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跌到皮包骨头的垄断企业

长线如金 2025-01-14 03:21:33

经过连续5年的惨淡下跌,截止2025年1月10日收盘,上海机场的总市值已下降至805.52亿,如果对应2019年50.3亿元净利润,PE值萎缩到了16.01倍。

如果考虑到2019年公司只有浦东一个机场,而当前有浦东、虹桥两个机场在手,实际真实PE值可能还要更低一些。

由于虹桥机场的吞吐量处于浦东机场吞吐量一半多一点的水平,所以我们假设虹桥的盈利能力为浦东的1/2,如果两者均恢复到2019年的盈利水平,净利润将可以达到75亿,对应PE值仅为10.74倍。

显然,这应该属于一个肉眼可见的低估水平。但是市场还是不买账,股价不但不涨,反而节节新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追根寻底,原因还在于当疫情的影响已经彻底消散,可公司的业绩却迟迟恢复不到2020年之前的水平,以至于人们逐渐对反转预期失去了耐心。

2024年前三季度,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为5765万人次,达到了2019年同期的99.56%,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3%,算得上是满血复活。

其中国内市场恢复较快,国内航线旅客吞吐量、航班量,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0%、118%;国际市场旅客吞吐量、航班量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2%、89%。

虹桥机场则在去年的高基数基础上再接再厉,前三季度旅客吞吐量同比上涨14%,达到3578万人次,航班量上涨约3%。

从经营数据看,困扰过去几年的疫情影响已不复存在,两个机场在手的当下,印钞水平理应要超过2019年同期。

然而,从实际业绩看,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91.91亿、净利润12.02亿、扣非净利润11.81亿,分别只能达到2019年同期的112%、30.09%、29.91%,显得让人极为失望。

为何表现还是这么差呢?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上海机场疫情期间因人流锐减不得不与中免签下了城下之盟,相对于之前的协议,提成比例和保底租金均有所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前三季度仅实现相关免税合同收入2.67亿元,对比2019年同期,相当于收入中利润最丰厚的一块坍塌了,而手握两个机场的固定成本又比一个机场要高得多,故而业绩最终连2019年同期的尾灯都追不上。

现执行的补充协议将于2025年底到期,在此之前业绩肯定都会受到压制,没法看,很多人是等不了的。

至于到期之后,从理论上讲随着人流量的恢复,续签新协议应该会更加有利于上海机场,但问题是在没正式敲定之前,到底能被让利多少?有没有疫情前条件那么优惠、丰厚?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更是会摧残市场的耐心。

此外,就是中免本身业绩的下滑,引发了人们对免税牌照增多后,特许经营生意属性被动摇的担心,认为上海机场也可能会被殃及池鱼。

关于上述种种担忧,让我想到了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当时很明显上海机场已经遭遇到利空的暴击,影响之大不是一点半点,至于什么时候能恢复,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但是股价就是跌不下来,因为市场总是觉得只要疫情结束,一切就能迅速回到正轨,压根就没想到未来会变得如此崎岖。

反观现在,其实也一样,只不过2020年是极度乐观,而现在却是过于悲观,方向虽然不同,但市场情绪基本上如出一辙。

面对此种情形,我个人认为当前的各种担忧和鬼故事都是有道理的,并非市场在发羊癫疯。但是上海机场的核心逻辑依然是独占地位+人流量池,广告、餐饮、免税店都只是流量变现的一种工具,只要这些没变,就还是可以看一看。

这就好比核心商圈的临街一楼门面,只要你买的足够低,随着时间推移,未来它一定还是能够凸显价值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