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没杀司马懿?曹丕信任,士族支持,司马懿已手握魏国实权

咪加说 2025-01-11 13:16:00

司马懿乃是西晋王朝得以建立的重要奠基人,在那天下三分、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他宛如一位极具耐心的幕后棋手,凭借着自身的谋略与隐忍,最终成为了这一时代风云变幻下三分天下局面的最后收割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不少世人常把司马懿和曹操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觉得司马懿俨然就是“奸诈”的典型代表。不过,很明显司马懿与曹操并非全然属于同一类人。曹操平定了北方,在三国当中其实力堪称最强,甚至差一点儿就实现了天下一统。在如此厉害的雄主麾下效力,单靠些许奸诈肯定是远远不行的。

教员曾经给予了十分精准的评价,说道:“此人多有谋略,而且善于权变。”

实际上,司马懿一开始所处的条件着实不算优越。在袁绍阵营里,其家族和众多世家大族相比,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正因如此,司马懿这才改投曹操。而在跟随曹操的日子里,司马懿先后经历了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险境,性命险些不保。

司马懿之所以能成为三国末期的最大赢家,靠的正是谋略与权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末期,各方势力角逐,而司马懿凭借着自身所具备的谋略,以及能够灵活应对局势的权变之能,最终脱颖而出,摘得了最大赢家的桂冠。

那他究竟是如何成功突破三重致命危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鸠占鹊巢之势,最终得以笑到最后的呢?

屠刀之下,化危为机

曹操与士族阶层二者间,一直是互相利用又彼此猜疑的状态。待到后来,曹操把篡汉的心思彻底摆到明面上,变成了明牌之时,众多士族这才惊觉上当,进而纷纷起来与之展开对抗。

司马懿身为颍川士族的一员,最初反曹之时满腔热血。然而在经历一番后,他察觉到自身力量难以与强大的曹操势力抗衡。颇具慧根的司马懿随即转变态度,由此催生出了“见风使舵”的本事,开始了别样的行事风格。

在古代,士族就如同贵族一般。他们身为世家大族,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以及经济资源极为广泛。一旦能获得士族的支持,那便等同于拥有了财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所以,占据着这般优势资源的士族,向来都是各方势力竞相极力去笼络、争取的对象,宛如香饽饽般抢手。

东汉末年之时,局势动荡不安,犹如风雨中飘摇的扁舟。彼时北方汇聚了诸多士族,他们和东汉王朝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为了能够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这些士族可谓是费尽了心思,操心得厉害。

彼时存在袁绍与曹操这两位可供抉择的CEO人选。袁绍在军事实力以及出身地位方面皆更具优势,然而其个人能力的短板极为显著,并且令人咋舌的是,他居然还怀揣着篡汉的念头。

彼时的曹操,显然更具发展前景。当关东诸侯对汉献帝不屑一顾、弃如敝屣之际,曹操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主动把汉献帝迎至许昌。如此一来,他在士族群体里收获了众多拥趸,被视作“中兴重臣”,众人都想追随他重振汉室公司业务。曹操借此抓住机遇,迅速崛起,战胜袁绍等诸多诸侯,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如同袁绍一般,逐渐显露出想要篡夺汉室江山的野心。面对这样的情形,士族群体察觉到,曹操如此行事的话,汉朝的处境依旧是极为危险、摇摇欲坠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士族群体纷纷起身进行反抗之举。他们不再沉默,而是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身的不满与抗争,一股反抗的浪潮就这样在士族阶层之中涌起,众多士族成员都积极地投身到了这场反抗行动当中。

在他们之中存在着文艺派的人物,比如祢衡这位名士。祢衡生性极为高傲且刚直不阿,他对曹操的所作所为甚是不满。于是在曹操大摆宴席宴请宾客之时,祢衡上演了一出“击鼓骂曹”的戏码,最终被曹操借黄祖之手给杀害了。

存在实干派这类人。祢衡的好友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是个直肠子。他被曹操征召出任大夫后,并不怎么给曹操面子,老是召集一大群人,言辞犀利地批判当时的时政。曹操自然无法容忍他,在公元208年,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把他给处死了。

