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一向风平浪静的广东珠江,都有钓鱼佬钓起过好几条。
大口黑鲈是肉食性淡水辐鳍鱼,原产于美国东部和中部、加拿大东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有各种地区性名称,比如宽口鲈、桶口鲈、波特鱼、佛罗里达鲈、加州鲈等等。
大口黑鲈光看名字就知道它们嘴巴很大,堪称“以大嘴广摄四方”的典型大口鲈鱼是黑鲈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有记录的最大个体长度为75厘米,体重11.4公斤。
由于它们被捕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在钓鱼者眼中大口黑鲈非常受欢迎,也正是由于在垂钓中很受欢迎并且对城市溪流具有耐受性,因此被引入了许多地区。
然而它们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入侵物种,通过掠食和竞争导致本地物种数量下降。
由于肉嫩刺少,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式引进大口黑鲈,并在短时间内人工繁育成功,在部分南方省份有相当规模的人工养殖。
目前来看大口黑鲈还称不上泛滥,至少和罗非鱼清道夫相比数量不算多。
不过成年大口黑鲈通常是其栖息地内的顶级捕食者,农业部早就将大口黑鲈列入禁止放流名单,并且在原文件里概括出其危害,所以养殖逃逸的问题不可忽视。
大口黑鲈比较凶猛,很多鱼、蛇甚至水鸟都是捕食对象,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大口黑鲈就对当地的鲑鱼和鳟鱼养殖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它们还被认为是造成阿蒂特兰鸊鷉灭绝的元凶。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将大口鲈鱼和蓝鳃鱼引入当地农场池塘,会导致底栖生物数量增加,这是因为鲈鱼会捕食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若虫。
自1996年以来,大口鲈鱼一直导致日本本土鱼类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伊豆沼内沼的苦鱼。
不过2011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溪流和河流中,幼年大口鲈鱼能够表现出可塑性,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调整摄食习惯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这使得它们或许能从入侵物种转变为归化物种。
我国南方罗非鱼和清道夫的泛滥,有一小部分原因是没有上位捕食者造成的,大口黑鲈的生态位虽然还没达到中华鲟、江豚那种程度,但明显要比其他小鱼高一点。
在原产地大口黑鲈主食就是太阳鱼、岩鲈等带棘刺的鱼,完美克制罗非鱼和清道夫,不过想驱虎吞狼还是不太行,最多稍微抑制一下泛滥程度,不可能完全消灭。
我国水域的主要鱼类还是各种鲤形目,因此大口黑鲈的杀伤力十足,人工养殖品种体型受限,但是在野外繁殖几代后大个体就能回归。
大口黑鲈习惯一口吞,自然也就成为路亚目标鱼,对于这种入侵鱼类,大家如果钓上来就别想着到处放生了,清蒸红烧油炸怎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