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尔滨旅游火爆,中央大街的圣索菲亚教堂成为热门打卡地之一,吸引了许多人去拍艺术大片。即使是在网上看到照片都要惊叹它的建筑之美,可以理解它为什么会这么深受游客欢迎。
如果问我,是否知道圣索菲亚教堂这么独具风格的建筑造型是属于哪里的?我答不出来,只能去佰度一下,原来它是始建于1907年的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
那么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又有什么特点?翻开《建筑风格》,竟然发现原来在离哈尔滨遥远的异国他乡——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有一座同名同款的圣索菲亚教堂,同样有着巨大的蝶形穹顶和相应的建筑风格特点。真是开眼界了!
人类从风餐露宿到原始洞穴再到手工搭建房屋居住,走过了许多年。从建筑物的出现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进入了全新时代,建筑艺术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折射点,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出现多样化的状态。
在不同的时代、地区、国家,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形态,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人文风物特色、文化经济水平等。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建筑都有着很明显的风格,但因为时代、地理环境和用途功能的不同,即使是统称所谓中式建筑或欧式建筑,有统一典型的风格特征,但很多方面都会有所区别。更别说陌生的外国建筑,什么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我常常会傻傻分不清。
比如中国的古建筑,宫殿、寺庙、民居、园林建筑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造型风格。像北京天坛是圆形的三层重檐圆殿,庄严宏伟;民间楼阁如滕王阁也十分宏伟,造型是飞檐式翼角的屋顶;很多寺庙佛塔则是八角形屋顶的九层建筑;远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跟中原地区的宫殿楼宇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2世纪中期出现的哥特式风格是继承自罗马式建筑,高耸的尖顶是它的明显特点,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拱顶之一,建造时间跨越了几个世纪。到了18世纪晚期,随着哥特复兴运动兴起,哥特风格建筑又重新出现,即为哥特复兴式建筑,教堂高高的尖拱再次成为引人瞩目之处。
出现于欧洲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教堂,虽然也会有像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式的巨大圆形穹顶,但内部装饰丰富,十分奢华,由巴洛克风格发展而来的洛可可风格则更为繁复华丽。
《建筑风格》一书梳理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约40种主要建筑的风格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从古代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再到新艺术运动时期,最后到现当代,进行古今中外纵横的比较。
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发展演变和对比,对风格多样的中外建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学会从中区分一些风格近似的建筑,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和特点。
最有价值之处是书中收录了英国著名建筑插画师罗比·波利手绘的近500幅建筑素描,以图像结构的方式,简洁清晰直观地展示和解构350多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风格要点,并配有建筑专家的专业解读说明。
此外,还专门针对10种重要的建筑构件进行细节分解展示和讲解,包括穹顶、立柱、塔楼、拱券和拱廊、入口和门道、窗户、山花和山墙、屋顶、拱顶、楼梯。
可以说,本书既是一份中外建筑历史档案,也是建筑风格科普图例手册,更是学习建筑素描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