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曦同学不在家,外卖跟我家几乎无缘。
她在家的这几天,已经点了好几次外卖了。
她动不动就说:我要点杯奶茶。要不我点外卖吧。
我比较反对叫外卖。觉得不如自己做,自己做肯定省钱,还卫生。动不动就回应:你,不花钱就难受是吧?
那天她点了杯奶茶。我一看,不就是橙子切片泡水吗?不过就是加点冰,还有白糖或蜂蜜。自己就能做呀?
你以为会是什么好糖好蜂蜜么?蜜蜂都不知道为什么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超市里有那么多蜂蜜。
橙子冰箱里就有,冰块、蜂蜜家里也有现成的。奶茶、果茶又不是什么高科技,自己做不行吗?
为了凑单免配送费,还加了几块钱买了小零食。一看配料,超过十几种添加剂。我不舍得扔,尝了一口还是扔进了垃圾桶。
再看看那个只有一次使用寿命的奶茶配送袋,也觉得——太浪费了。
外卖有多方便、多普遍,送外卖的小哥越多,说明越存在巨大的浪费。不仅是人才、人力上的。还有资源上的——很不环保,对地球不友好。
在小曦回家之前,我去考察了一家馄饨店,先去试吃了一次。觉得还行。打算她回来带她去吃。以前那家“青岛最好吃的馄饨店”有点远,需要在现在的家附近找一家平替的店。
说好了今天中午去吃馄饨。她听说要走两站地,又说不去了,外面太冷。
我主动说:要不叫外卖吧。
过了半个小时,外卖送到。我在小哥手里接过来,才想到:现在所有有外卖业务的餐饮店,都有自己的专门订制的外卖包装袋,精心设计,防水防渗漏,显得高大上,让会过日子的主妇心生“不舍得扔”的感觉。
我攒了好几个外卖包装袋。也不知道攒了有什么用。就是觉得扔了可惜。
第一次点馄饨外卖,才发现自己out了。
我不知道馄饨的包装盒竟然是分两层的,馄饨和汤是分开装的。
我拍照,被小曦同学嘲笑,说这有什么好拍的,现在外卖的粉啊面啊馄饨啊,带汤的,都实现了“干湿分离”。还说这家店的汤居然塑料袋装,不专业。
我问:专业的什么样?
她说:挤一挤。
我觉得“太浪费了”。那么大一个外包装袋,里面装两盒馄饨,馄饨碗虽然看上去是“可降解塑料”,但一个碗就三层(碗、盘、盖)。两份外卖吃完,产生了六个塑料制品的垃圾……真是于心不忍。
可是,是不是也算变相刺激了消费呢?餐馆增加了营业额,外卖小哥获得了就业机会……哎,果然人生是时时刻刻的不知如何是好。
我说:外卖没有店里的好吃。
小曦说:肯定是一样的。
可能是心理作用吧。
我们去馄饨店吃饭,是跟人有接触的,你知道那是怎样的一家店面,包馄饨的人像不像邻家大妈,生意是不是很好,有没有很多人排队、甚至是拖着行李去吃,点餐的过程,需要跟人有沟通,还能观察周围的食客……刚出锅的、端上来还热气腾腾的一碗馄饨,在店里享用,跟外卖小哥风驰电掣送来,吃到嘴里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没有锅气,没有了热气,也就没有了市井气。
终于给馄饨一类的吃食找到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词:市井气。
在青岛生活的这几年,我有个发现,街上很多馄饨店冠名“野馄饨”。
问当地的朋友为什么叫“野馄饨”,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一直不解其意,最近终于找到了答案。
“野馄饨” 可以追溯到早年间的青岛码头文化。馄饨经济实惠物美价廉,深受码头工人喜爱。一早一晚出现在马路边的馄饨摊,摊主推着小车,摆几个小马扎、一张小桌就能营业,经营环境简陋,喝馄饨的人也随意,显得很 “野”,于是得名 “野馄饨”。
还有个说法是,青岛夜生活曾经相对匮乏,晚上餐厅饭店关门较早,路边的馄饨摊则成为人们夜间消遣、填饱肚子的好去处。夜晚的馄饨摊成为街头巷尾的独特风景,也是青岛夜生活的一部分, “野馄饨”其实就是“夜馄饨”的演变。
“野”,同“夜”。
懂了。
下次吃馄饨。还是去店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