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用训练古文阅读的时间,用来培养文学素养,语文会怎样呢?

宁拙说 2024-11-07 17:56:52

重点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个基本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古文阅读训练,因为高考古文阅读19分,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与普通中学的根本不同就在于,重点中学必须突破古文阅读的难点,高考语文才显出优势。

普通中学呢?一般地讲,随便怎么训练,古文阅读都没有希望,只能靠运气在9分的客观题上得分。按原来大纲的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尽管近三年古文阅读难度有所降低,可仍是拦路虎。

从教材看,古文单元也有鲜明的优势。一线教师总是困惑,为什么要用古文来截断普通中学孩子升入名校的路子?为什么要用古文来占领重点中学孩子那么多时光?未来专业也好,工作也罢,能有几个孩子用古文呢?既然早已有白话文,废除了古文,为什么要天天肯读古文呢?

与此相反,文学作品的阅读却被严重削弱,文学趣味和人文素养普遍贫乏,是不是关系到民族的文明素养,甚至与道德沦丧有关联?

如果古文让孩子在畏难中厌恶语文进而放弃语文,文学就培养孩子的审美趣味,发展爱和自爱的情商,增强认识自我的文化素养。

仿佛跟整个教育体系文化功能的忽略呼应,语文也轻核心素养,而重技能操练。诚然,古文也承载传统文化,可19分命题真正与文化关联的只有3分主观题。事实上,文本材料内含的文化,只要不直接命题,与考生的文化素养有何关联?3分的客观题文化常识也与文化素养无关,不过是死知识而已。

更重要的是,文化只有以文学为载体,通过考查审美素养,才能真正考查文化智慧,即认识自我的智慧。

总之,语文高考与考生真正的文化素养不过打打擦边球而已,真正考查文学素养的只有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主观题。老实说,纯粹考查文学审美素养的往往只有一道主观题,6分而已。

可以设想,要是对古文阅读做出两种改革,高考语文就真正把审美、思维和文化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一是古文阅读降到9分以下,其中内容赏析的主观题必须3分以上,二是真正选择浅易的文言文做阅读文本,最佳选择是古代散文。

剩下的10分以上分配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及古诗鉴赏。如果古诗是历代文学的集大成,就必须提高赋分,变成15分左右,同时取消客观题。

古诗是考生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以主观鉴赏的方式考查又是语言表达力的最佳舞台,像意境、炼字等赏析,是传统极好的命题,为什么不可以考呢?

然后,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赋分增加到30分左右,降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赋分,考查再创作的审美能力,把情感和想象力作为重点考查对象。

如此改革,高考语文就成为全球最有分量最富文化内涵的高考命题,尽管有难度,但这种难度不与兴趣为死敌,却增强文学审美的趣味,哪像古文呢?

作为一线优秀教师,我们看得十分清楚,语文也沦入没有趣味的超级训练,希望命题中心的专家救救孩子!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你是否有同感?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