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中国,是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国家之一。从地理条件角度来看,英国和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很多人印象里,中英之间在古代应该没有交流。但其实这个想法倒也不正确。
因为,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和英国就有交流,这其中不乏军事冲突。而且,最后一次的中英军事冲突,是在1967年——换句话说,解放军和英军,有过单挑(注意小编说的是单挑,实际上在抗美援朝期间,解放军和英军也有过交战)。
1、英国拉开黑暗的百年序幕早在明朝时期,西欧等国就依靠海运发达的优势在亚洲侵占殖民地。比如葡萄牙在印度,荷兰在印尼,都建立了很多殖民地。而英国在明朝正德皇帝在位期间,也和明朝的军队发生过冲突。当然客观来说当时大明帝国是农耕帝国,而整个欧洲也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所以明朝和英国的技术差距不大。因此英国军队和明军交战,倒也没讨到太大好处。
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入关。中英之间的分水岭,其实也是从这时期开始的。
因为1640年,当英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农民战争期间。而清朝本质上,其实就是明朝的叛将、叛军建立的朝廷——别忘了,努尔哈赤可是正儿八经的明朝大将。努尔哈赤造明朝的反,和安禄山造唐朝的反区别不大。总不能说安禄山是外国人吧?而明末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本质上就是明朝的汉族地主和胡人贵族(清朝)联合起来镇压下去的。
清朝入关,本质上是后明,继续延续原本的农耕帝国模式。而英国经过几十年的内战,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体制。大约清朝乾隆帝在位时期,英国实现了工业革命。当然工业革命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之前一系列的积累。
而中英之间的实力在这之后不断拉大。最终在清朝道光帝在位时期,清军和英军爆发了鸦片战争,最终导致香港岛丢失。而鸦片战争也引起了“破窗效应”:之后列强纷纷来中国占便宜。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止。
所以后世一般认为,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很大程度是英国人拉开的序幕。
2、剑拔弩张的局势1949年秋季,随着广州被解放,解放军陆续解放广州其他地区,并且解放军前哨部队也出现在香港和内地交界一带。理论上说,如果解放军继续南下,是可以武装驱逐走英国人,将香港解放的。但是当时的领导者高瞻远瞩,认为当下还需要保留香港、澳门这些窗口,用于观察西方世界的动态。所以在领导者的指令下,解放军止步中英街一带。英国对香港的统治也得以继续。
不过,倒是有不少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到了香港,甚至还打算利用香港作为前哨,对大陆进行渗透。比如电视剧《风筝》里面的保密局高级特务宫庶就是例子:从内地撤离以后,他就抵达了香港,并且为台湾方面提供间谍活动。
所以那时候的香港社会是处于十分复杂的状态的。
1967年,大陆的一些运动处于如火如荼的状态,而香港的一些劳工也痛恨香港资本家和洋人资本家的掠夺压迫,于是和大陆方面呼应,爆发了很多示威活动。当时香港很多富人内心充满忐忑,担心这个背景下,解放军会越过中英街解放香港。于是部分香港富人开始考虑如何跑路。
中英之间的军事冲突就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港英方面出动军警弹压游行,还逮捕了大量的示威活动参与者。港英军警的行为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香港的动乱也变得愈演愈烈。
而北京方面对于港英弹压进步人士的行为也提出过抗议。英国方面没有正面回应,反倒是出动军舰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并借此表达抗议。当然北京的领导们不吃这一套:要知道,抗美援朝那会儿,我军和美军打过阵地战都没落下风,所以,已经是破落户的英国,还真吓不倒中方。所以,我军也集结部队在香港和大陆交界一带,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3、冲突与结尾就在1967年7月,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中英双方武装的冲突。这一天,有个内地的村民得了大病,需要倒香港看病。但是港英方面拒绝内地百姓看病。于是有民兵帮村民偷摸进入香港,不曾想被英国士兵开枪打死。于是民兵组织和英军爆发冲突。之后不久,解放军也投入战斗,双方经过一番交战,英军大约有42人被我军击毙,而我军则是0伤亡。
这一冲突倒也让英国人更加认清现实:如果继续和解放军交战,大概率讨不到好处,没准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群嘲。所以,到了事后,英国对于此事也采取了偃旗息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