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两个视频,看完之后久久无法入睡,心情特别复杂。
这两个视频一个是俄罗斯发布的,一个是哈马斯发布的,背后反映了战争与人性、战争与和平。
俄罗斯的视频记录了2024年秋季在顿涅茨克发生的一幕。一名乌克兰士兵进入一处居所进行搜索,碰到俄罗斯士兵,两人随即交火。
最初是互相射击,随后双方拔出刀剑,并用石头互殴。最终,体格更为强壮的乌克兰士兵败给了俄罗斯士兵,被一刀击倒在地。
倒地后他对对方说:“你打得很好,能不能让我在这里安静一会儿。”
俄罗斯士兵回应:“你也打得不错。”
看着乌克兰士兵在极度痛苦中挣扎,他拿出了手雷和枪,结束了乌克兰士兵的痛苦,同时也终结了他的生命。
第二个视频是由哈马斯发布的。一名以色列女兵坐在那里,哽咽不止,浑身颤抖,双手不停搅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手搅动往往意味着面临重大的压力和极度的痛苦。这名女兵向家人发出呼喊,恳求他们尽快救她。
这两个视频既有相似之处,也展现了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深刻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图为正在接受训练的乌克兰妇女第一个相同点,战争中的场景往往让人不禁感叹——谁的孩子不是父母养大的?谁的女儿不是家中的掌上明珠?
就在这些孩子正要报效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正要给父母提供帮助的时候,他们被送上了战场。结果,要么在战斗中丧生,要么被俘虏。
这名以色列女兵并非在战场上被俘,而是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时被抓。那时并非战时,而是和平时期,她却被突然劫持。
从2023年10月7日到现在,已经度过了两个元旦,依然在对方的手中。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女兵被哈马斯抓住,这段日子她是如何熬过来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具体的情景不必多言,古人早有感叹:“一将功成万骨枯。”
还有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将士们早已战死沙场、化为黄土,而他们的妻子却依旧在梦中与他们相会,战争能带来的只有毁灭和痛苦。
正因如此,我们为何要反对战争?战争究竟能带来什么?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理应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
图为以色列国防军的女兵第二点,战争中的人性。具体到俄乌冲突中的两个士兵,在那个屋子里的搏斗场景。可以说,那一刻他们是生死相搏,全都在为自己的国家而战。
在那个时刻,谁也无法轻易指责他们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具体到那一瞬间,每个人都只是为了保命。
这是一场悲剧,也是一场无情的游戏——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没有其他选项。
胜出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战败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罪有应得。在那一刻,“正义”与“邪恶”都无法简单评判。
所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士兵无一例外都是父母养育的孩子,为何要走上战场拼个你死我活?
战争中的人性,还体现在最后两人还能对话。俄罗斯士兵看着乌克兰士兵的痛苦,选择终结了对方的生命,结束了他的痛苦。
这种人性化的举动在残酷的战争中显得尤为复杂,也让人对战争本身的荒谬性产生更多思考。
此外,俄乌双方近年来一直在交换战俘,这也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战争人性。双方往往抓了对方几百人,然后进行交换。
与历史上许多战争不同,这种交换并非发生在停战之后,而是战争持续期间。更特别的是,这些战俘往往休整一段时间后,便再次返回战场。
例如乌克兰亚速营的士兵便是如此。
图为俄乌前线的乌克兰士兵第三点,战争确实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虽然战争本身通常被认为是不正义的,但战场上的你死我活是一回事。
而在和平时期突然抓人质,这种行为是非常过分的,正如哈马斯在2023年10月7日所做的那样。
公平地说,在那之前,哈马斯所在的加沙地区确实被称为“露天监狱”,许多行动不自由,生活在其他方面也受到以色列的严格控制。
然而,那时是和平时期。哈马斯发动的这场突袭,直接引发了以色列的强烈反击。
对此,存在两种看法。一方面,哈马斯的突袭是需要被谴责;另一方面,以色列针对平民的反击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谴责。
然而,谁是完全无辜的?谁又是绝对正确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个人能够完全没有错误。
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问题异常复杂,但无论多么复杂,将一个人作为人质关押这么久,这样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