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高中生穷游5国,打脸花式“炫富”的家长:什么才是好教育

海雪聊教育 2023-09-06 08:03:02

正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给孩子提供的教育资源再优质,都不如让孩子启动内驱力自个儿去悟。

16岁的高中生,在这个暑假里花了26天的时间,揣着自己挣到的1万块钱,独自旅游5个国家。

这男生名字叫于若初,富有意境的一个名字。他在旅行中前前后后的26天时间里,并没有向父母伸手要过一分钱。

这事在网络上几经发酵后,于若初便迅速成了人人钦佩不已的励志网红。

我们都知道,曾经红极一时的“穷养儿子,富养女儿”教育理念,到了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当下,已经不实用了。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有些家长花式晒出孩子在暑假里的开销情况。

比较集中的一项开支是参加研学活动的报名费,高的跨国研学费用3~5万元,低的省内研学也得6~8千元。

难怪全国各大著名景点,都被各大中小学的学生挤得人潮汹涌、水泄不通。

还有一项共同开支,那就是补课费!800元一次课安排每天都上,一个月按22天算,也得将近两万块。

我很想问问这样补课的孩子,100块钱能买回1分吗?我更想问问家长:这样密集式恶补,是嫌钱花不出去还是给自个儿求个心理安稳?

那些吐槽孩子暑假花费六七万登上热搜的家长,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看似吐槽实则炫耀。

试想想,还不到两个月的暑假,能给孩子花费六七万元的家庭,那是普通人能跟风的吗?

这些中产家长,看似在抱怨孩子,实则借此机会搞攀比,来彰显自己家庭的优越性,请恕我直言,他们才是制造焦虑的“罪魁祸首”。

还有一宝妈更是离谱,在晒出孩子开支的账单里,除了正儿八经花在孩子身上的费用,比如:报名昆虫营花费3500元,报创客营花费1.3万,补习英语花费7500元。

另外的陪老人旅游花5000元,和父母旅游花4万元,走亲戚花2000元,都一并算到孩子头上。这是赤裸裸地把孩子当背锅侠吗?

有人直接总结一句话:无病呻吟!孩子“放假40天”花掉7万,正是这一小撮中产家长在花式炫耀!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有一条育儿大忌,那就是千万不要动不动拿“别人家孩子”来跟自家孩子作比较。

因为会伤害孩子自尊心,很有可能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不过,我个人倒是认为,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生存规律,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

所谓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清楚地了解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才能引导自家孩子如何扬长补短。

就如16岁的于若初,在很多家长砸钱为孩子备中考,还在焦虑是否会被强制分流时。

他却在中考中跑赢了一半的同龄人,以一个高一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独自出国旅游攒下1万元经费。

很多00后假期与父母一起外出旅游,非五星级酒店不住,非飞机不乘坐,反正年纪不大却出手很阔绰。

再看看于若初,他住过青旅,睡过民民宿。出行基本上以最省钱的交通工具代步。

为了省点机票钱,他从沈阳坐53小时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坐11小时的火车到霍尔果斯边境,然后又从霍尔果斯坐8小时大巴车到哈萨克斯坦。

因为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飞到阿布扎比,是最便宜的旅行路线。

问他这一趟旅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自己从“社恐”突然就变成了“社牛”。

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独立生存能力,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激发了与他人交流欲望。

这些能力,才是维系一生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人以后成功与否,是否能过得幸福,都与这些能力息息相关。

不少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时,总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与预期有差距,父母就焦虑得不行。

特别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在补习,或者超前学习,就生怕自家孩子吃了大亏。

于是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擅自做主张,给孩子报班补习,买回大量的试卷刷题。

他们却不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优良品格、建立情感联结,培养兴趣爱好,比学业重要得千万倍。

如今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数量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大体有三点:

大多数都是因为亲情联结失败,在家中得不到爱的滋养,内心没有抗挫折的力量;

或者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而人到青春期,随着身体、生理、心理的急速发育,突然感觉很迷茫,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信心不够,也就是变得自卑,随着学业越来越繁重,承受不了接二连二的打击和失败。

有些抑郁症患者兼而有之以上两点或三点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空心病,他们成长了十多年,唯有靠学习与父母维系着亲情。

可当他们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就会习惯性蜷缩起来,或者逃避模式,或者“装死”模式。

这两种反应,是所有生物面对威胁的本能反应,另外的反应还有战斗(可以理解为叛逆)模式。

所以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紧紧抓住孩子成长的两大系统,那就是人格(支撑整个人生)和兴趣(支持相应的学业)。

如果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内驱力不工作,强迫孩子补再多的课,不但没有任何作用,而且还很有可能会物极必反。

所以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爱与被爱,培养良好人格,激发兴趣点,然后再抓学业。

只有前三项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学业方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否则,一旦方向不对,所有努力都会白费。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