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的教育越来越内卷化。要我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才竞争的趋势和方向。
在几十年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是学校教育承担了首当其冲的责任。而家庭教育,很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刻意进行,只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代际传承。
而如今,又有人说教育内卷化,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督促孩子以时间换分数地努力学习。
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上。
比如:他们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就担心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会影响学习效果,于是急于执着地纠正孩子的习惯。
再比如:他们接到老师的反馈信息,孩子在学校上课不够专心,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于是为孩子的升学深感焦虑,不分青红皂白就出手干涉孩子的行为。
再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强烈意识,不再按家长规划好的计划行事,家长就采取强硬的手段与孩子对着来,因为他们担心孩子跑偏,浪费时间,输在中考高考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诸如此类的偏差出现,如果家长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急于干涉或纠正。
他们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越是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便一步一步走向瓦解,慢慢走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甚至有些孩子成了父母眼中的“白眼狼”,与家长反目成仇。
在这些父母的认知里,已经形成这样一套逻辑: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导致命运。
因此,他们一眼望去的是孩子的命运,不管孩子当下做了什么,在想什么,家长直接担忧孩子的未来、命运。
其实,当下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情绪、感受、需求,才是家长更应该关注的。如果将这些视而不见,一个不被看见、关注的孩子,就不可能感受得到来自家长的爱。
我们都知道,爱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当孩子感受不到爱,就没有信心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一旦孩子感觉自我价值很低,就往往会处于自卑的状态内耗自己。
那些变得越来越无理的孩子,那些让人越来越感觉莫名其妙的孩子,那些故意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的孩子,那些厌学、休学的孩子,那些常常深陷抑郁情绪中不肯走出来的孩子(正常情况下,真正犯上抑郁症的孩子几率很小)。
他们的大部分根本原因出在了亲子关系上。他们要么被父母忽视,要么被家长溺爱,要么家长的情绪、经历、变化等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种种异常行为,无非就是想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了解自己的需求,看见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也没有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因为这种自我觉察需要家长从小就帮助引导,通过刻意练习才能形成这种能力。
但凡看不见孩子情绪、行为背后的动机、需求等内在活动的家长,往往他们自己也缺乏这种自我觉察能力。
于是在孩子种种不如自己意的行为发生后,家长自己都很难做到情绪稳定,更加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并使之得到满足。
对很多家长来说,责骂、哄骗或批评孩子,才是惯常的手法,也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办法。
当孩子越来越朝着自己想要的反方向发展时,家长的本能做法就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当带着委屈、无助情绪的孩子,遇上带有愤怒、抓狂情绪的家长后。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鸡飞狗跳”场面,谁也不听谁的,谁也不服谁。家长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孩子下结论:这是叛逆、造反!
其实,如果家长学会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深度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情绪背后的需求,就能做到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行为。
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修复亲子关系上,与孩子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本质。
而如今对孩子的教养,那些领跑在前面的孩子,往往胜在家庭教育上。因为他们的家长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并且懂得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生命要唤醒另一个生命,需要在亲密关系中完成春风化雨般的感召、呼唤、推动,另一个生命才能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去完成更好的自我成长。
而通过高压、强制、控制的手段去教育孩子,虽然有可能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但这一定短暂的妥协的结果,待积蓄到一定程度,绝对会以数倍的威力反击回来。
也就是说,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哪怕家长的教育理念再先进,技巧再熟练,在引导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那些曾经积极鸡娃的海淀区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鸡娃”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全部,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规划和学习方法。
他们开始注重自我教育和提升,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孩子构建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然后再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理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等。
如何正确教养孩子,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更多地关心孩子身体、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体会到家长的关爱。这样的话,成长、发展到成熟,就能自然而然地发生。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只有在良好亲子关系中,家长才能带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向着良性发展,才能真正起到领路人、指引者、陪伴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