另外存在着曲线救国一派,颍川荀氏便是归附曹操的士族典型,其代表人物为荀彧。荀彧企图凭借曹操之力来使汉室得以恢复,进而寻觅时机达成汉室中兴。然而曹操的强大程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想,如此计划于实践里根本无法施行,最终荀彧见兴汉已无可能,只好选择了自尽。

曹操行事极为激进,所带来的影响极为严重。其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力度之大,超乎想象,而这般猛力的操作之后,所引发的后续情况那是相当不妙,产生的种种后果着实让人不得不重视起来,其严重性可不容小觑呢。

曹操起家,其重要支柱当属士族,其中又以颍川士族极具代表性,而颍川荀氏更是在这当中占据关键位置,在曹操崛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其得以起家的重要依靠力量。

颍川之地,乃是先帝当初起兵进行征伐的起始之处。在官渡那场大战役期间,四方之地纷纷分崩离析,远近各处皆是观望不前的态势。然而唯有颍川这一郡,坚守大义,年轻力壮的男子扛起兵器参战,年老体弱的百姓则背负着粮食予以支援。(官渡之战时,曹操其他地方多不听令,唯颍川老弱都出力输送粮食,实乃曹魏建立根基之所。)

需明确的是,在东汉时期,诸多士族往往是出自汝南以及颍川这两个地方。

当下,就连身为铁杆支持者且作为颍川荀氏代表的荀彧,都公然唱起了反调,这可让曹操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境地,一时间,他大有骑虎难下之感,局面变得棘手起来。

二、司马懿曾经险些沦为“杀鸡儆猴”的那只“鸡”。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他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差点就因为某些缘由而成为被用来警示他人的典型,性命堪忧,好在最后或许是凭借着自身的某些因素或是其他机缘巧合,才躲过了这般凶险的境遇。

曹操当时正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去争取颍川士族里的中小家族。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已然做好了准备,哪怕要动用任何手段,也在所不惜。

颍川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在最初的时候,其实是有着士族那份荣誉感的。彼时,面对合作的要求,他果断采取了强硬的拒绝态度,而这一做法也让他险些就付出了生命的巨大代价。

汉建安六年那会,担任司空一职的曹操听闻了司马懿的名气,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司马懿心里清楚,当时汉室已经走向衰败,在这个时候要是去投奔曹操,那就如同帮着老虎作恶。所以,他借口自己患有风痹病,没办法正常进行饮食起居,就此拒绝了曹操的征召。

曹操绝非那种能被轻易糊弄的正人君子,仅靠几句托辞可打发不了他。所以,曹操特地派人趁着夜色悄悄潜入司马懿家中去查看究竟。没料到司马懿这戏演得极为逼真,真就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曹操见此情形,对这般“人才”也只能暗自叹服,最终只好就此收手了。

有道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后来曹操当上了丞相,又一次要征召司马懿入朝为官。彼时的曹操已然手握绝对的大权,他对着被派去征召司马懿的人吩咐道:“要是他(司马懿)还找借口推托不去,那就直接把他给抓起来。”

曹操已然萌生了杀心,只因那东西无法得到,便想着要将其毁灭。在他心里,既然无法据为己有,那便干脆让其不复存在,如此极端的想法,正体现出曹操在面对求而不得之事时的狠绝态度。

很明显,曹操这是打算杀鸡儆猴呢。他心里想着,要是司马懿不肯顺从的话,那就拿司马懿来开刀,也好给那些已经跟他离心离德的颍川士族们提个醒,让他们知道违背自己的后果。

身处乱世,若想求得一线生机得以幸存下来,那么就不能再执着于一心忠于汉室的那种想法了。要知道,在这样的局势下,唯有果断改弦易辙,转变思路,才有可能寻得那唯一的生存出路。

司马懿清晰地认知到了自身所具备的价值。他通过对自身能力、所处局势以及各种经历的综合考量,明确知晓了自己在那纷繁复杂的局势当中,究竟有着怎样独特且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

