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水灾史:清朝末叶到民国近百年中,宜宾的三次世纪大水灾

幻丝说历史啊 2024-09-08 17:50:46

【编者按】古人说过:"世有饥穰,天之行也"。也就是说:社会上某些灾祸是自然规律所造成,是人们难以避免的。但古人同时也非常重视"御大灾,捍大患"。也即是遭到自然灾害的时候,由于执行者态度不同,人民所遭受的损失也就大有区别。即以水灾而论,近百年中宜宾遇到三次洪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损失之巨无法估计。而至建国以后,百废俱兴,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工程,修堤筑坝,打滩炸礁,疏浚河流,凿山引涧,采取各种措施,向大自然进军,使有害变成有利,造福子孙。古今对比,显然是迥不相同了。

叙州府属全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从清朝末叶到民国时代近百年中,宜宾曾先后涨过三次大水,第一次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第二次在民国六年(1917),第三次在民国二十年(1931),分别记述如后:

府城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一、乙己年大水

清光绪卅一年(1905),岁次乙己,宜宾涨了一次罕见的洪水,也就是一般老年人传说的乙己年大水。

按宜宾地势,东北方高,西南方低,西方陆地毗连翠屏、真武二山之麓,其余三方邻水。有二大河:一从嘉定流来,水常清澈,名为岷江,俗称府河。绕流城北,经沙湾、洞子口、杨使楼、木帮王爷庙、东门、到合江门码头。一从雷波、屏山流来,水常浑浊,以含有金沙,故名金沙江,俗称金河。绕流城外西南角,经石龙奄、小较场、(现轮渡码头)、铜关、小南门、青龙咀、大南门、王爷庙到合江门码头,于是两江汇合,成为长江起点。春冬水落时,清浊分明,波光闪跃,夏秋水涨时,涛澜汹涌,倒海排山,平时青峰迥环、白帆上下,景色颇为壮丽。古来名著都以"双江映月"、"夹镜秋涛"推为宜宾胜景。宜宾市区的水文位,也据两合水度为标准。

宜宾县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乙己年大水是在农历七夕涨起的。因为当年五、六月雨量多,底水厚,从七月初五起复大雨不停,经三昼夜,至初七晚,江水暴涨,半夜后续升,次晨涨势更猛,汜滥附城街市,随着风雨雷电断交加,历初八、初九,洪峰达最高度。初十日雨晴水稳,十一日晨始现退象,到正午才逐渐下退。当时迷信颇深,遇水涨时,地方官吏应临江祀水,或投靴水中,以祈水退,或迎浪打板,以令水止。

宜宾县历代沿革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如此次水正高涨时,在初九午前,叙州府知府王祥麟全副仪仗,朝衣朝冠,率领全城官吏士绅,到禹王宫夹镜楼(现轮船公司宿舍)焚香礼拜,祈祷河神;礼毕,丢下靴子一双,水未见退,乃呼皂隶迎浪重打四十大板,水势却更加汹涌,扑向楼前。衙役仓皇无措,拥祥麟退出庙门,但水已从后山门漫出,淹到城墙脚下,不能通行,只好将祥麟背到合江门内上轿回街。真是大水严重关头一幕滑稽插曲。

合江楼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当水涨到最高峰时两江的情况:

1.金沙江的大水,从较场坝、杨公桥、洗足桥淹进花园庵(现广场右侧体校部分),水井街淹齐猪市坝(现体育馆左侧),二圣宫(现杂技团)淹上正殿菩萨龛子,翠屏山脚淹到黄桷树下石梯路口,石龙奄淹上孤老院到文星街口,泥浩口淹到抚州义园后山门(现宜一中接近河边部分),马王庙(现农业街小学)淹去石坎一半,小较场全淹,老川主庙(现卫校部分淹到四正殿川主神位脚下),其正殿当面月台侧栏干边刻有淹上洪水处的标记。

流杯池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麻线街全淹,南华宫淹进正殿过了莲台,到佛像盘足下,小巷口(现和平街)淹过叶德盛栈房后面墙脚,大巷口(现信义街)淹到云南馆乡贤祠附近,馆内淹入关圣正殿,天上宫(现走马街粮栈)淹入天后正殿,水城淹进水池街口,东岳庙(现二轻局纸袋社)淹抵庙脚,走马街至火神楼一带全淹上楼,小南门外淹到集义街口。城内水洞口倒灌出水,左面淹出箭道巷(现中医院部分),另淹出南街红牌坊(南街口与女学街附近)上八丈许,并淹进女学街口四五丈。

大池图 来源《宜宾县志》(清道光)

右面淹过大水井巷水井转拐处另淹过县文庙(现工农兵医院)"万仞宫墙"前面到文重街黄家祠(现为小学校)口和涌避街周家祠下(现市党校)。城外栈房街、土桥子、青龙咀、牵藤街(现光复街)全淹。大南门淹到城门外石坎上,王爷庙淹上正殿神桌,禹王宫夹镜楼淹满,从小山门淹出抵城墙脚,合江门码头右边淹上坎,平街口。对金河鱼井淹过园石上面,青草坝和上、中、下三个渡口水都上了坝。

