的发展有的时候波澜不惊,有的时候惊涛骇浪。

造反的黄巢没有这些忌讳,他粗暴的格式化了这一切。唐宋之交古中国迈入新的千年,长安再也没有成为中央帝国的首都,同时中国的门阀社会也结束了。

2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