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一扫哀怨自卑之气,在各个领域都掀起了创新与建设高潮。其中,在一百多年间给中国人造成巨大心理阴影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国人也开始了快速追赶西方的过程。
在重拾民族自信时代,有人说,只要给中国人10-15年时间,在任何科技领域都会追赶上西方。原子弹从提出计划到实验成功,其实只用了6年;1960年代中国的集成电路起步只比美国晚了5年。
从1995年的银河-Ⅲ立项到2010年天河一号 A 以每秒 4700 万亿次的峰值夺得世界冠军,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用15年时间实现了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历史性超越。
这种超越速度让国人振奋。但以上的这些,都是国家投入巨大资源主导的科技研发。民营公司是否也可以实现这种奇迹呢?
在国庆节前夕,云栖大会在杭州召开,这届大会成为了阿里巴巴技术力量的大检阅。一家在国人心中属性是“买买买”的公司,在十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前沿科技超越,不但超越了国内同行,也超越了美国众多大牌科技巨头。
“阿里巴巴今天已经成为一家技术公司。我们明明有很好的路可以走,却选择没有人走过的路,但又必须要去走的路。” 马云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如是说。
这是一个大家没有关注到,却具有时代战略意义的信息点。如果有哪些公司可以作为样本,去研究一家中国公司如何成为科技企业,非阿里巴巴莫属。
20年间,阿里巴巴从一家“买买买”的江浙沪包邮公司,进化为可称“操作系统”的科技公司,我们不但可以描绘出行业技术上的史诗画卷,还能解读出高于技术的商业内涵。
史诗画卷:踏平坎坷,十年一剑
1961 年,当计算机科学家刚刚开始思考如何让电脑与人类对话时,发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的约翰·麦卡锡教授就预言: “未来电脑运算有可能成为一项公共事业,就像电力系统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一样。”
(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
在19世纪末,因电磁感应的被发现而诞生了发电机。但是,在19世界末如果你告诉那些生产自助发电设备的厂家以后可以不用自己发电,而大型集中供电的公用电厂通过无所不在的电网就可以充分满足工业与社会的用电需求,人们一定会以为你在痴人说梦。
然而,到了 20 世纪初,绝大多数公司就改用由公共电网发出的电来驱动自家的机器设备,与此同时,电力开始走进原本无钱购置发电设备的寻常百姓家。
公共电网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却使那些没有预计到公用电网出现的公司纷纷陷入了困境,这其中也包括一度靠小型中央电厂、区域电网和照明设备垄断市场的电力巨头爱迪生。
就像人工智能一样,约翰·麦卡锡的预言无比准确,但实现的过程却坎坷漫长。实际上,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在电力领域发生过的故事才开始在 IT 领域上演——由单个公司生产和运营的小型计算机系统,被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所代替,计算机系统服务正在变成一项公共事业。
标志性事件是在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首次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这也是约翰·麦卡锡提出“未来电脑运算有可能成为一项公共事业”的设想以来,第一次被以“云计算”来命名,有着巨大的里程碑意义。
破壳
阿里巴巴开始布局云计算,仅比这个概念的提出晚了一年。
一般认为,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后,有两场会议最重要。一次是2003年,非典肆虐,商业萧条。在困难时刻,马云带着高管团队去了延安开会汲取营养,之后淘宝与支付宝相继诞生;另一次是在2007年,阿里巴巴高管在宁波(普陀山)开战略会,也是to B业务的上市筹备会。在这次会上,确定物流、信息流与支付流,成为阿里巴巴的三足。
这就是阿里云诞生的历史根源。然而,如果仅仅是满足自身的电商需求,其实阿里云也不会是现在的高度。一年之后,2008年9月,王坚加入阿里巴巴,“飞天”计划启动,阿里云破壳待出。
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诞生阿里云,是一件反认知,但又理所应当的事情。以双11为例,人类社会从未有如此规模的商业活动发生在互联网上,由此诞生的技术也将是世界级水平。
没有一个成功者能轻轻松松胜利。从平地起楼到终成大器,阿里云遇到了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并取得了完胜。
技术路线的舍与得
2008年,阿里有三种技术路线可以选择。
第一,也是最简单的,是继续遵循上个时代的“祖训”,花重金购买IOE(IBM的服务器,Oracle的商业数据库,EMC的集中式存储设备)
显然,这条路线丝毫没有风险,因为根本就不需要做技术变革。但是,这也恰恰是阿里云必须诞生的原因。
2008年,在阿里的IT架构中,淘宝和支付宝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 IBM 小型机、Oracle 商业数据库以及 EMC 集中式存储。
当年用户激增,数据越来越多,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 98%。
王坚 2008 年给马云算了一笔账,IOE每次升级扩容动辄上千万费用,刚实现盈利的淘宝把利润都搭进去。而且按照阿里巴巴现在每年增长若干倍的速度,阿里巴巴在IOE上面的剁手都会让自己破产。
长痛不如短痛,这是阿里巴巴管理层与王坚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马云、王坚与早期的阿里云团队合影)第二,采用开源的hadoop.
