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日报 2024年12月23日 04版
深读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检察发力守护包头文物遗产和历史古迹
包头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交界地带,在丰富自然资源的滋养下,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经考古发掘,距今6000年前,包头地区便有了人类定居活动的痕迹。历经历史变迁,包头产生了众多兼具少数民族特色和汉族风貌的各类文物和历史古迹。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包头市目前具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至近现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7处。如何保护好丰厚的文物遗产,让泱泱文明赓续绵延?
近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已成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包头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办理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公益诉讼案件,形成了一批工作方法和经验。今天,穿越历史长河,跟随记者一起探寻检察机关守护历史“根”与“魂”的故事。
拔掉赵北长城上的“刺”
战国赵北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赵北长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大地最为悠久的历史实物遗存之一,同时也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间一次交流交融的伟大互动。
赵北长城遗址
赵北长城石拐区段全长20多公里,修筑于阴山山脊和山沟之中,是赵北长城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唯一建设在河道中的长城遗迹。2001年7月,该段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架设的56根通信线杆,成了长城半个多世纪的病痛。
2018年,时任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现任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宾发现,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矗立着几十根由来已久的通信线杆,就像长在长城身上的一根根刺,有碍风貌。2019年,王宾被调到其他单位任职,无法再继续主持长城保护工作,如何实现赵北长城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他多年未了的心结。
随着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的不断拓展,王宾看到了希望。2021年,在石拐区人大工作的王宾以“人大代表建议”的形式,将赵北长城公益损害线索移交检察机关进行督办,一场“人大+检察”携手共进的“长城守护战”正式打响。
2021年10月,石拐区人民检察院查明石拐区境内赵北长城受损的事实后,依法向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石拐区赵北长城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并建立完善长城保护工作机制。
收到检察建议后,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加快了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的进度。2021年12月25日,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机关回复情况跟进监督时发现,虽然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保护了长城本体,但56根通信线杆仍未拆除。
移杆撤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56根电线杆的监管主体不明、拆除资金保障困难,再加上所有通信线杆都在使用,如何在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不占地、不断电的情况下尽快拆除通信线杆?赵北长城保护案一时之间陷入困境。
为推动问题整改,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先后推动区委、区政府等5次实地调研,组织相关部门13次磋商推进长城通信线杆整治工作,逐步解决了资金来源、拆除方案、新线路规划、后续修复等难题。2023年6月,相关通信公司最终将横穿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的56根通信线杆全部拆除。
“始于办案,却不止于办案。”长城线杆移除后墙体上留下了坑洞,如遇水患将会不断扩大,极易引起长城墙体坍塌。为持续做好长城保护工作,2023年7月11日,石拐区人民检察院邀请文物保护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城巡护员等在长城脚下召开公开听证会。听证会建议由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委托专门单位开展全面修缮工作,对线杆拆除后留有的缝隙及小坑洞进行素土回填,最大程度避免二次破坏,确保修复效果。
2023年8月9日,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开展整改效果评估,案涉15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至此,在检察机关协同推进、几任文旅局长接力、相关行政机关联动下,石拐区赵北长城终于得到全面保护。
“救援”召湾墓群
盗掘、污染、侵占……让距今约两千多年的召湾墓群发出了“求救”信号。
召湾墓群遗址
召湾墓群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绵延约2.5公里,分布着上百座汉代墓葬,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在《内蒙访古》中描写道“在这里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古物,其中有汉代的钱币和汉式的铜器、陶器、漆器等等,也有金质和银质的镂空饰片,饰片上的花纹作虎豹骆驼等动物形象。”召湾墓群对汉代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流以及包头地区汉代生产力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23年2月,九原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发现召湾墓群被盗掘,保护范围内的土地被平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人畜粪便、牲畜尸体被随意丢弃。收到召湾墓群的“求救”信号后,办案人员立即展开“救援”。
因墓葬群点多面广、跨度大,堆放污染物的区域分散,九原区人民检察院利用无人机航拍进行固证、取证,并通过调阅刑事卷宗及相关资料,比对分析墓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调查取证后,九原区人民检察院组织诉前磋商、公开听证,并向属地街道办事处萨如拉街道办事处、九原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制发检察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迅速行动,加大对召湾墓群的巡查力度,并对召湾地区20000多平方米土地开展垃圾清运处理工作,共清理垃圾2000余吨,修建混凝土围挡294个,维修限高架两处,以减少人员活动带来的破坏。
整改是否彻底?保护工作是否存在其他难题?2023年5月12日,九原区人民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等对整改情况进行现场验收,利用无人机航拍进行回头看,最终确认召湾墓群涉及的污染、破坏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九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多,九原区人民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督促相关单位履职,推动形成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合力,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了解到召湾墓群保护情况的人大代表对检察机关的做法表示认可。
2024年8月,九原区检察院与九原区文体旅游广电局签发《关于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让文物保护与检察公益诉讼高效衔接得到进一步强化。
为北魏怀朔镇故城遗址“发声”
北魏怀朔镇故城遗址
坐落在固阳县怀朔镇城圐圙村西的北魏怀朔镇故城遗址,是北魏时期河套及阴山地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要塞,被称为“六镇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并出土大量文物,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自然外力、人为破坏等因素,这座曾经辉煌显赫的塞外军事重镇已不复当年雄姿。2023年4月初,固阳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故城遗址周边耕地逐年蚕食城墙本体,导致四面城墙毁损。立案调查后,固阳县人民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为故城遗址“发声”。
固阳县怀朔镇故城遗址的听证会
听证会开在故城遗址现场,一大早,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镇政府、文旅、农牧、司法等相关部门代表律师,以及30多位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商议如何保护眼前被蚕食的故城遗址。
“检察官出示证据时,我真切感受到故城遗址保护刻不容缓。这场听证会让我们达成共识,一定要共同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看着日渐消失的古城墙,参加听证会的怀朔镇人大代表任丽感慨道。
2023年6月,固阳县人民检察院向固阳县文旅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厘清遗址本体与周边耕地界限,尽快推进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并建立遗址长效保护机制。同年8月初,文旅部门回复检察院称,已完成故城遗址本体保护工作。然而,检察官在跟进保护情况时发现,遗址周围虽设立了部分标识牌,但并未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城墙本体仍遭蚕食。据此,固阳县人民检察院向有管辖权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依法继续履行保护该遗址的职责。
2023年12月初,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固阳县人民检察院继续与法院、文旅部门对接沟通,主动向县人大报告实际困难,争取县政府支持,推动镇政府等单位加强合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镇政府与90多户村民达成故城遗址周边土地租用协议,并争取资金用于城墙本体的围封安防工程,有效平衡了文物与耕地保护关系,最终实现了保护文物的目的。
锐评
以检察之力
当好文物的 “守护人”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然而,时间的流逝,大自然风、雨、雪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给不少宝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包头,检察机关自觉扛起了保护和传承的使命,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凝聚各方合力,以能动履职筑牢文物保护屏障,让赵北长城、秦长城、召湾墓群、北魏怀朔镇故城遗址等文物和文化遗产发生“蝶变”,赋予其新的生命。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穿越千年浩瀚,今天我们能亲眼目睹、亲手触摸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何其幸运!未来,期待包头市检察机关继续加大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线索,以检察之力当好文物的“守护人”。相信在法治力量的守护和推动下,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世代相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 ☆ ★ ☆
记者:崔妍
图片:石拐区人民检察院、九原区人民检察院、固阳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