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与探春都受王夫人教养荼毒,为何元春惨死,探春逆袭做王后?

君晓吖侃红楼 2024-11-07 20:58:57

贾元春的判词,曹雪芹引用了“五月榴花神”潘淑和《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两个典故,印证了贾元春不辨是非的性格,以及任性不作为,没能在贾家与皇帝之间做好沟通桥梁的义务和责任。季氏家臣冉有和季路有老师孔子教导,贾元春则不免落得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潘淑的五字评语:性险妒容媚。

其实贾元春的问题,从《恨无常》曲子的“恨”字已经表现明显。曲子说她对晋升贤德妃是“喜”,完全不顾突然晋升的怪异和不合常理,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响应太上皇的旨意省亲,完全不管皇帝的立场,以及贾府操办省亲会掏空家底的现实。而她死后表现的是“恨”,就说明她完全没有是非观和危机意识。人都死了不想死因,却是“恨”岂非荒唐?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关键是她“恨”了半天才想起来忘了告诉父母家人大祸临头,想起要去托梦告诉“退步抽身早”,试问贾家都到了悬崖边,就差上断头台了,她都死了让父母家人怎么“退步”?岂不是荒唐可笑?

所以,曹雪芹用“三春怎及初春景”,以庶出不如嫡出、同样被嫁作帝王妃的妹妹贾探春,比较了贾元春的结局。暗示如果身份互置,贾探春肯定不会做出更正确的选择,不但会约束贾家不要与皇帝对立,最不济也会明辨是非,就像雍正皇帝的年妃一样,坚定站在皇帝的立场,与哥哥年羹尧割裂,以保全自己和父母家人。

就算贾探春被远嫁了异国,从她房中布置的陈设、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以及《交趾怀古》的影射,可知贾探春在《分骨肉》,摆脱家族和礼教的束缚,在海外的异国大放异彩,获得了自己的福寿和尊荣。不像贾元春那样殒命终结。

贾元春的《恨无常》与王熙凤的《聪明累》一样,都属于“死后”的感悟。但贾元春是死不悔改,王熙凤反而是悔之晚矣。这对表姐妹也当得起“性险妒容媚”五字评语。究其原因在于王熙凤受王家当儿子一般教养,影射了王夫人和薛姨妈接受了一样的教育。而王夫人教养的贾元春和薛姨妈教养的薛宝钗,则不可避免的被传承了王家的家教糟粕,导致她们性格和教养出现底层的问题,这就叫“有其母必有其女”。

可能有人会说不对,贾元春和贾探春都是贾母教养,书中确实是这么说的。甚至贾探春出生后,王夫人待她如亲生女儿,并不像贾环那样丢给赵姨娘不管,按说贾探春似乎都应该与贾元春一样,也受王夫人影响才是。但其实这里出现了两个误解,需要说明白。

首先,古代庶出的儿女都要尊嫡母为母。所以贾探春才会只认王夫人为母,说王子腾是她舅舅。这是立法规矩。她要是不遵守就是对嫡母王夫人的藐视,也破坏了她在贾府立足的根基。就像贾环一样。

王夫人认可贾探春,给了她地位和等同嫡女的待遇,不将她当作庶女一般看待,不表示王夫人会像自己亲生的儿女一样,从襁褓中就带在身边教养。

贾府的子嗣生下自有奶娘丫头婆子们照顾,但就像巧姐出生后,是每天跟着母亲王熙凤的。王熙凤对巧姐的影响就最大。贾元春出生后也是这样被王夫人教养。但贾探春是庶女,王夫人给了她待遇,不让赵姨娘插手就已经不错,怎么可能像亲生儿女一样照顾抚养?贾探春受王夫人的影响极有限,远不如贾元春。

其次,贾元春和贾探春一样,是受贾母教养的。但贾母教养她们与贾宝玉和史湘云不同。贾宝玉和史湘云是出生后就在贾母身边长大,她二人和“母亲”基本没什么直接的接触。所以,性格就极为的类似,仿佛倒是亲兄妹一样。

而贾探春比贾宝玉小一岁不到,也是沾了哥哥的光,应该很小就和贾母一起,她的胸怀和见识,就全然是贾母的气魄。但由于是庶出,她比贾宝玉和史湘云更多了一份要强和果敢。

反观贾元春虽然也跟着贾母接受教养,由于彼时不像贾宝玉、史湘云等都在贾母身边的情况,也就不可能是一小就随着贾母,是长到足以能够受规矩教养时,才开始跟着贾母,甚至是在贾宝玉和贾探春等人出生后,才更多的在贾母身边,帮着照顾作“孩子王”。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贾元春从小肯定更受王夫人的教养影响。这就像是林黛玉来时已七岁,贾迎春也是长大后才来跟着外祖母,贾惜春是宁府的女儿,贾母也照顾不过来,她们几个的性格受先天影响,已经不可能改变太多。但即便如此,林黛玉和贾惜春言谈举止的爽利,还是深受贾母的影响,与性格已经养成的贾迎春迥然不同。迎春的“不可改变”也印证了贾元春的不可改变。

所以,当元春省亲当晚,曹雪芹故意安排她修改“红香绿玉”去掉绿玉和香玉,表明反对林黛玉和宝黛姻缘的立场后,才又随后安排贾宝玉讲述“小耗子偷香芋”,暗示贾元春与王夫人是“鼠目寸光”“有眼不识真香玉”。

反观贾探春,不但长相类似林黛玉有洛神之姿,更明确表达出喜欢“芭蕉”。何为芭蕉?红香绿玉和绿玉春犹卷的“绿玉”就是芭蕉。而林黛玉就是“绿玉”。黛以青通绿,林为绿,就是绿玉,与小红的红玉对比。

曹雪芹借由贾元春对林黛玉的反对,贾探春对林黛玉的喜爱,也明确了姐妹二人心胸眼光的迥然不同。“三春怎及初春景”,明显是一句反讽。贾元春什么都比贾探春强,结果确实相反,贾探春活得什么都比贾元春强,这就是“人与命”的辨证。人可改变命运。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