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般公认明朝的灭亡时间是在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绝望之中上吊自杀而死。后来山海关将领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而死,满清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帝国。不过这个时候的清朝并没有全部占领明朝的领土。在南方明朝建立起来了流亡政府,史称“南明”。
在历史上和南明政权极为相似的有两个王朝,这两个王朝分别是:东晋和南宋。不过相对于东晋、南宋来说,南明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南明政权的存在,这里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南明存在的时间短,立国不大约40年(南宋152年,东晋103年)。第二,南明政权并没有得到清王朝的承认。
那么南明为何存在时间如此之短呢?事实上清王朝在入关之初面对庞大的明帝国时也曾一度觉得束手无策。明帝国地大物博以满清的实力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无法短时间消化掉这突如其来的江山。如果南明政权能在清军入关之初组织有效地反抗,那么就算是不能收复北方也能保住南方半壁江山。但能可惜的是南明政权的内部斗争从政权建立开始到覆灭都没有间断,汉奸辈出、党同伐异则是南明国祚不长久的主要原因。
东晋和南宋在建立之初也有不同的党派,为什么他们没有演变成像南明这样的下场呢?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东晋和南宋的开国皇帝和后来南明的皇帝不同。无论是晋元帝司马睿还是宋高宗赵构,他们都是受国内不同党派人拥护的。以南宋为例,尽管主战派(以岳飞为代表)和主和派(以秦桧为代表)势不两立,但他们对于宋高宗的忠臣却是毋庸置疑的。而南明的君主缺少的正是着这种拥护力。
崇祯皇帝的突然自杀,导致了后来关于南明皇位继承人的不明确性。《江阴城守纪》:南都既破,天下旧臣、遗老志不忘明者,皆辅明之余孽,以冀中兴。于是,赵王起于太湖,义阳王起于崇明,桂王起于广西(号兴隆),潞王起于杭州,靖江王称监国,保宁王起于河南,罗川王、永宁王起于湖东,益王集二千人起兵,惠王、瑞王、安仁王、永明王、德化王、安东王、晋平王纷纷不靖。崇祯皇帝死后,那些仍然效忠明朝的明朝大臣纷纷拥立宗室称王起兵。当时各地起兵的明朝王爷有十多个,这些人理论上讲都有皇位的继承权。所以南明国内的凝聚力是远不如东晋、南宋的,南明的皇位之争就是党争的体现。这在南明立国之初就体现了出来,以张国维、陈函辉为首的大臣支持鲁王,而以黄道周、张肯堂为首的大臣则支持唐王,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则主张拥立桂王。后来尽管福王朱由崧胜出在南京继位称帝,但实际上他所统领的南明江山不过是一盘散沙,以他的影响力很难将整个国家给凝聚起来。不过明朝的党争有着长久的历史传统,这个倒不能怪朱由崧。
朱由崧也就是历史上的弘光皇帝,他在位不过一年就成了清军的俘虏。后来的南明皇帝和朱由崧都差不多,他们都没能解决南明内部的政治斗争问题。南明内部党争不断、将领拥兵自重,南明皇帝所面临的情况事实上比崇祯在位时更为糟糕,一盘散沙的政权自然是存在时间不长的。
不过尽管南明政权是一盘散沙,清王朝按道理说依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灭掉的。南明的灭亡其实就亡在了明朝人的手中,这些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奸。《江南闻见录》记载:满清亡明而统一华夏,南征西伐,实得力于「汉奸」。而这些「汉奸」,如洪承畴、吴三桂、李成栋辈,谓其存心「卖国」、毫无民族观念,恐亦未必尽然;但有一点,凡读南明史者,富有同感。洪承畴、吴三桂、李成栋(降清后又归顺南明)无疑是明朝末年颇有争论的人物,他们是帮助清朝彻底消灭明朝政权的大功臣。以吴三桂为例,他当初大开山海关引亲兵入关,打着为明朝皇帝复仇的口号驱逐了李自成。后来吴三桂彻底成为了清朝的马前卒,他不遗余力地镇压南明政权后来甚至亲自动手杀了永历帝。
《江阴城守后纪》记载:江阴野史曰: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由此可见在清朝入关之后,倒戈相向的明朝旧臣并不仅仅只有洪承畴、吴三桂之辈。尽管在抗清的战争之中涌现除了如史可法、李定国这样的南明忠将,但这样的忠臣名将太少了他们无法完成挽救明朝的历史使命。因此史可法、李定国这样的人也就成了悲剧英雄。
南明有国祚么?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明朝灭亡,崇祯和士大夫的责任六四开。南明覆灭,百分百是士大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