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灵的荒漠是谁制造的?是家长,教师,还是考试

宁拙说 2024-11-06 18:03:06

丢失文化功能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教育长期以来都不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智慧,孩子缺失文化素养。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对自我一无所知,高分孩子才注定平庸,低分孩子才注定不幸,而孩子的心理疾病才如此严重。

孩子心灵的荒漠是谁制造的呢?

荒漠是家长制造的吗?家长为孩子的前途着想,总是强迫孩子考高分。一旦考不到高分,亲子冲突就加剧,有的孩子抑郁了,有的孩子结束生命。

尽管悲剧不断上演,可家长用分数压迫孩子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家长从来不知道,分数源于优异的学习品质,也就不培养孩子优异的专注力,却索要高分。

家长更不知道,培养孩子自爱的信仰才是根本目的,因为优异的学习品质源于自爱。只有自爱的信仰指引,孩子才自觉追求勤奋顽强挑战等优异个性,也才自觉追求优异学业。有了强大个性和优异的专注力,学业追求才拥有精神支柱,从而战胜学业困难。

家长也不知道,培养孩子爱的信仰才是根本目的,因为优异的品质也源于爱。只有爱父母,孩子才把爱化为动力,与学业困难苦斗,赢得优异成绩。

正是因为家长不知道播种自爱和爱的信仰,孩子才没有高分,心灵荒芜。

荒漠是教师制造的吗?教师本是心灵的塑造者,培植心灵的花园,可教师也被分数摆布,沦为刷题的傀儡。

在应试的高压下,教师眼里只分数,分数是标价学生的唯一标尺。对优生的爱是锦上添花,对差生的爱却拒绝雪中送炭。校长用分数压迫教师,教师用分数压迫孩子,扭曲师生关系。

于是师生冲突不断,多少孩子沦为冲突的牺牲品,学业荒废,心灵荒芜。可是教师面对生命荒漠却浑然不知罪。

就是对优生,教师何曾塑造灵魂?尽管学生有优异的学习品质,却对自我一无所知,哪里拥有自爱的信仰,爱的信仰,并自觉践行,塑造强大个性和高尚道德?

教师既没有启蒙生命觉醒,又没有创设创新实践的天地,让孩子追求自爱和爱的信仰,而是用题海淹没心灵。

荒漠是考试制造的吗?考试越严酷,刷题越严酷。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就拒绝教,这就是功利教育。

考试不考德育,不考情商,不考创新实践,教育就是在狭窄的技能刷题上硬拼,怎么不让心灵荒芜呢?

如果大脑智慧分为情商与智商,显然情商是灵魂,是智商发展的原动力。自爱的信仰激励自我执着追求生命价值,包括道德价值、个性价值及知识价值等。爱的信仰激励自我执着追求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价值。

两种爱的信仰是生命前行的原动力,是追求知识价值的核心素养,可教育并不播种,却丢失于刷题内卷中,只因为高考不考。

既然心灵是荒漠,严酷的技能刷题就必然产生抑郁等心理疾病,制造轻生的悲剧。

因此,教育改革的前景在于,必须彻底抛弃唯技能的考试制度, 建构以德育为核心的立体选拔制度。

教育的希望在于,不懂得自爱和爱的生命,就没有资格进入一流大学;没有个性和道德品质的生命,就被淘汰出局;没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就无法进入重点大学。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