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功臣,却被刘邦骂成“走狗”,400年后子孙夺走大汉江山

汉史钩沉 2019-12-16 15:06:55

刘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长剑而定天下。他曾经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战必胜、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韩信;安抚百姓、筹措军粮、坐镇后方,他不如萧何。没有“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也就没有大汉江山。但群臣眼中的第一功臣——既不是韩信,也不是萧何,更不是张良,而是一个被刘邦说成“走狗”的人。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史记.萧相国世家》

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刘邦平定天下,建立了大汉。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群臣争执不休,一年多也没解决排名问题。多年征战,哪个大将身上没有十几处创伤?哪个还没攻下过几座城池?所以,谁都不服谁,谁也不想排在后边。

刘邦却灵机一动,放弃所有武将,将文臣之首萧何,推到了首功之位。这是一个创举,他改变了秦朝,以实际军功封官爵的通例,也将文臣、武将合到了一起。但武将们非常不满,他们说:我们披着铠甲,浴血奋战百余场,用命攻城略地。萧何只是在后方,舞文弄墨,他怎么能是首功?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解释道:狩猎时,追猎兔子的是走狗,但发现兔子、野兽的是猎人。你们浴血奋战,取得直接成果,是功狗。萧何在后方,就像是寻找猎物的猎人,他才是功人。所以,萧何是首功。那么刘邦这么说对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刘邦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他有私心——他要用萧何,压制整个浮躁的武将群体。因为,萧何作为文官之首,原本就有文官体系的升迁制度,完全没必要和武将混在一起,相国并不比大将军差。可刘邦得了天下,适当压制武将群体,有利于维护君权。这是君王的智慧,也是文官压制武将的起源。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封完侯爵,又要排功臣座次,群臣都认为曹参应当是第一,但刘邦还想让萧何做第一。群臣这么说,是有原因的·:1.西汉建国初年,武将远远多于文官,曹参呼声自然高;2.汉随秦制,秦朝讲军功,有多少就是多少,曹参军功本就是最大的。

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曹参功劳是实打实的:灭了两国;擒获两王;抓住将军六人;攻克122县。此时的韩信,早成了齐王、楚王,所以曹参是大汉第一将。因此,位列第一的,只会是曹参或者萧何——他们是刘邦起兵两大元老,区别只是文、武之别。

但刘邦为了稳固江山,还是力排众议,选择了萧何。萧何成了第一功臣,曹参位列第二。说白了,“功人”、“功狗”之说,是为了皇权,这是文、武平衡的第一次倾斜。尽管它的幅度并不大,但开了一个先河,后世帝王一直沿用,并渐渐形成了文盛于武的文化。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曹参尽管被刘邦压制过,但萧何非常认可他的实力,并在临终前举荐曹参为相国。萧何死后,曹参出任大汉相国,继续沿用“清静无为”的道家国策,留下了“萧规曹随”的美誉。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曹参野战之功,可与韩信媲美;治国之道,不亚萧何;出将入相,文武双全。刘邦对曹参的压制,是出于维护皇权的目的,而对武将群体进行的打压,这是君主的智慧。而曹参沿用萧何制度,辅佐刘邦之子,留下“萧规曹随”的典故,这是臣子的智慧。他们都是汉初,最卓绝的风流人物,只是所处立场不同而已。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400年后,动荡的东汉末年,曹参之后曹操,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奠定了曹魏政权的根基。一件让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刘邦、曹参、萧何,这三个人杰的后人,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建立了一个政权。

刘邦:两汉400年,汉武、汉宣、光武,人杰辈出。曹参:曹操、曹丕、曹叡,雄踞天下大半52年。萧何:兰陵萧氏,南齐、南梁梁朝创建者,走出21位皇帝,30多位宰相。隋炀帝的萧太后,就是南梁末代公主,到了唐朝还长盛不衰。

6 阅读:196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