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沙漠常常被称为大地“癌症”,一旦蔓延就会导致农业减产、风沙弥漫。
对于沙漠的治理,也成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
就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有一座中国面积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工作,我国也是历经多年。
近期也是传来喜讯,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已进入尾声。
塔克拉玛干沙漠
那么,我国是如何“打赢”沙哈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工程呢?
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3.76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江苏、浙江和福建三省加起来的总和。
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为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约等于100层楼高。
塔克拉玛干沙漠
它不仅面积广阔,而且沙丘高度惊人,有些甚至超过300米。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里的沙丘大部分都是流动的,就像一群不安分的巨兽.
在强风的驱使下不断移动,每年向南推进50到60米,千年来整体南移了100公里,吞噬着周围的绿洲和农田。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
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角,面积1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它被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环绕,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盆地套山地”地形。
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心,这种封闭的地形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进入。
导致新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却极高。
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降水量仅有25到3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不到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到3400毫米以上。
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加上常年强劲的风力,使得这片土地寸草不生,最终演变成了浩瀚的沙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存在,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
沙尘暴是这里最常见的灾害,一年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笼罩在黄沙之中,有些地方甚至超过260天。
沙尘暴
遮天蔽日的沙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还会被强风吹到几千公里之外,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更远的地区。
沙漠的扩张也导致“沙进人退”,绿洲面积不断缩小。
农田和牧场被掩埋,曾经繁荣的西域古国也最终消失在黄沙之下。
水资源的缺乏、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交通运输的困难,都严重制约着新疆南部的经济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并没有退缩。从上世纪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漫长征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工作
不过,在当地居民和政府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逐渐探索出了一套以“锁边”为核心的治理策略。
如今这套方法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锁边工程”:40年绿色长城筑建之路“锁边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筑起一道绿色的长城。
将这头“沙漠恶龙”牢牢束缚住,阻止它继续扩张吞噬周围的绿洲和良田。
这项工程的目标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设一条绿色屏障,全长3046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截至2023年底,已经完成了2761公里的绿色屏障建设,相当于绕沙漠一圈已经完成了90.6%。
“锁边工程”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程。
它涵盖了工程、生物、水利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工程措施方面,草方格沙障的铺设是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草方格通常使用芦苇等廉价易得的材料编织而成,将其铺设在沙丘表面。
从而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减少风蚀作用,为后续的植被种植创造条件。
此外,对于一些高度较高的沙丘,还需要使用机械进行推平,以利于植被的生长。
在沙漠腹地,高达300米的沙丘如同泰山压顶,对边缘地区的绿色植被构成巨大威胁。
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工作
只有将沙丘推平,才能增加植被的成活率。
生物措施是“锁边工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其主要方式是在草方格内种植各种耐旱植物。
在植物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规划。
例如,在且末县,当地采用了种植小麦固沙的方法。
经过特殊选育的小麦品种,在成熟后秸秆可以直接留在沙地里,不仅可以为沙土提供肥力,还能有效地固定沙土。
塔克拉玛干沙漠
而在民丰县,则主要种植红枣、大芸等耐旱树种,形成大面积的绿化林。
这些树木成活后,不仅可以固沙,还能锁住一定的水分,为周围的植被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策勒县也大力推广红枣种植,形成了超过80万棵红枣树和5万棵杨树的绿色屏障,有效地抵御了沙漠的侵袭。
“锁边工程”在水利措施想要完成“锁边”工程,水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新疆充分利用周边高山雪水和塔里木河的水资源,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调配到绿化带,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灌溉。
图片来源网络
例如,通过调水工程,干涸了30多年的台特玛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阿尔塔什大坝等水利枢纽工程也在调节塔里木河流量、保障绿化带水源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新能源技术也被应用于“锁边工程”中。
克拉玛干沙漠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天然条件。
当地在沙漠中建设了大量光伏电站,这些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
沙漠光伏
还能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为下方的植被提供更加稳定的生长环境,光伏治沙,可谓一举多得。
“锁边工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其是在沙漠南缘的叶城、皮山、策勒、民丰、于田、和田、且末等县域。
这些地区正好位于风口区,常年受到风沙的侵袭,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沙漠光伏
这些地区也是“锁边工程”最后285公里缺口的所在地,治理难度极大。
首先,这些地区降水极其稀少,年平均降水量最多只有80毫米。
有些年份甚至只有10毫米左右。
相比之下,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等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上。
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植被的成活率极低,即使种植成功,也容易因缺水而枯死。
沙漠治理
其次,这些地区风力强劲,沙尘暴频繁发生。
强风会将沙子吹到很远的地方,覆盖住刚刚种植的植被,使其难以生长。
一年超过260天的风沙天气,也给治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即使辛辛苦苦种下的植被,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沙尘暴完全抹去。
沙漠治理
此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流动性极强,这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沙漠整体面积超过33万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就达到了25万多平方公里。
细小的沙粒在强风的吹动下,会不断移动,形成流动沙丘,给植被的生长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进行植被种植之前,需要先将沙丘推平,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和成本。
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
未来展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锁边工程”的推进从未停止。
截至2024年11月中旬,最后的285公里缺口已经完成了86%,只剩下最后的40公里。
图片来源网络
这意味着,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城即将合龙。
最后的40公里,是“锁边工程”的最后攻坚战,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着多年的治沙经验和科技进步,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合龙。
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彻底“锁进笼子”。
“锁边工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治沙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图片来源网络
新疆已经制定了更加长远的发展规划,计划到2030年。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实施7个重点治理项目,综合治理规模超过2500万亩。
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终将变成一片绿洲,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福祉。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一场希望与挑战的博弈。40多年来,“锁边工程”的推进,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从寸草不生的沙海到绵延千里的绿色屏障,从“死亡之海”到充满生机的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治沙防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代代人的事。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参考信息中国青年网2024-11-15《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何“锁边”?只剩最后40公里!》
封面新闻2024-11-25《我国最大沙漠“锁边”工程有望本月底“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