2.岷江的大水,从沙湾码头上淹进陕西馆(现岷江大桥下粮仓)正殿,北关洞子口封了洞,外面正街淹到打金巷口,狗屎巷(现名桂花巷),听月楼淹平街,杨使楼码头淹没下河石梯的大半,木帮王爷庙淹齐庙外石脚。东门码头淹过水城洞子上边,合江门码头左边淹上石坎平街口。对河吊黄楼码头全淹,锁江右上的东岳庙全淹并冲垮大部分,流杯池淹至船房(现涪翁楼)楼下,二郎庙全淹东山脚下的睡佛寺(都在修吊白路时撒去)全部进水睡佛也淹了。

1948年宜宾县城厢图

此次洪水上涨是在黑夜,兼之风雨雷电特大,搬避困难;而涨势骤急,一浪高盖尺许,推进丈余,石阶不旋踵迭被翻上,干地一眨眼就遭淹没。从长江头放眼北望岷江上游,西眺金沙江内,波涛喷涌犹如鼎沸,冲击奔腾互不相让,实因二流并涨,在天心窝璇吸涡面、睡佛寺倾斜滩前,两大股惊涛巨浪以翻天复地之势汇斗于两合水上、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民国宜宾县城区图

回观城市,唯见大观楼屹立中心,四方屋舍则大多浸灌于一片汪洋之内,充满萧条凄恻景象。延至八、九十等日,两河上游冲来房屋、家具、尸体、禽畜很多。至于城外的小较场、栈房街、牵藤街及两河岸边,一带建筑,被水打去的很多,人畜伤亡也不少。此外,一般人家种种生活资料受灾惨重的,更不计其数。尚有当时叙城商业中心的栈房、走马、牵藤各街的山货帮、药材帮、白糖帮、笋帮,以及大南门外戴希贤油房等商货,被淹损失至巨,难以统计,尤其自东门河边至春厂坝一带,沿岷江岸边,集中而有悠久历史性的各大木厂暨鳞次栉比,堆集成街的无数建筑木材,简直冲洗一空,以后多年不能恢复。

此次水灾究竟淹死人数几何确难计算。有些栈房旅客避上楼房者多被冲走,有些江边住户急水封门者老幼无存。因为当时无详细户口册籍,难以统计。惟据多数人目睹谈述者有如下几件事:

甲,初七下半夜,在走马栈房牵藤各楼上搬水的人们从风雨雷电中远远望见雪滩水上有两个深红透亮大如水桶的东西,并排江面,顺流而下,如二巨眼,其后连一黑体,长达数丈隐约可见,到两合水,一旋转间就沉没无踪。有人疑为出蛟,互相惊告迅速迁避。此种传说,基于迷信,殊无科学根据,只能旁证水势空前浩猛而已。

乙,初八日,从南广沱红船(即救生船)捞尸中发现冲来有化桩花旦、小丑等尸体数具,一时传说是雷、马、屏地带山洪暴发,水打城乡,因演夜戏逃避不及而遭难者。

丙,走马街、栈房街、水洞口等处住户因抢救衣物,也有数人不慎失足、当即溺死街中,水浅处亦有数尺,无法抢救。

总之每年涨水,本系自然现象。据老年人的亲见和经历都说:"两江水性不同,岷江易涨,不及金沙江鏖涨,一江独涨,不及两江的逗涨"。乙己年大水是逗涨而兼鏖涨,故水势大而持续久。如此洪水,数十年间尚属初见云。又有人说:明崇祯十七年(1644)岁次甲申,叙州府城涨水最大,淹到城内四大街的中心点—— 大什字口,其处曾立有石碑标记。清光绪十八年(1892)岁次壬辰,也涨过一次大水,但比崇祯十七年小,比这次(乙己)也低七、八尺。

甲申石碑到光绪时已不存在,然从柏溪人称:母猪岩上旧刻"崇祯十七年,水淹雪华田等遗迹至今犹在。亦可为淹到大十字口的明证。至于光绪十八年比乙己年早十三年,自然当时一般人多能记忆。乙己年洪水,仅次于甲申,却大于壬辰,实为近百年来一次大水。此后在民国初,杨子江水利委员会在合江门码头右边禹王宫外墙石脚上刻有"江B、M,65-126===1905年洪水位"的标记字样。迄1959年冬宜宾政协文史资料研究组编修市志时曾会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站查明P3标度,算出乙己年大水最高洪峰的水位为284.99公尺。

