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诗》、《书》、《易》、《礼》、《春秋》、《乐》这六艺里面,名副其实的“众经之首”。
《易经》能成众经之首,与他总揽宇宙天地万物的规律有关。《易经》是怎么总揽规律?又如何被人利用的?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实际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易经到底是干嘛的”?
要看一个东西能干啥,得先看它的内容本身是什么。《易经》本质内容有三个:象,数,理。象是现象,这部分是看得见的。数是数据,也属于看得见的部分。理是通过现象和数据分析出来的规律,这部分是看不见的部分。
除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易经全本也有一个分法:分上下,上30卦,下34卦。上主要分析自然规律,下主要分析社会规律。
卦的占卜这部分,是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卦象触发第六感,也就是借助人的觉知能力,从而找到规律。这种需要心极其诚才可以,这部分需要极其大的天赋,有很多学《易经》者利用占卜赚钱,他们往往注重卦,对于理的部分则知之甚少,需要提防这部分人,有把人带偏之嫌。
古代圣贤早已看透这个环节,所以荀子早就说了:“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学易经通了的人,其实是不占卜的。
到这里,“《易经》到底是干嘛的”,其答案就出来了:人能借助《易经》,能改变命运。因为你学好了它,就能知道宇宙的规律,就能用自己的心,改变行为态度,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人生,从而以心易事,心想事成,也就是改变命运。
《易经》的主核是64卦,那么64卦是怎么来的,如何读懂它们?
易经64卦的形成来源,实际就是一句话: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具体讲解前,先看看《易经》64卦总图。
从卦图可知,64卦其实是由一和--组成的。
怎么理解一和--?它们怎么完成组合排列?得先借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辅助理解,也借助数学里的0和1,进行辅助理解。
道生一相当于无极生太极,这里无极是道,也就是看不见的混沌、空的状态,它是万物生发的起点,太极是阴阳,阴是--,阳是一,无极生太极,相当于道生一。
一生二,相当于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阴画一和阳画一,到这里,再加一个阴画或者再加一个阳画,就是一个八卦了。
八卦图
二生三,就是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少阴和太阳。
三生万物,就是四象生八卦,也就是64卦,64卦涵盖了宇宙所有规律,所以是万物。
搞懂了64卦来源之后,接下来讲讲《易经》究竟怎么学。
要清楚《易经》怎么学,就得具体到64卦的每一卦。《易经》64卦的每一卦,为什么都是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组成呢?这得从《易经》的多位作者说起,《易经》成书,被很多人用“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来形容。
所谓“人更三圣”,是指其成书作者从伏羲、周文王到孔子,历经三位圣人的创作。“世历三古”是指成书时间,跨越了上古、中古到下古。
《易经》的第一个作者伏羲氏“上观象于天,下观法于地”,“而后始作八卦”,伏羲氏最先发明了八卦,而这个八卦,被成为“先天八卦”。
到这里,《易经》是没有一个字的,只有图,也就是八卦图。但这个八卦图,《易经》包含万事万物的规律了。
伏羲一开始推演八卦,是为了造字和育民,为了更好地育民,他想出了游戏的方式,也就是占卜来进行教育,当真是煞费苦心。
伏羲对民众的爱,让我们进入了本位的大门,因为它,中华民族的认同方式是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极其高阶的认同方式。
《易经》第二个作者是周文王,关于周文王和《易经》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曾用一句“文王拘而演《周易》”进行过阐述,这里的《周易》就是《易经》。意思是说:周文王时代,纣王暴虐,文王在被囚禁羑里城期间推而演周易,将八卦两两结合,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
周文王进一步发展了卦象,这个八卦,就被称为“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是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的。
周文王发现了八卦蕴含的宇宙智慧,同样想借用占卜的方式将宇宙人生道理进行推广。为什么借占卜呢?因为老百姓都是想知道未来的,喜欢趋利避害。
为了帮助理解,周文王给每一个卦都写了卦辞,也就是给了注解,生怕大家听不懂、看不懂,这当真是一个心里装着天下苍生的人。
