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荣锋17岁流落街头受一女子恩惠,成为富豪后,他是如何报答的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2-10 09:41:21

何荣锋17岁流落街头受一女子恩惠,成为富豪后,他是如何报答的

世间有一种恩情,不论过去多少年都难以忘怀。1993年的一个春日,浙江临海的街头,一位年轻女子看到三个饥肠辘辘的少年,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了食宿。这位女子或许不会想到,其中一个瘦弱的17岁少年,会在20年后成为身价上亿的企业家。而这个少年,又是如何寻找这位恩人的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一、少年何荣锋的家道中落

1993年的浙江农村,正值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之际。在富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何荣锋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杀猪匠"。

"那时候村里要杀年猪,都得请我爹来帮忙。"何荣锋后来回忆道,"爹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

在当时,一个杀猪匠的收入着实不低。每到年关,何荣锋的父亲常常要连轴转地帮十几户人家杀猪。按照当地的习俗,杀一头猪能得到二十来块钱的工钱,再加上一些猪肉和猪下水,日子倒也过得殷实。

何家的转折发生在1993年初春的一个集市日。当天,何父按照惯例将十几户村民的猪肉带到县城集市贩卖。那一天,他总共带了一万三千块钱的猪肉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爹那天早上五点就出门了,说晚上天黑前一定回来。"何荣锋回忆道,"可到了晚上,却只等来了一个陌生人带来的消息。"

原来,何父在返程途中遭遇了抢劫。歹徒不仅抢走了全部的猪肉钱,还将他打成重伤。等路人发现时,何父已经被送往医院,但全部的钱款都不见了踪影。

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十几户村民的猪肉钱就这样没了,村民们天天围着何家讨要血汗钱。

"那段日子,娘整天以泪洗面。"何荣锋说,"村里人天天上门要钱,有时还动手打人。"

面对巨额债务,何父承受不住压力,在住院期间趁人不备逃走了。从此,何家就只剩下何荣锋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村民们见要不到钱,对他们娘俩的日子过得更难。

"娘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做些零工。我放学后也去帮工挣钱,可一个月下来攒的钱,还不够还利息。"

日子一天天艰难地过着,债主们的追讨也越发激烈。1993年的秋天,何荣锋的母亲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把年仅17岁的儿子送出村子。

"娘给了我二百块钱,是她整整攒了三个月的。"何荣锋说,"她在村口抱着我哭了很久,让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就这样,一个17岁的少年,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远离家乡的路。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只知道不能再给母亲增添负担。

二、命运转折的临海之夜

带着母亲给的二百块钱,何荣锋在火车站遇见了两个同样要去浙江打工的年轻人。一个叫张明,是邻县人;另一个叫王海,是安徽来的。三个素不相识的少年,因为同样的命运聚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火车票特别贵,从老家到浙江要四十多块钱。"何荣锋后来回忆道,"我们三个凑钱买了站票,在火车上站了整整一天一夜。"

1993年的浙江正值改革开放热潮,临海这座沿海小城也在蓬勃发展。但对于三个身无分文的少年来说,这里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

"下了火车,我们身上就剩下不到五十块钱了。"当时的情形,何荣锋记得清清楚楚,"我们想先找个工作,可是跑了好几家工厂,人家都嫌我们太小。"

三个少年在临海的街头转了整整三天。白天,他们四处找工作;晚上,就躲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钱花得越来越少,饥饿也越来越难以忍受。

"第四天下午,我们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何荣锋说,"走到临海老街的时候,实在走不动了,就蹲在一家面馆门口休息。"

就在这时,面馆的老板娘戴杏芬走了出来。那年她刚满二十岁,接手了父母的这家老面馆。看到三个蹲在门口、满脸疲惫的少年,她停下了脚步。

"你们是不是饿了?进来吃碗面吧。"戴杏芬说这话时,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三个少年面面相觑,最后是何荣锋开了口:"大姐,我们...我们没钱。"