曹操迫切地需要再度获取士族的支持,其中颍川士族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在当时的局势下,士族的力量不容小觑,而颍川士族又颇具影响力,曹操深知若能重新赢得他们的支持,对于自身的发展以及所谋划之事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有不少士族与曹操并非同心同德,然而他们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要是继续这般僵持下去,也绝非可行之策。

要是能够首先站出来表态给予支持的话,那么不但会获得曹操的大力重用,而且自身在士族群体当中的地位也将会实现大幅度的提升。

当瞧见刀已然架在了自己脖子上的那一刻,司马懿当机立断改变了原先的想法。他即刻转变之前的态度,变得极为配合起来,而后依令前去报到。果不其然,曹操对司马懿颇为看重,随即便将他任命担任主簿一职。

夺嫡之争,力挽狂澜

受到曹操的大力重用后,顺势成为士族群体里的领军人物。很明显,采取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然而,司马懿并不愿意如此行事。

他渴望获得士族诚挚且真心的支持,所以呢,就得耍弄一套对抗性质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掉那种犬儒般的人物设定。

然而,这样去做是存在风险的。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吧,很可能会致使曹操对其心生怀疑并且产生猜忌。

好在司马懿紧紧抱住了曹丕这条大腿,在那场异常残酷的夺嫡争斗里取得了胜利,这才得以逃过一劫,不至于落得和杨修一样丢掉性命的下场。

其一,献上“得陇望蜀”之计后竟遭猜忌。当时提出此计,本是出于战略考量,欲进一步拓展局势,谋取更大优势。然而,未曾料到,这一计策不但未获认可与支持,反倒让其陷入了被猜忌的境地,可谓是一腔谋划付之流水,只余满心无奈。

公元215年之际,曹操挥师讨伐张鲁。待成功占领汉中之后,司马懿极力劝谏曹操应当乘胜追击,径直进军蜀地攻取益州。他指出,刘备是以欺诈手段获取的蜀地,当下蜀地之人尚未真心归附,且刘备又急于去争夺江陵,所以力劝曹操不妨趁此机会乘虚而进。

司马懿所提出的进军入蜀的计策,很明显会致使曹军陷入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那就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同深陷在无法挣脱的泥沼当中一般,处境十分艰难。

事实上,彼时张鲁尚未彻底投降。在曹操意图收服张鲁之时,张鲁的弟弟张卫坚守关卡,坚决抵抗,致使曹操寸步难行,处境极为窘迫。最终曹操甚至出现兵粮即将耗尽的状况,差一点就只能无功而返了。

试想想,仅仅一个小小的张鲁,就已然把曹操弄得焦头烂额了。如此情形之下,若是想要率军进入蜀地,那难度可不就如同登天一般吗?简直难到了极点。

这个建议被曹操给拒绝了,他对着司马懿等人讲道:“人啊,往往就苦恼于不知足。如今咱们已经得到了陇右这一片地区,难道还非得惦记着去把蜀地也给拿下吗?!”

曹操班师回朝的第二年,汉献帝对其进行了诸多册封,曹操被封为魏王,邑三万户,地位凌驾于诸侯王之上,享诸多特权,名义上虽非天子,却已有天子之实。那为何在此情形下,司马懿还极力劝说曹操进攻蜀地呢?

很明显,司马懿存有这样的心思,那就是企图引诱曹操踏入蜀地这块如同泥坑般的险地。其目的在于通过此举,对曹操称王乃至最终称帝的进程进行干扰和阻碍,让曹操在这条通往更高权势的道路上遭遇重重阻碍,难以顺利前行。

不过,就在瞧见曹操伸手去摸那把大刀的瞬间,司马懿二话不说,赶忙掉转方向就走,不敢有丝毫的迟疑,毕竟曹操这一动作所透露出的意味让他不敢继续停留,只能迅速做出掉头离开的反应。

之后曹操得以掌控朝局,在征讨孙权的战事中大获全胜归来。彼时孙权派遣使者前来,上奏表示愿意称臣。而司马懿出于自身的考量,在求生欲的推动之下,赶忙第一个站出来,极力劝说曹操登基称帝。

