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小小钩针串起“家门口”的幸福

行走世界的笔记 2024-07-03 17:37:03

简约别致的零钱包、时尚新潮的单肩包、色彩斑斓的发夹、精致的玩偶……两年多时间,家住长安区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的何璇靠着自己摸索和学习,将传统与时尚“钩织”起来。闲暇之余,她还教辖区一帮“宝奶”“宝妈”钩织技艺,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用小小钩针串联起“家门口”的温情与关爱,让每位参与者都焕发绚烂的光彩。

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因钩织相遇

“一定要注重细节,我们在引拔的时候,这根线一定要保持紧绷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勾出整齐的引拔线……”6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的编织课。课堂上,何璇详细介绍钩织玩偶的重点,并现场演示和传授技巧。10多名女性围坐在桌子旁,全神贯注地钩织着。转眼间,一个个萌趣十足的“大屁股土豆”玩偶便呈现在眼前。一旁的桌上,还摆放着企鹅水杯套、垂耳兔、草莓熊、牛油果、叮当猫、马里奥、仙人球、奥特曼等样式繁多的手工钩织成品,个个精巧细致,令人眼花缭乱。

69岁的潘丽君是一位“宝奶奶”,除了照看孙女,曾一度热衷于购买各种保健品。2023年3月份,学习钩织后,她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通过学习,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她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顺带还有了一份意料之外的收入,让她成就感满满。现在,她每周都有机会跟志同道合的邻居们拉拉家常,每天都过得很开心,邻里之间暖意更浓了。与潘丽君一样,团队中的每位参与者都因钩织,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

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的钩织课始于2021年冬季。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发现社区老年人偏多,不少人有钩织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宝妈”待业在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牵线搭桥”,何璇被邀请到社区上钩织课,每周至少一节。从今年3月开始,随着大家的钩织技术逐步成熟,何璇尝试带着28名队员一起接单,月接单量达1千件,目前收入共4万余元。最大的一笔订单为总金额700元的小零钱包,参与钩织的个人少则收入一二十元,多则二三百元。

钩织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何璇今年31岁,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耳濡目染下,她打小就对手工制作兴趣浓厚。其实,何璇是一名专业的架子鼓老师。2018年,她怀孕后在家闲来无事,就上网看一些钩织教程并尝试钩织,基本上一学就能上手。于是,从钩织小物件开始,到后来钩织孩子喜欢的玩偶,只要看着照片或视频,她基本都能钩织出来。

近年来,她钩织大大小小物件有一千余件,部分送给了亲朋好友。在家中,有个陈列柜和书桌是她专属的“工作台”,陈列柜上专门展示她的钩织作品。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便会坐在灯下,一边钩织一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将钩织的小作品发到网上,没想到受到不少网友喜欢。后来,通过网络她认识了专门收购钩织作品的机构,其中就有在亚马逊平台做跨境电商的,她时不时就从这里接单。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企鹅水杯套,是在国外网站上看到的造型。我自己琢磨着改为一个可以开口的杯套,还加了手提袋,就变成了一个既具观赏性又兼具使用价值的作品。”何璇说,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这个杯套,尤其是孩子们,由此她也逐渐洞察出了钩织品的市场规律。

“总的来说,动漫系列玩偶类的钩织作品会更好卖,溢价相对也会更高一些。”提起钩织品的发展趋势,何璇滔滔不绝。她说,过去,传统的钩织作品,北方可能以毛衣、拖鞋等大件为主,南方多以杯垫、各种盖巾等精美小件为主。如今,在这个追求个性与时尚的时代,钩织品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希望注入“国潮”风 助力作品“走出去”

“我们团队目前接单主要还是以零钱包这类基础款钩织品为主,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精进,未来,在带领大家享受钩织乐趣之余,我们还想尽可能多创造一点经济价值。”谈及今后,何璇信心满满。她说,在海外市场,钩织作品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实用性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价格相对国内较高。所以,她一方面要抓紧时间研究销售渠道,希望以后能直接在国内外市场售卖;另一方面,计划深耕钩织品类,带领大家学习行业里兴起的“微钩”,也就是用极其细的线和极其细的钩织出小小的造型,以此获得高附加值。

“和志趣相投的阿姨、姐姐们在一起钩织,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我从她们身上也学习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仅是做了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得到这么多关注,我非常开心。”何璇说,如果团队能再壮大一点,她最想做的是尝试公益售卖捐赠,帮助有需要的人,奉献一份爱心,回馈社会。

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党委书记栾健说,社区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进一步指导何璇和她的团队,希望为她们的钩织品注入“国潮”风,并尝试与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助力承载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钩织品走出去,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来源:西安新闻网 记者 陈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