"没钱也进来吃。"戴杏芬说着,把三个人让进了面馆。

那是一家很普通的面馆,不过二十来平米,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戴杏芬给每人煮了一大碗阳春面,还特意加了两个荷包蛋。

"那碗面的香味,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何荣锋说,"我们三个狼吞虎咽地吃完,戴姐不但没嫌弃我们,还给我们又添了半碗。"

吃完面,戴杏芬没有赶他们走,而是详细询问了三人的情况。得知他们无处可去后,她二话不说,把三人带到了自己租住的地方。

"那是一间很小的房子,戴姐自己睡里屋,把外间收拾出来给我们住。"何荣锋回忆道,"她还给我们找来了干净的衣服,让我们好好洗了个澡。"

第二天一早,戴杏芬不但给三人准备了热腾腾的早餐,还给每人包了几个馒头,又掏出三十块钱塞给他们。

"记住,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临别时,戴杏芬叮嘱道,"如果在临海找不到工作,就去温州试试,那边厂子多。"

就这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三个无助的少年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天使。这一夜的温暖,成为了何荣锋此后二十年追寻的方向。

三、艰难创业路上的不忘初心

离开临海后,何荣锋和两个伙伴按照戴杏芬的建议前往温州,但在那里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三人一合计,决定分头寻找机会。就这样,何荣锋独自踏上了北上之路。

"那时坐绿皮火车去沈阳,整整走了三天两夜。"何荣锋回忆道,"到沈阳时,身上就剩下五块钱了。"

1993年的沈阳,正值东北工业改革大潮,机械厂、汽车厂遍地都是。何荣锋在火车站打听到南关区一家五金加工厂在招工,立马赶了过去。

"厂长看我年纪小,本来不想要我。"何荣锋说,"我就跪在厂门口,求他给我一个机会。"

最终,厂长被他的诚意打动,破例收下了这个只有17岁的小伙子。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38块钱,何荣锋立刻寄出了30块钱给戴杏芬,外加一封感谢信。

"那时候写信很不容易,我写了一晚上才写好。"何荣锋说,"信里把我在沈阳的情况都告诉了戴姐,还说一定要报答她的恩情。"

从此,何荣锋每个月都会给戴杏芬寄去一封信。白天在车间里干活,晚上就跟着老师傅学技术。半年后,他从学徒工升为正式工人,工资涨到了280块。

1995年,何荣锋看准了五金市场的商机,开始自己做起了小生意。他拿出积蓄租了个10平米的小店面,专门经营各种螺丝螺母。

"刚开始时很难,经常是早上5点就起床进货,晚上11点才收摊。"何荣锋说,"但每次想到戴姐对我的帮助,就觉得再苦也值得。"

生意渐渐有了起色,1997年,何荣锋开始涉足五金制造行业。他租下一间废弃车间,购置了两台二手设备,开始生产螺丝。

"那时有个规矩,赚到的第一笔钱,我就拿出三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何荣锋说,"这是向戴姐学来的。"

到了2000年,何荣锋的工厂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人的规模。他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销售网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然而,他给戴杏芬寄出的信件却一封接一封地被退了回来。

"信退回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戴姐可能搬家了。"何荣锋说,"但我还是坚持写信,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她。"

2005年,何荣锋的企业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五金制造企业之一。他创立了"荣锋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每年资助的学生从最初的10个增加到了100个,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

"我常对这些学生说,要学会感恩,也要学会传递爱心。"何荣锋说,"就像当年戴姐对我那样。"

四、寻找恩人的二十年

二十年间,何荣锋从未停止过寻找戴杏芬的脚步。2006年,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寻人小组",派人在临海一带打听戴杏芬的下落。

"那时候,我们就知道戴姐原来开面馆的地方在临海老街,可是那条街在2000年就拆迁了。"何荣锋的寻人小组负责人老王说道,"我们挨家挨户去问,可老街的商户都搬到了新的地方,没人知道戴杏芬去了哪里。"