二、丁己年大水

民国六年(1917)岁次丁已。从阴历六月起连日大雨,初三晚上,金岷二江暴涨,初四日继续上升,最高洪峰达午后才定,但仍稳持涨势,历初五、六至初七夜始现退象。此次涨水亦在昏夜,沿河人家大多搬避不及,惨遭淹没。水流湍急,波浪滔天。两江水津面上冲来无数人物房舍,并有惨呼求救之声络绎不绝。岷江尤甚,从半边寺(原在真武后山脚岷江铁桥近侧现已不存)上游杨家滩到两合水,江心冲流的东西蔽覆水面连成一根长带,至傍晚始断;而金沙江上初四漂来的死鱼却特别多。

计金沙江从西流来经宜宾城西南边,淹过小较场口南华宫内,二圣宫淹进山门达翠屏山麓黄桅树根,文昌宫(原址在文星街口铁桥下),淹齐孤老院门口,小南门淹上火神楼齐大石包,水洞口淹出南街红牌坊至女学街口,大南门淹齐城门口石坎下及牵藤街内,合江门右边淹上禹王宫后山门内的石坎下,对河南岸淹入坝边金鱼井,上齐园石。

岷江从北流来经宜宾东北边,淹上沙湾城门洞子(现岷江大桥下),陕西馆全淹,山门外的石狮子,左边一个冲斜,右边一个冲倒地上,后山门关圣殿亦进水,北门洞子口淹上三官楼,其庙宇及顺河街房屋全部冲去,外北正街淹上吴家坎前疗月卿石牌坊脚,坊未撒时曾标字为记。此次洪水,洞子口一带水位,比乙己年还高三市尺以上,波涛汹涌向凉姜沟催科山脚倾泻,但下睡佛寺到木帮王爷庙时水势陡跌,比乙己年反低三市尺,这种现象非常特异,在睡佛寺前就形成巨滩,漩窝深而且大,冲来的人畜房物卷入窝内立即沉散。东门淹齐码头水城洞子上,合江门左边淹到码头石坎上漫过栈房,对岸锁江石上东岳庙全淹,吊黄楼淹到老街中部廖姓节孝牌坊,流杯池淹到船房楼板,白塔下的东山淹到睡佛头房的屋檐,二郎咀庙子全淹,大部分都被冲走。

总的说来这次是近百年中仅次于乙己年的又一次洪水,主要是岷江暴涨,流速迅猛,冲洗严重,洪峰高过金沙江三市尺多,水津翻越两合水直注南岸坝。金沙金流速缓,冲刷力较轻,洪峰亦低,在合流处似乎受到压抑,被切中断。至于双江合流的洪水位虽未在码头上标出,但后于1959年曾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宜宾水文站测算出确为283.89公尺,与乙己年比较,要低1.1公尺。

三、辛未年大水

民国二十年(1931)岁次辛未,宜宾又涨一次洪水,仅次于丁己(1917)年,是近百年中的第三次大水。

当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大雨倾盒,河水同时暴涨。二十一日午前涨势更猛,到午后三点钟始稳,城区东、北、西、南各角连外南各街多成泽国。金沙方面:从二圣宫淹到翠屏山脚路边小石桥,文昌宫淹齐孤老院下黄桷树根,泥浩口淹入浙江义园,小较场全淹,出锅铺巷口,火神楼、上走马街、栈房街、青龙咀全淹,土桥子淹满,漫出水洞口上街,大南门淹进牵藤街口,合江门右面淹至禹王宫石坝内。府河方面:淹到沙湾码头,陕西馆进水,北门洞子口未全淹,仅余尺许,下河石坎淹平,齐岗位台脚,东门码头淹至水城脚下,合江门左面淹到码头石坎上栈房下层。直到二十二日开始现退象。

这次大水在二十一日中陆续冲来人物牲畜甚多,两河上游受灾也属严重,狂流沸涌,急湍澎湃。金河水势较府河尤为凶猛,沿南岸水津面上冲来浮尸特多。当时盛传:这回洪水是府河小涨,金河大涨,系由金江关河内垮岩所致。又传:这回洪水从城区受淹情况看,确比前两次要矮几尺,但有一些人到柏溪观察,金河上面的水却比乙己、丁己两年还高几尺,到距城二十里的黄村咀水中突起一坎,坎下水势陡跌,就为城市减轻灾患不少。这种特殊现象,引起人们极大的惊异。

此次最高的洪峰曾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于合江码头石坎上左面栈房阶檐石脚下刊有标记为:"P3标323上8中3",并记明1931年洪水位。另有"江BM65——V下"字样,后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宜宾水文站查勘,算出当年洪水位为282.19公尺。较丁己年水位低1.7公尺,较乙己年水位低2.8公尺。

根据几次详勘,综合地方群众意见,近百年来的洪水,在宜宾应以乙己(1905)光绪三十一年为第一大水,丁己(1917)民国六年为第二大水,辛未(1931)民国二十年,为第三大水。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来源《宜宾市志》、《宜宾文史资料》、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宜宾县志》(清道光),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