hadoop 基于Google Lab 开发的Map/Reduce 和 Nutch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NDFS),
是一个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Hadoop 以一种可靠、高效、可伸缩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
这也是当下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选择,开源免费,技术成熟,维护方便。实际上,这也是“飞天计划”的一部分,被称为“云梯1”计划。
这条技术路线看似性价比最高:既能将阿里巴巴带入大数据时代,又能节省研发成本。然而,天下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开源系统固然优点很多,但“起点高、天花板低”,也就是说虽然企业用开源软件能够节省从零开始的艰难投入,但具有不可突破的规模天花板,无法在“松软的地基”上盖起社会的基础设施。
再有,在战略层面,阿里云从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与微软、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比肩竞争。马云在内部讲话中曾提出,阿里云要在对手还没发现你的时候,就发现对方。当竞争出现时,希望手里有核心武器,而不是轮着大棒子。
这个武器就是后来的飞天。
第三,从第一行代码写起,从无到有,面向阿里巴巴业务特点的全新工程系统——云梯2。
“飞天计划”这个名字,很像是国家尖端航天工程。支撑起这个闪亮名字的,不仅有云梯1,还有云梯2。后者是飞天团队完全面向自身业务研发的系统。然而,这个全新的系统可靠性如何保障?出了问题谁负责?
于是,飞天团队将面临艰难抉择。这个选择的艰难之处不仅是要说服阿里巴巴的程序员们告别IOE组合,还要告别已经为淘宝保驾护航多年的云梯1计划,自己否定自己。
这个名为“飞天5K”的雕塑上,镌刻着程序员群体的名字和这样的文字: “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运营服务器规模达到5千台(5K)的‘飞天’集群,成为中国第一个独立研发拥有大规模通用计算平台的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
‘飞天’的研发工作始于2008年10月24日,一群拥有理想的平凡人经历了1757哥日日夜夜,用生命和热血写成代码,为云计算开启了未来之梦。”
实际上,十年前,阿里云诞生的地点就是无人区,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参考。走出舒适区,业务驱动,果断决定,快速迭代,适者生存——这是王坚和飞天团队赖以取得最终胜利的内功。 9月10日,在阿里巴巴20周年大会上,马云说 “过去20年,有人说马云你运气真好。其实不对,阿里犯过的错误,不比任何一家公司少,但我们也做了很多重要选择。每次重大决定,从来没有从商业利益出发。20年的所有决定,都跟钱无关,我们在思考,投入和技术,是否和价值观和愿景吻合。”
因相信而看见——不难看出,阿里云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混合的产物。在长达十年“以战养兵”的紧张气氛里,阿里巴巴打造了又一支铁军,与十年前的那支铁军不同,这是一支科技铁军。
而无论是作为“理想主义项目”的菜鸟,还是被阿里发明直至提升为行业显学的“中台”概念,都是以阿里云和这支技术铁军为依托。
未来图景:操作系统,云端一体
2010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IT领袖峰会”上,BAT 三家的创始人聊起概念已经诞生了4年的云计算。同为技术出身,以搜索为王的李彦宏和以IM为王的马化腾,他们都认为云计算在中国普及还为时尚早,而马云却认为,云计算时代已经到来。在马云发表此番观点的时刻,“飞天计划”已经诞生一年有余。
如今,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亚太第一,份额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在这十年间,阿里巴巴实现了对国内同行的超越。
还不仅如此。
今年3月,Oracle执行副总裁Don Johnson向全员发送了一封标题为“组织重组”的电子邮件,告知工作人员:将来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Oracle云基础设施(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简称OCI)运营展开。紧接着,5月份,Oracle召开了面向全中国区的电话会议,确定对中国研发中心进行裁员调整。其亚太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公司正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人要离开岗位,这将是全球性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凭借在数据库上近乎垄断的表现,Oracle成为了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然而,11年前,就在王坚加入阿里巴巴开启“飞天计划”的几乎同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公开发表了被媒体念念不忘的论断: “云计算?简直是胡扯。现在的IT行业比时装界还要追逐潮流与时尚。”
十年过后的2018年,Oracle终于宣布倾力转型云计算。然而,由于长期业绩低迷,此刻Oracle的市值,仅仅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零头了——曾经的巨头Oracle,成为了公共计算时代落伍的爱迪生。