2008年,何荣锋在温州开了分公司,特意抽出时间重走当年的路。他站在临海老街的废墟上,那个温暖的面馆早已不见踪影。

"我去了当地派出所,想查查戴姐的户籍信息。"何荣锋说,"可是只知道一个名字,连身份证号都不知道,根本查不到。"

2010年,何荣锋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启事上详细描述了1993年那个难忘的夜晚,配上了一张根据记忆画出的戴杏芬的肖像。

"那年我们收到了很多电话,"老王回忆道,"有的是骗子,有的是认错人的,真是让人失望。"

2012年春节,一个意外的电话给了何荣锋新的希望。一位在临海开小吃店的老板娘说,她认识一个叫戴杏芬的人,以前也是开面馆的。

"我立刻让人去核实,"何荣锋说,"可惜那位戴杏芬比我要找的戴姐年长很多,不是同一个人。"

就在何荣锋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2013年初,一个退休的邮递员带来了重要线索。这位邮递员说,他记得有个叫戴杏芬的人,90年代末搬到了临海新城区。

"那位邮递员还记得戴姐的大概住址,说是在新城区的某个小区里。"老王说,"我们立即派人去那边走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地毯式搜索,终于在一个居民小区里发现了戴杏芬的踪迹。原来,她的面馆因为拆迁搬到了新城区,现在还在经营着一家小面馆。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北京开会。"何荣锋说,"我二话不说就订了最早的航班飞回临海。"

二十年的寻找,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当何荣锋拨通那个期盼已久的电话号码时,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喂,哪位?"

五、重逢后的深情厚谊

2013年初春的一个清晨,临海新城区的街道上,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了一家面馆门前。何荣锋和妻子李芳手捧鲜花,站在熟悉的面馆门口。

"那天早上六点多,戴姐正在和面。"何荣锋回忆道,"我一眼就认出了她,虽然她已经有了白发,但笑容还是那么温暖。"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姑娘已是四十多岁的妇人,但那份善良依旧如故。戴杏芬的面馆虽然换了地方,但招牌菜"阳春面"的味道一点都没变。

"小伙子,你是..."戴杏芬擦着手走出来,疑惑地看着眼前这对夫妻。

"戴姐,我是何荣锋啊,二十年前您在老街上收留过的那个流浪少年。"何荣锋说着,声音哽咽。

那一刻,面馆里安静了下来。戴杏芬愣在原地,许久才说出话来:"是你啊,那个要给我寄信的孩子。"

一番寒暄后,何荣锋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张百万支票。"戴姐,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不行,这我不能收。"戴杏芬连连摆手,"当年帮你是举手之劳,哪能收你这么多钱。"

何荣锋的妻子李芳在一旁说道:"阿姨,这些年荣锋一直念着您的恩情。他创办的助学基金,就是受您的影响。"

戴杏芬虽然婉拒了支票,但答应了何荣锋的另一个请求:让他资助面馆周围的贫困学生。从此,这家小面馆成了当地学生们的"爱心食堂"。

"每个月底,我都会把困难学生的名单给荣锋。"戴杏芬说,"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一年下来帮助了不少孩子。"

2015年,何荣锋在临海成立了"杏芬教育基金会",专门帮助当地的贫困学生。基金会的logo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象征着那个温暖的夜晚。

"现在基金会每年资助的学生超过500人,"何荣锋说,"我希望这些孩子将来也能像我一样,把温暖传递下去。"

如今,戴杏芬的小面馆已经成了临海的"爱心地标"。每到周末,何荣锋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吃面,听戴杏芬讲述那些受助学生的故事。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小店陷入困境。何荣锋第一时间为面馆安装了智能送餐设备,还帮助戴杏芬开通了外卖业务。

"我现在的心愿就是把这个面馆一直开下去,"戴杏芬说,"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在这里感受到温暖。"

每天清晨,当戴杏芬推开面馆的门,墙上那幅字总会映入眼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何荣锋亲手书写的,也是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