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开始致命肆虐五年后,一个棘手的问题依然存在:世界是否已准备好应对下一次大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一直在积极努力确定下一个威胁可能来自何处,并确保地球已准备好应对它。但是,尽管这个联合国卫生机构认为世界比新冠疫情来袭时准备得更充分了,但它警告说,我们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当被问及世界是否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时,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最近表示:“既是又不是。”他警告说:“如果下一次大流行今天就到来,世界仍将面临一些与之前相同的弱点和脆弱性。”“但世界也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中学到了很多,并已采取重要措施加强防御。”
世卫组织的传染病流行及大流行防范与预防司司长玛丽亚·范·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表示,我们将面临另一次大流行,这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是否会发生的问题。“由于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冠疫情,很多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我认为世界还没有为另一次大规模传染病爆发或大流行做好准备。”
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大流行防范和应对独立小组(The Independent Panel for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直言不讳地做出评估。其称:“到2025年,世界还没有做好应对另一场大流行威胁的准备”,并指出在获取资金以及疫苗等抗疫工具方面持续存在不平等现象。
荷兰著名病毒学家玛丽昂·库普曼斯(Marion Koopmans)告诉媒体,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快速生产对下一次大流行来说是一个“变革因素”。不过,她警告说,在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况下,“疫苗犹豫现象似乎有所增加”,这意味着如果很快又有一场大流行来临,“因此我们在疫苗使用方面会面临重大问题”。
美国赛仕研究所(SAS Institute)的疾病流行病学家梅格·谢弗(Meg Schaeffer)表示,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来升级系统,以便更快地检测和共享信息。她说:“不,我认为我们并不比应对新冠疫情(Covid)时准备得更充分。”不过,她补充说,“我确实相信,作为社会成员,我们知道要通过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以及限制旅行和人际交往等方式来保护彼此。”
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准备并应对其影响。位于柏林的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和流行病情报中心(The new WHO Hub for Pandemic and Epidemic Intelligence)致力于开展协作监测,以更好地发现威胁并减轻威胁。自2022年以来,世界银行的大流行基金(The World Bank's Pandemic Fund)已经发放了8.85亿美元的赠款,用于资助75个国家的近50个项目。在南非设立了一个信使核糖核酸技术转移中心(An mRNA technology transfer hub)以提高当地的疫苗生产能力,同时在韩国建立了一个全球生物制造培训中心(A Global Training Hub for Bio - manufacturing)以提升应对能力。
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国际卫生条例》下的最高警报级别。但大多数国家直到谭德塞(Tedros)在当年3月11日将此次疫情描述为大流行时才迅速采取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6月修订了卫生条例,新增了更高的“大流行紧急状态”警报级别,要求各国采取“迅速”的协同行动。
2021年12月,各国决定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大流行预防、防范和应对的协议,以避免再次出现新冠疫情暴露出的失误。经过多轮谈判,世界卫生组织的194个成员国大体上已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但仍存在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个关键的分歧存在于拥有大型制药产业的西方国家和担心再次被边缘化的贫穷国家之间。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拟议中的快速共享新出现病原体,以及共享由这些病原体衍生出的抗疫成果(如疫苗)的义务。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被推迟一年,至2025年5月。
全球专家一直在努力确定下一次大流行威胁将来自何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病毒学家汤姆·皮科克(Tom Peacock)告诉记者,应该“非常严肃地”对待H5N1禽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委托200多名独立科学家对1652种病原体(主要是病毒)进行评估。他们确定了30多种重点病原体。其中包括引发新冠病毒肺炎(Covid - 19)、埃博拉(Ebola)和马尔堡(Marburg)、拉沙热(Lassa fever)、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寨卡(Zika)的病原体。名单上还有“X疾病”——一种目前未知会引发人类疾病的病原体的占位符。当前的计划旨在积累广泛的知识、工具和应对措施,以便能够迅速适应新出现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