Gartner在2018年8月发布世界云计算市场报告,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以及阿里云,分列全球云计算业务前三甲。而甲骨文的云业务直接被归入“其他”。
这是阿里巴巴对世界巨头的超越。
2019年是阿里巴巴20周年。这一年也是阿里巴巴整体进阶的一年。
首先,今年1月11日,阿里巴巴发布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称将系统帮助全球零售业重构商业运营,定义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操作系统,本质上把阿里过去20年沉淀的数字化能力与客户共享。”
在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背后,还是阿里云。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围绕新零售搭建了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今阿里巴巴将多元化商业场景,海量的大数据信息与云计算业务结合,最终形成了这套独一无二的商业操作系统。
在建国70周年前夕召开的2019云栖大会,可视为是阿里巴巴科技能力的一次“大阅兵”——从含光800AI芯片到无剑SoC平台,从AIoT到城市大脑,从人工智能到天猫精灵……
所有这些科技成果的基础,都是阿里云智能。
如今,阿里云已经构建了涵盖IaaS、PaaS、SaaS三层,具有从弹性计算、存储、安全到异构计算、大数据、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完备的云计算产品体系。从“电商平台”到“商业操作系统”,从“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到“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阿里巴巴对于时代的领先身位,足以让同行艳羡不已。
英雄与奇迹不能脱离时代存在。在1980年代,科技创业的模范是联想,也只能是做外国品牌的微机销售代理;在1990年代,科技公司的标杆是联想和手机公司,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是流行于小群体的新鲜事物;在2000年代,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主角,但产品不过是Copy to China;在2010年代,中国的科技公司开始出现分野,在商业模式上躺赢的公司逐渐衰落,重视科技研发的公司行业地位逐渐提高。
20年前,阿里巴巴从Copy to China起步,起步不那么互联网,很接地气。在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电商平台和支付工具后,但阿里并没有在金山上坐享其成。
现在想起来,2007年宁波会议上关于物流、信息流、支付流与背后的数据流的框架设计,就是一个商业操作系统的设计。
阿里云诞生后,阿里巴巴先是对自身的IT系统大刀阔斧变革,连续去IOE、冲刺5k,在满足阿里巴巴自身的IT需求之后,便开始加码做基础科学。达摩院,平头哥,两者吸引了大量青年科学家。
无论是1990年代,2000年代还是即将过去的2010年代,阿里巴巴走在了自己身处的每一个时代的前面。历史证明,选择没有人走过的路冰取得胜利,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2018年,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奖项——中国电子学会15年以来的第一个特等奖。如果你对阿里云不了解,那么你会觉得这很不阿里。这完全是因为阿里巴巴的电商标签太强大,然而实际上,如今阿里巴巴巨大身躯的每一个部分都能拆出一个时代下的超级独角兽科技公司。
目前,阿里云上大神罗列,达摩院内高手如林,拥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超过一半的科学家拥有名校博士学历。而如创作出世界级深度学习的框架Caffe和TensorFlow的贾扬清,也在今年春天加盟阿里。
需求牵引与技术驱动,这是阿里云自诞生之日就铭刻在团队文化里的金科玉律,无论组织成员如何变动,关键词不变。在这背后,其实是技术与商业互相理解。正是基于这种文化,阿里巴巴才能够给予那些苦于自己的前沿理论无用武之地的科学家们,以一个尽情挥洒的沃土。
放眼全世界的互联网大趋势,数字化不是影响一个环节,是影响了所有环节。进而使得企业级服务正在成为所有科技巨头们的业务焦点,从“独善其身”进阶为“兼济天下”,已经成为所有科技公司的知名科技公司的必选动作。
而在企业级服务背后做支撑的云计算,则是各巨头的必争之地,IaaS领域已经呈现出高度竞争的状态,而阿里巴巴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壮志凌“云”。
在2019年的云栖大会之上,接替马云出任阿里巴巴董事长的张勇说到: “阿里巴巴的云是我们重新定义的云,它不仅是云化的IT基础设施,同时是我们基于云和端高度一体化的考虑,全面发展未来云端一体、云端高度交互实时的智联网,并且云计算和大数据在阿里巴巴云的发展当中,进行充分一体化的、前瞻性的布局。大数据的计算平台是我们云计算平台上的核心引擎,并且我们的移动化能力也成为面向未来形成云端一体化,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用户平台、企业平台高度结合的载体。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希望阿里巴巴的商业操作系统能够为方方面面的企业、为我们的客户、为市场来共同推动、构建起数字经济时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