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小人书故事名为《促织》,天津人美出版,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改编,由杨新编文,戴宏海绘画。
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特别喜欢玩促织,也就是斗蟋蟀,因此每年都会征索蟋蟀。
陕西很少见,但华阴县县官为了拍马屁,不知从哪儿寻来一只蟋蟀送给巡抚,这蟋蟀勇敢善斗,巡抚很高兴,便让他以后多多送来。
县官立刻让各乡镇限期按丁摊派,一时间蟋蟀价格大涨,贪官们也借此敲诈勒索,鱼肉乡里。
华阴县乌烟瘴气,当地有个秀才名叫成名,笨嘴拙舌,不善言辞,当了里正。
里正是专门负责催办乡里租税赋役的,谁也不愿意干的差使,成名始终想脱身不得,家产都赔光了。
如今又要向百姓逼索蟋蟀,成名不愿做,自己又赔不起,急得快要魔怔了,妻子想了个主意,让他自己出去找找,兴许能逮住一只两只。
成名提着竹筒,拿着小竹笼子到荒郊野外,破砖烂瓦,杂草荆丛中寻找蟋蟀,可是一连几天没有收获,限期已到,他硬着头皮见县官,被打了一顿板子。
成名心中绝望,寻了一根绳子,漫无目的地走到一座破败的古庙后山,想找个适当的地方系绳自尽,忽然听见一阵蟋蟀的鸣叫声。
他寻声翻找,在一棵荆棘根上看见那只蟋蟀,转眼就跳进石缝里,好不容易把蟋蟀逮住,仔细一看,大个子,长尾巴,相背青色,翅膀金色,是有名的“青麻头”。
成名急忙捧回家,一家人高兴坏了,妻子找来盆子垫上土,九岁的儿子忙着剥栗子要给蟋蟀吃,只等限期一到,拿去交差。
这天,成名外出公干,孩子偷偷打开盆盖,却不想青麻头一下子跳出来,眼看蹦到门槛,孩子一急,猛扑上去,抓在手里,此时青麻头翅膀掉了,肚子裂开,死了。
孩子吓坏了,哭着告诉母亲,结果母亲骂他一顿,还说你爹回来再跟你算账,说罢哭起来。
孩子见母亲这般,也知道自己闯下大祸,哭着离开了。
成名回家听说青麻头死了,顿时火冒三丈,要找儿子,到处寻不见,最后在村边一口水井里捞出孩子的尸体。
夫妻俩化怒为悲,守着孩子尸体痛哭,到傍晚,准备用草席裹起来埋了,却发现孩子有了气息,等到半夜,孩子醒过来,却神志痴呆,如同木头,两人一夜不敢合眼,守着儿子到天明。
限期到了,成名不知如何交差,这时又一阵蟋蟀叫声传来,成名来了精神,急忙去捉住,一看这只蟋蟀身子又短又小,黑红色,形状像个土狗,梅花翅膀,方脑袋,小腿很长。
成名担心这只小蟋蟀不中县官的意,恰好此时村里有个少年养了一头蟹壳青,从未吃过败仗,还没找到买主,带着来找成名。
成名说自己有一只,那少年一见大笑起来,把蟹壳青拿出来给成名看,成名也不抱希望,就想着试试看,两只蟋蟀就这样斗起来。
小蟋蟀被少年撩拨得大怒,直奔蟹壳青,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小蟋蟀紧紧咬住蟹壳青的脖子,少年怕蟹壳青吃亏赶紧把他们分开,带着蟹壳青走了。
小蟋蟀得意地振动翅膀,骄傲地叫了几声,冷不防一只公鸡扑过来,要捉小蟋蟀,眼看小蟋蟀就要被抓住,突然公鸡扑打着翅膀伸直脖子叫起来,成名一看小蟋蟀咬住了大公鸡的鸡冠。
成名抓住大公鸡,小心地把蟋蟀拿下来放到竹丝笼子里,第二天就拿去见县官老爷。
县官听成名一说,拿出别的乡镇送来的蟋蟀,结果都被小蟋蟀斗败了,县官马上给小蟋蟀换上铜丝笼子,立刻送给巡抚大人。
巡抚大人又给小蟋蟀换了金丝笼子,写下奏章,说明小蟋蟀的本领,献给皇帝。
皇帝见小蟋蟀,似信非信,把其他地方进贡的名品蟋蟀,有“蝴蝶”、“螳螂”、“青丝额”等拿来与小蟋蟀斗,结果都不是小蟋蟀对手,小蟋蟀立刻名震京师,成了了不起的英雄。
更奇怪的是,宫廷里奏起音乐时,小蟋蟀还跟着节拍跳舞,逗得皇帝、皇后、妃嫔大臣们前仰后合。
皇帝大悦,传旨赏赐巡抚大人,嘉奖了华阴县县官,县官很高兴,这回马屁拍到点子上,他这才免了成名的里正,允许成名到县学里念书。
成名的孩子不吃不喝,不死不活地躺在床上一年多,竟也慢慢苏醒过来,精神也恢复正常,他对成名夫妇说自己仿佛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蟋蟀,去过县衙,还去过皇宫,打败天下所有蟋蟀……
成名的儿子死后成为一只所向披靡的小蟋蟀,赢得了皇帝的欢心,也赢得了成名一家的生机。
这便是《聊斋志异》中促织的故事,通过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讽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的腐朽制度,揭示了百姓的艰辛和窘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