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机领先全球,卖给中国的汽车无数,为何我国没有仿制?

人间靳说 2024-11-21 11:51:13

不得不说,日本汽车发动机确实堪称世界第一,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丰田、本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日系车的口碑也是众人皆知的,国人们也都愿意为他们买单。

但有一个问题,每年进口这些车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仿制日本的发动机?

日本发动机技术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国民购买力提升,汽车消费需求激增,短短十年间,日本汽车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66年汽车产量超越英国,跻身世界前三,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日本速度”。

日本的汽车公司,主要依靠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这三项核心技术,为自己在汽车行业树立了强有力的竞争防线。

发动机技术至关重要,就像是汽车的心脏所在,日本车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优化发动机性能和确保其稳定性,力求每一代产品都更加出色。

丰田车口碑确实不错,很多人都说它们耐开,它背后是日本发动机技术长期积累的优势,是其耐用性和可靠性的最佳证明。

这种特性让日系车成了“耐开不坏”、“又好又便宜”的典型代表,本田的地球梦、丰田的混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以及铃木的k14b发动机,这些名字在汽车圈如雷贯耳。

2022年,本田全球销量达到千万辆,连续三年稳居全球销量第一,但日本发动机技术的强大并非仅靠营销和口碑堆砌而成。

它建立在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之上,体现在对精密制造工艺的近乎偏执的坚持,发动机里头零件众多,对每个部件的精细度要求特别高。

曲轴、气门、增压器、散热器这些重要部件,它们的形状、构造和制造都要求非常高的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的车床设备和高精度制造技术,根本无法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精密零部件,如果某个零件不够精确,那肯定会影响发动机的整体表现和能用多久。

1907年,日本推出了首辆国产车,尽管当时主要还是模仿别国技术,但这却是日本汽车产业开始成长的标志。

从那时起,日本加大了自研投入,技术进步迅速,成功赶超了别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日本发动机制造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发动机技术追赶之路

中国相比于日本,在发动机技术方面起步较晚,70年代,我国刚开始接触日系车,并逐渐学会了先进的发动机制造技术。

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中国在发动机技术方面长期落后于日本,早期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

造发动机可不是简单的活儿,它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知识,比如材料学、精细加工、热学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中国在精密制造工艺、材料科学、核心零部件设计等方面与日本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在“无缝衔接”技术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这项技术可以将多个零件完美地焊接在一起,没有任何缝隙,极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即使将日本发动机拆解开来,也很难将其重新组装,这足以说明其技术之精湛。

中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背负着“市场换技术”的沉重包袱,在技术上一直处于追赶者的地位,但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却实现了惊人的发展,其规模和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600万辆,位居全球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更是第三名日本的六倍。

而在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仅为607万辆,仅略高于日本。短短16年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4.5倍的增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汽车制造可是个特例,这行当特别讲究精细和复杂,一辆大概十万的汽车,由几万个零件组成,用起来至少得十年。

汽车厂商得在极低成本下确保数万零件未来十年都能稳当运行,为了控制成本,汽车制造商通常会将整条供应链布局在本地,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流转效率。

汽车零部件涉及金属、橡胶、化工、纺织、设备等众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

日本的汽车业和德国的汽车业之所以能成为各自国家的经济支柱,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产业链带动作用。

虽然“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未完全成功,但外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客观上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能量积蓄。

整车企业入驻后,推动了中国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生根发芽,还培育出大批汽车制造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新能源汽车的问世,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重大转变,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这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竞争赛道。

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在动力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宁德时代更是成为了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

发达的零部件供应链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供应商,甚至可以进行整车代工。

这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起步阶段就拥有了成本优势,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并进行技术迭代和创新。

蔚来和江淮、小鹏与海马的合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代工的典型例子,这些新兴品牌通过代工模式,降低了前期投资风险,集中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价格、速度、内饰还是智能系统,都比传统燃油车更出色。

在同等价位下,新能源汽车的配置和性能经常更胜一筹,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更是领先于传统燃油车。

3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完善供应链,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最终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厚积薄发,实现了弯道超车。

我国的发动机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发动机奇迹”,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文/编辑:ToT

参考资料:

凤凰网-2019年4月25日-《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像样的汽车发动机?》

澎湃新闻-2019年11月21日-《》国产发动机目前达到了什么水平,与强国之间的差距在哪儿​?

光明网-2022年1月13日-《2021年汽车产销量均同比增长 结束3年下降趋势》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