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在上海生活的第12年,想和大家分享这座城市里平凡人们不平凡的生活故事——在浦东南码头附近的一个小区里,藏着一家开了近30年的油豆腐线粉汤店。
从浦西到浦东,从路边摆摊、破窗开店到隐蔽在小区里,陈师傅和马阿姨的这家小店几经周折,来这里吃的客人却总是源源不断。因为总是担心做不下去,直到现在还用着当年摆摊时的煤饼炉子。一点微利的小本生意,就这样坚持到了今天。
店铺推荐
油豆腐粉丝汤
店铺地址:浦东新区东三里桥160弄胶南小区7号103
营业时间:06:30—18:00
这是一对I人安徽夫妇在浦东胶南小区开了一家近30年历史的早餐店,店没有名字,某美食网站给出的代号是“油豆腐粉丝汤”。
我也是按照“东三里桥路160弄7号103”这个地址,穿过一个鱼腥味很重的菜场,在一个老式小区里兜了半天,才找到的。老板娘一听我的来处,愣了一下,因为来这里的基本都是小区里的生意。30年,能把一个少女吃成老阿姨。
点完单后,我冲进了他家后厨—4只烧得红洋洋的煤球炉子,我就是冲着它们来的。煤饼炉子生起火,砂锅里倒进开水,鸡毛菜、粉丝一一烫熟,放进百叶包和油面筋,有条件的再加只蛋,放点调味料就可以上桌了。懂经的吃客再撒点鲜辣粉,味道不要太灵!
老板娘把砂锅置于煤炉之上,把炉底的铁片打开,风顺势而进,煤球烧得更旺,火苗子肉眼可见地一漾一漾的。粉丝、百叶包、油面筋塞肉、青菜一贯而入,加点调味品,才一会儿,一份双档就好了。
头一趟到上海小吃店的朋友,可能对双档汤的名字充满了疑问。
其实,这个名称来源于评弹的演出形式,一男一女的搭配在当时的上海属于领风气之先,就被叫做“双档”。而碗里的百叶包和油面筋,也如同男女搭配一样相得益彰,于是也得了这样一个昵称。据说后来小碗装的双档汤改成了大碗,于是一对百叶包、一对油面筋的才叫做双档,一只百叶包、一只油面筋的改名叫做了单档。
砂锅极烫,老板娘用铁爪把它提起来,下面垫个平底盘子,给我送过来。顺手把炉底的铁片合上,留了一丝小缝。
“放下!”
旁边桌的几个六七十岁的老阿姨看我拿起了鲜辣粉瓶子,马上喝止我,“伊拉屋里厢格辣伙酱好吃,老上海双档哪能好放鲜辣粉啦!”
今天遇到坚持原味的老阿姨,我是高兴的。我听劝,放了一勺辣伙酱,嗲。而且在一个没有就餐环境的地方吃这么一份东西,让人很是感怀。
马阿姨的这碗双档汤,和她老公陈师傅一起从1995年一直做到了现在。摞得高高的砂锅,见证了三十年来食客们的来去匆匆。有从开店一直吃到现在的阿姨,说味道没变过;有从小吃到大的年轻人,如今带着对象来寻找记忆;还有像我们这样的陌生人,顺着邻居们的指引才找到店面,终于没错过这一碗温暖的汤。
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往来都是熟悉的老食客们,这样一个破破的小屋里,真的不知点亮和温暖了多少路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