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李宗仁:这位历经沧桑的国民党元老究竟经历了什么,才做出了晚年回归祖国怀抱这样的抉择?
一个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的人,究竟是如何冲破重重迷障,找到回家的路的呢?
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领略一代军政要员跨越时空的心路历程。
风云际会,蒋李并立1948年4月,中原大战的硝烟还未彻底散去,国共两党的较量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就在这关键时刻,国民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
经过一番明争暗斗,那个曾经在台儿庄战役中力挫日军的桂系首领李宗仁,以微弱优势当选了国民政府的副总统。
蒋介石对此结果大为不满,但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就这样,一个微妙的蒋李"共治"时代拉开了序幕。
作为桂系的代表人物,李宗仁行事向来我行我素。
他虽然名义上是副总统,但在军事上和蒋介石针锋相对,各自为政。
两人的关系也是冷若冰霜,表面的君子之交,难掩内心的勾心斗角。
一次,蒋介石视察广州,李宗仁设宴款待。
蒋介石竟然疑心这是"鸿门宴",派人先尝菜肴,生怕被李宗仁暗算。
李宗仁哭笑不得,心中更添几分戒备。
两人的裂痕,由此可见一斑。
风雨飘摇,李代蒋"政"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失利,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已是危如累卵。
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便宣布"下野",以退为进,把烂摊子丢给了李宗仁。
这一退,让李宗仁成了名不副实的"代总统",肩负起了这个风雨飘摇政权的重担。
人算不如天算,李宗仁刚上任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解放军势如破竹,即将渡过长江天险。
眼看战火就要烧到自家门口,李宗仁不愿百姓遭殃,主张与共产党谈判,尽快实现和平。
但他低估了蒋介石对权力的执着。
即使身在幕后,蒋介石仍在四处施加影响,极力反对和谈。
在蒋的搅局下,谈判最终破裂。
和平的曙光,就此湮灭。
乱世浮沉,功成身退还是明哲保身?当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华夏大地时,李宗仁的内心无比纠结。
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军人,对兵权的渴望仍在心头萦绕。
他想调集重兵,死守自己的"大本营"------广东。
但不料,在用兵问题上再次遭到了蒋介石的掣肘。
蒋以保存实力、伺机反攻为由,力主撤离广东,盘踞川滇。
李宗仁见势不妙,知道继续僵持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在乱世之中浮沉半生,李宗仁看透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蒋介石每次从幕后伸出的黑手,都让他如鲠在喉。
他知道,自己若是执意与共产党为敌,前途不过是个死字。
可是,真要让他乖乖听命于蒋,把自己的前程和命运系于这艘行将就木的"贼船"之上,他又万万不甘心。
在进退维谷之际,李宗仁最终选择了明哲保身。
1949年11月,他辞去了代总统一职,带着满腔的不甘与疲惫,以"养病"为名,远走美国,甩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在绝尘而去的那一刻,他对昔日战友白崇禧感慨:"宁可下地狱,也不去台湾!"这一去,便是十六载。
"叛国"还是"政治难民"?远在异国的土地上,李宗仁并没能获得片刻的安宁。
他和那个抛弃了大陆的政权,成为了美国政客们争相拉拢的对象。
共和党人要他提供民主党援助国民党不力的证据,想要借此打击对手;而民主党人则要他揭发蒋介石在美国搞"游说"、企图影响美国内政的把柄。
两党像踢皮球一样,把李宗仁推来推去,各自图谋着自己的政治私利。
然而,李宗仁早已看穿了这些政客们的把戏。
他不愿意成为任何一方的提线木偶,更不想被当作攻击祖国的工具。
面对共和党人的要求,他直言不讳:"蒋介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独裁和腐败,跟美国的援助无关。
"共和党人见李宗仁不愿"配合",也就悻悻而去,从此对他冷眼相向。
就在李宗仁拒绝与美国右翼政客同流合污的同时,他在台湾的"老领导"蒋介石,却把李宗仁在美国的举动定性为"叛国行径",撤销了他的副总统职务,还扬言要派特工将他暗杀。
在异国他乡,即便岁月静好,李宗仁却始终难觅一处安身之所。
他这个"叛国者"和"政治难民"的双重身份,如影随形,让他寝食难安。
情系故土,魂牵梦萦在美国的一次次惊心动魄中,李宗仁的思绪常常飘回故乡。
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神州大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愿与美国和平谈判,协商解决台湾问题。
新中国政府的开放态度,让流落异乡的李宗仁深受鼓舞。
他立即表态,支持周总理的主张,表达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赤诚之心。
感念于李宗仁爱国之心,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他格外关怀。
得知蒋介石要派特工行刺李宗仁的消息后,毛主席当即指示,一定要确保老帅的人身安全。
于是在党中央和驻外机构的一番周密安排下,李宗仁开始了他漂泊归乡的艰难旅程。
为了避开蒋介石特务的追踪,李宗仁变换了多次身份,辗转于雅典、贝鲁特、卡拉奇等中转站,最终在1965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归途中,他还四处搜罗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想以此赎罪,弥补当年站错队、与共产党为敌的过错。
岂料,这一路还是着了骗子的道儿,11万美金买来的"国宝",竟被鉴定为赝品。
但善解人意的毛主席并没有怪罪老帅,反而嘉许了他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李宗仁倍感欣慰,感叹道:"主席不愧是高瞻远瞩之人,懂得审时度势,体恤民心。"
回归故里,壮怀激烈谱写"华章"重新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李宗仁热泪盈眶。
这个曾与共产党兵戎相见的老对手,也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所折服。
他先后参观了鞍钢、一汽、大庆等地,感叹道:"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实现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好咱们的国家啊!"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宗仁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游览,见识了新中国的新气象。
看到华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建设着美好家园,他倍感欣慰。
在一次次促膝长谈中,毛主席常以"德邻先生"称呼李宗仁,让这个从戎马倥偬中归来的老人倍感亲切。
在晚年的日子里,李宗仁最大的心愿,就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他多次呼吁在台湾和海外的老战友,放下成见,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回到祖国,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也是最让我无怨无悔的决定。
"字里行间,满是对统一大业的殷切期盼。
英雄迟暮,芳魂永驻1968年底,李宗仁的身体每况愈下。
周恩来总理闻讯后,立即派遣最优秀的医疗团队,日夜悉心照料。
然而,大限难违。
临终前,李宗仁感慨道:"能葬在祖国的土地上,我死而无憾。
"他用最后的力气,撰写了那封催人泪下的"情书",再次呼吁海内外的游子,为民族大义,携手共筑中国梦。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溘然长逝,享年78岁。
为了纪念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时代楷模,党和国家决定,将其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如今,每当人们路过李宗仁的墓碑,都会驻足凝视,缅怀这位曾经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回到人民怀抱的传奇将领。
本文为作者原创,感谢以下书籍、文章的启发:
《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 口述,唐德刚 撰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李宗仁传》杨天石 著,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
《"李宗仁案"始末 兼谈20世纪初期国共关系的若干问题》沈志华 著,《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