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600字的遗书,让无数家长泪目,是什么压垮了我们的孩子

棠妈育儿成长 2024-10-15 18:52:18

一个月前的中秋节,广州的一位中学生美美选择跳楼自杀,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

不久之后,她留给妈妈的一封遗书在网上流传,让无数父母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不到600字的遗书里,美美提的最多的就是“累”,高达7次。

妈妈,对不起,女儿没能给您尽孝,女儿只是太累了,想睡一个觉。

感觉世界上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学习。

大人上班不情不愿,但有工资,学生上学累死累活等来的只有中、高考。

妈妈,我太累了,身边的朋友卷理科,卷文科,但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根本不支持我大规模补课。

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了,您不用再给我花钱了,您也不用那么累了。

……

字里行间倾诉着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想法,也告诉了妈妈,为什么自己一个平时看起来很“阳光懂事”的孩子却选择了跳楼。

她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也很爱自己的妈妈。

但是她说:“我没有力气去做了。”

“我只是太累了,想睡一个觉。”

到死孩子还在内疚,她觉得没有了自己,妈妈会过的更好,因为不用再给她花很多钱了,妈妈也不用这么累了。

看到“止损”这两个字的时候,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明明现在的物质生活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倍,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累,家长也越来越累。

那些被给予厚望的孩子,可能快撑不下去了。

这届孩子究竟有多辛苦?家长究竟有多累?经常能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媒体上找到答案。

10岁的丽丽患上了抑郁症,孩子妈妈说,为了让孩子成绩好一点,多学一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补课,时间几乎都是花在学习上,每天都是在补课。

直到孩子出现沉默寡言,不和家人沟通等情况,妈妈才意识到孩子被卷出问题了。

有家长说孩子放个国庆假要做11张卷子,背3首古诗,还有小作业,练字本,手抄报等

李玫瑾教授也曾经分享过一个和孩子的聊天内容。

李玫瑾教授说:“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厉害,可以天天学东西。”

孩子却说:“我们这代人才羡慕你们这代人,太幸福了。”

孩子说:“你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每天从早上7点做到下午5点半,晚上作业要写到11点,连周六周日还得上补习班,这不是一天,而是12年。”

之前的热播剧《小舍得》,有网友问:“大城市里的孩子真的和小舍得里面一样累吗?”

在某乎上有位海淀区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真的累。”

纪录片《起跑线》中, 7岁北京女孩汤笑嫣光周六一天就要上4个兴趣班,早上7点出门,一直到下午5点课程结束,中间就是一直在不停奔跑,赶车,从这个兴趣班往那个兴趣班赶路。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筛选,为了不落后,不淘汰,所以大家拼命卷。

一句别人都上,你不上就落后了,再累家长似乎也愿意咬牙坚持。

根据《中国青年研究》的数据显示,00后课外补习是90后的3倍。

孩子面临着更多的知识,更长的学习时间,更高的父母期望和更强的外界压力,教育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家长越累越卷,越卷越累,孩子想躺躺不平,想卷卷不动。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50%抑郁患者为学生,而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亲子关系。

在美美的遗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让她最终放弃生命的几点原因。

原因一:学业压力大,竞争压力大

信中提到繁重的作业,考试排名的压力,同学们疯狂的补课。

想起知名学者郑强教授的一番话:“现在的孩子,读书已经感觉不到快乐了。每天起早贪黑,除了刷题就是赶作业,周末节假日也被安排满满的,各种培训补习班。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了。”

教育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

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上更得心应手。

帮孩子正确看待竞争,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它始终存在,不会消亡。

父母要理性看待竞争,更要引导好孩子怎么舒缓竞争带来的压力。

不做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因二:对未来没希望

“老师说,读书先苦后甜,才有出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

大人工作有工资,孩子上学只有中考、高考。

美美对未来充满了无力感,她看不到“读书有出息”的希望,更不懂努力读书的意义在哪。

我想现在确实是充斥着矛盾的时代,读书的意义被功利化,被单一化。

压力越大越需要在生活中加点小确幸,不要让孩子的世界只剩学习,偶尔放松一下,带孩子从生活中找找成就感,领会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原因三:愧疚感

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她独自一人将女儿抚养长大,女儿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接收到来自母亲的负面情绪,“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孩子越是懂事,越会为之愧疚。

电视剧是虚构的,但美美却是真实的悲剧。

心理学研究有个对应的概念,叫做 “愧疚诱导”。

研究表明:内疚感和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求,甚至会进行自我惩罚,即使自己没有错,也会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照妖镜,孩子出问题了,大概率是家庭“生病”了。

生活不易,大人有大人的压力,孩子也有孩子的痛苦。

生活再难,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但不要把日子不如意的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幼子何其无辜。

逝者已逝,希望给更多父母以警醒,现在的社会或许“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龙”更合适。

关注棠妈,育儿路上我们一路同行,做成长型妈妈,培养有后劲的孩子。

0 阅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