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义散文:延安寻幽访史

杨弘环球经 2024-11-18 19:51:18

延安寻幽访史

作者:高宗义

几个夫妻团,

旅行到延安,

观光第一站,

先上宝塔山。

宝塔山,是中国革命的航标,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漫漫征途上指路的灯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是一座承载着中国革命光荣历史的高山,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书山。中国人民有了她,就从受压迫受剥削和遭受苦难中得到了觉醒,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智慧、胆略和力量!

作者夫人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紧宝塔山”。过去的教科书上,贺敬之1956年随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各省市区代表回延安参加西北造林大会时写下的信天游《回延安》,一直储藏在美好的记忆库里,挥之不去。到了延安,又一次蓦然涌上心头。名山多石刻,观光车把我们送上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护坡石墙上陈毅将军的诗歌:

延安有宝塔,

巍巍高山上。

高耸入云端,

塔尖指方向。

红日照白雪,

万众齐仰望。

——这是一首高度凝练的景观诗,高度概括了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历史高度,贫苦农民闹翻身求解放争自由的文化厚度,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打江山的思想深度,人类社会价值密度!

延安宝塔,始建于唐代766~779年,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重建。明朝曾予大修。宝塔高44米,形制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周长36米。北面正门前,是宽阔的广场,门顶上有砖石雕刻大字“俯视红尘”。南门顶额“高超碧落”。进北门,沿阶梯,可登上塔顶。其实在宋代,这座山叫“嘉岭山”,这座宝塔叫作“岭山寺塔”。

过去,当地的贫苦农民,没有文化,并不深究此山此塔的历史渊源,看见山上有座宝塔,顺口叫作宝塔山。有手遮不住众人口,人民群众的力量大无边!红军到了延安,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的知识分子,革命青年,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大家都叫作宝塔山,谁也改不回去了!全国解放以后,对宝塔进行过三次全面维修,后来又给塔上装置了彩灯,近些年,又改为泛光照明。每到夜幕降临,宝塔全身自然发出金黄色柔和的光彩,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夜晚的灯光秀一样迷人。

作者和夫人

参观完宝塔,从广场东南,登上山顶,便是历史闻名的“摘星楼”。相传,这里是北宋名将范仲淹,镇守延州期间,指挥大军与西夏作战,为观察敌情,于1011年修筑的瞭望台。瞭望台位于宝塔山最高点,每到夜晚,满天繁星,闪闪烁烁,伸手可摘,故此摘星楼。原塔已毁,1987年至2009年,两次在原址上恢复重建为四层宋式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台阶地面采用福建泉州花岗岩石材火烧面铺就,镜子一般明亮平整,光可照人。摘星楼高23米,是俯瞰延安市区全景的最佳位置。

我们沿台阶一步步攀登,旁边小女孩说:实在走不动,不想上去了。前边一个小女孩说:快,第一个爬上摘星楼,伸手把星星全部摘完。她妈妈说:你小小年纪,咋这么贪心啊,摘几颗就行了。后面几个大女孩一听,争相呼喊:哎呀,你们可不要摘完了,给我们留几颗。这时,一个个都有了力气,一个比一个爬得快。

宝塔山摘星楼,也是延安人民的精神象征,她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难历程;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艰辛过程;亲历了中国由贫穷落后迈向繁荣富强的巨变行程。

延安凤凰山,巍峨耸立,一样见证了中国革命无数风云变幻,默默静立,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向我们行人诉说着深藏在山窝里的历史往事,诉说着艰苦年代,峥嵘岁月,革命洪流中激动人心的一个个精彩传奇剪影片段,引领我们拨开历史烟云,走进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隧道。

凤凰山麓上下,文物古迹,历史胜景,革命旧址,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更是历史坐标。秦汉唐宋以来,烽火连天的历史烟云,在此都有记载。1936年底,党中央从保安县迁驻延安,这座山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党中央在此多次召开重要会议,毛主席曾经在凤凰山阴暗潮湿的石窑里居住了半年之久,谋划着中国革命胜利的策略,擘画着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形成革命理论,在此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许多光辉著作,成为中国革命前进的指路明灯,照进亿万人民心灵深处,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从思想上,组织上,做了充分准备。为党的战略决策和理论指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引领激励共产党人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章演讲《为人民服务》,正是在这石窑里昏暗的油灯下踱步酝酿挥笔形成。在物质匮乏,粮食紧缺,艰难困苦的年代,战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气势磅礴震天憾地的《黄河大合唱》,激励着一代革命青年热血沸腾,不怕流血牺牲,为了中国革命,打败日寇,民族解放,浴血奋战,赴汤蹈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必胜的信念,坚韧顽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朝着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这一伟大的目标,一步一步,阔步向前。保卫延安战斗中,这里也曾经付出过很大牺牲!所以,这里每一寸土地上,都渗透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每一块石岩上,都铭刻着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清凉山,巍然矗立在延河边上,外貌看似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走进石岩下幽深的万佛洞,摩崖石刻的诗湾里,仔仔细细地观赏这些石窟窑洞,才深刻感受到她的多姿多彩,丰富广阔和底蕴厚重的历史内涵。

我党历史上第一张中央机关大型报纸《解放日报》,正是在这里创刊。它是当时舆论战线上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武器。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就在这里创办了通讯社,广播电台。随后又陆续办起了《新中华报》《边区群众报》。中宣部,新华社,相继在此成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愚公移山》,中央重大红色新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日战争的策略,人民群众的呼声,都曾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传递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了我党政治思想宣传舆论战线上一块仙山宝地,指引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灯塔!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将军的诗篇,清晰地点明了清凉山当年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的显赫地位。

下了山,漫步延河大桥,走上大街,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遗迹遍野,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座宏大的博物院!

作者夫人

离开延安,顺着延河,驱车南行,直到甘泉,富县洛川,两岸群山,逶迤退去,川道路边,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繁华锦绣。高山顶上,低山坡上,半山腰上,缓山丘上,寥廓清风,绿意盎然,浓荫氤氲,苍翠欲流。近处山岗,远处山峦,平处山梁,陡处山岭,油松雪松塔松,侧柏刺柏桧柏,银杏梧桐女桢,云杉青槐刺槐,各种树木,蓬蓬勃勃,层层叠叠,葳蕤蔓延,深绿浅绿,翠绿墨绿,苍苍茫茫,一派碧绿,满目生机,把过去裸露在外的黄土岩石,笼罩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这些碗口粗的树木,树身高达七八米以上,给1000万亩山川大地披上了苍翠的绿装。很明显,都是新中国成立,1956年国家号召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祖国生产运动开始栽植,到后来退耕还林,禁牧还草中形成的森林。由此可见,在伟大的延安精神感召下,改造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让世界更美丽,人定胜天。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延安,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已经初步变成现实,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我踏上红色旅途,

去访古探史寻幽,

叹往昔岁月峥嵘,

看今朝山河锦绣。

追忆逝去的年华,

文物古迹不胜数;

追逐美好的未来,

醉人景色赏不够。

革命历史,

万卷诗书,

汗牛充栋;

古往圣地,

千里绿野,

山明水秀。

灯塔古中有今,

遗迹今中藏古。

革命的摇篮,

繁华的古都,

勤劳的人民,

执着的追求。

壮丽的山川,

精神的高地,

人文厚重,

历史深幽!

作者简介:高宗义,陕西白水人,鲁迅文学院学员,《人民文学》创作班学员,韩城市退休干部,客居杭州市萧山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