周文王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实际算《易经》的第三个大作者,但因为他与周文王的特殊关系,人们将他和周文王放在一起。周公旦也是一个胸怀天下之人,他在64卦卦辞基础上,给每一卦的每一爻做了文辞解释,这就是爻辞。此处,当真感谢周文王会生、会教养,生了一个同样心怀天下的好儿子。
《易经》的第三个大作者是孔子,这个人物我们最熟悉。孔子也和伏羲、文王一样,想要教化人,把宇宙的规律告诉世人。但到他这里,距离周文王时代已经过去了500年,加上当时的文字都是刻在龟壳上,所以极其简练,以至于孔子很难读懂《易经》,孔子都极难读懂它,其他人就更加了。
读不懂怎么办?孔子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为了读懂他,他日日夜夜苦读,以至于后世有一个因为他读《易经》而来的成语叫“韦编三绝”,意思是说:
“孔子为了深入理解《易经》,反复研读,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掉,最终磨断了三次。”
孔子虽如此痴迷于《易经》,但他并不占卜。他不再用占卜的法子,乃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他这里时,人类的文化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学知识的也比较多了。占卜原本就是伏羲想出的教化民众的游戏方式,并不是本,而仅仅是方式。
孔子发现了道德和宇宙规律的关系,他将宇宙、人生的规律和道德的关系用文字进行了阐述,也就是让他们更紧密结合起来。他以此对已经进行注解,共有十个方面,称作“《十翼》”。
孔子的《十翼》,说白了,就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包括十篇内容,分别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和《杂卦传》。
经过“三圣”的共同创作,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易经》。
捋清楚了这层,我们接着看另一个大问题:《易经》具体要怎么学?
具体学习时,理解以上几个问题非常有必要,它能帮助看懂卦的结构、卦辞、爻辞等,也就是辅助入门。
在此基础上,学《易经》者还必须有辅助入门的书籍,在这里推荐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毓老师:易经日讲》等,南怀瑾不用介绍,重点介绍下毓老师,他的全名是爱新觉罗·毓鋆,是溥仪的陪读,亦是台湾著名儒家学者,曾创办奉元书院。他的《易经日讲》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
同时,背诵六十四卦,尤其借助卦序歌来帮助背诵,是学习《易经》非常必要的一部分。
卦序歌
背诵卦序歌的同时,学习者还要了解爻位之间的关系:看爻位当位不当位,比如,一三五是阳数,即是当位,若出现阴数即是不当位;看爻位相应不相应,比如上卦的第三爻和下卦的第三爻是一阴一阳,便是相应,反之即为不相应;看两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分别是比、凌乘等。
从大面上出发,学习《易经》还非得了解《易经》各卦之间的关系,要了解这点,非得知道本卦、变卦、互卦、错卦、综卦、杂卦、复卦、四正卦、四隅卦的意思。
本卦就是占到的卦,是所占之事初始、开始阶段的信息,目前的情况。变卦是指占卜的过程中,占到“变爻”,也就是需要将所占的卦进行变化,具体就是数字“九”(老阳)与数字“六”(老阴)进行变动,得到一个全新的卦(变卦)。变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
互卦则是由本卦的两个内卦组合而成的卦,代表着事物发展的过程。
错卦是指本卦中的阴爻阳爻全部都变化的卦,即每个爻的阴变阳、阳变阴而得到的新卦。综卦就是把本卦颠倒过来看,而得出的卦。
杂卦,则是通过打乱64卦的次序,揭示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它往往需要通过相反相成的观点,来解释各卦的主要特征。《易经》64卦中除了8个纯卦,其他56个卦都是“杂卦”。
复卦,是相对八个单卦而言,是上下两卦由同一单卦组成的复卦,意为“重复”。
四正卦,是指比“八纯卦”更纯的是乾、坤、坎、离这四个卦,它们被习惯地称之为“先天四极”。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先天四极”,是因为其余的卦倒过来可以成为另一个卦,并产生综卦关系,可这四个卦却不存在综卦关系。
四正卦分别是:乾(☰)、坤(☷)、坎(☵)、离(☲)四卦,他们倒过来依旧是本身的卦。
四隅卦,是指“八纯卦”中去掉上面所讲的“四正卦”外,剩下的四个卦,即震卦、巽卦、艮卦、兑卦四卦。
综上,具体学习《易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如今真正吃透《易经》者极少的原因所在。
但学易虽然难,但它却并“不远”,这便是传说中的“道不远人”:它永远在那里,你随时可以去找它,你找到了它,它会帮你靠自己找到一切的答案(自助)。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诠释了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诠释了人类与万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