二、在夺嫡之争这场激烈的较量中,最终险之又险地获得了胜利。这场争斗充满了明争暗斗、权谋算计,各方势力相互角逐,局势一度十分紧张。而其能够在如此复杂且残酷的竞争环境里,以微弱优势胜出,可谓是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

司马懿的那一套言行,着实让士族阶层挺受用的,为此他还收获了诸多粉丝呢。不过这也招来了曹操的猜忌。为了不遭受打压,司马懿便紧紧抱住了曹丕这条“大腿”,以此来寻求庇护,让自己能在复杂局势下得以安稳。

曹丕对司马懿极为重用。要知道,司马懿的加入对于曹丕来说,就如同在其急需帮助之时送来了温暖,恰似雪中送炭一般,所以曹丕才会给予司马懿这般格外的器重。

彼时,与曹丕展开夺嫡之争的乃是曹植。在这场争夺中,曹植获得了以杨修为代表的弘农杨氏的力挺。不仅如此,还有一位颇具分量的人物也加入到支持曹植的阵营,那便是荀彧的长子荀恽。据记载“(荀)恽又与(曹)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曹丕)深恨恽”。既然长子荀恽站在了曹植一方,想来荀彧也不会袖手旁观,必然会对曹植给予帮助。

曹丕面对强劲的对手时,心里难免发虚。毕竟在其后来的班底“曹魏四友”里,吴质与朱铄仿佛是临时凑数的,论出身和能力,他们和杨修等人相比差了不止一个层级。好在颍川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及陈群加入进来,这才使得曹丕一下子占据了优势。

夺嫡这场争斗可谓异常激烈。好在曹丕虽说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与曹植相比差了许多,但在权谋方面却是远远领先的。靠着司马懿、陈群等一干人的全力辅佐,曹丕顺利地一举稳固了自己作为继承人的地位。

生命成为了失败者需付出的代价。就像在那场纷争里,曹植一方的杨修最终被曹操杀害,而荀恽因娶了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才侥幸免死。不过在曹丕当政之时,荀氏一族却无人能得到重用,只能在这权力更迭的风云中逐渐黯淡。

人们常说“富贵险中求”,司马懿便是如此。他精准地选择了站队,这一正确抉择让他成功摆脱了死亡阴影的笼罩。不仅如此,他还得以与陈群一起,成为曹丕身边极为倚重、缺之不可的心腹之人。

由“狼顾之相”到柱石之臣

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察觉到司马懿竟露出了所谓的“狼顾之相”,于是心里便对司马懿起了杀念。当时,他还特意对曹丕讲道:

司马懿绝非那种能安心为臣之人,其定会对你们曹家之事加以干涉的。(司马懿不会老老实实只当个臣子,肯定会参与到曹家内部的相关事宜当中去。)

不难想象彼时曹丕的心境:要是没了他,我能不能存活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又何谈有机会成为继承人呢。可如今,居然要我将他杀害?这怎么可能!

在曹丕出面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司马懿再一次成功躲过了一劫,从而暂免灾祸,得以继续维持其当下的状况。

在那之后的司马懿,仿佛开启了一路“开挂”模式,不断地将诸多资源收入囊中,其势力也随之持续扩张。就这样一步步发展下去,直至他最终成为了曹魏政权当中极为重要的、掌握着实权的关键人物。

其一,使曹操能够得以善终。也就是说,要达成一种情况,让曹操在其人生历程结束之时,能够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归宿,安然离世,没有遭遇横祸或其他致使其不得善终的状况,从而顺顺利利走完他的一生。

曹操步入晚年之际,关羽率领军队从荆州出发,一路挥师向北行进。当行至襄阳时,关羽巧用计谋水淹七军。此役过后,整个曹魏阵营为之震动,上下人心惶惶,就连曹操本人也被吓得不轻,甚至动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念头。

要是曹操当真选择迁都,并且退避三舍的话,极有可能致使魏军出现全线崩溃败退的局面,到时候曹魏政权能不能稳固得住,可就成了一个大大的疑问了。

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司马懿挺身而出。他经过一番思索后觉得,要是关羽此次取得胜利,那孙权定然会感受到威胁。所以,在他看来,唯有联合孙权一同去对付关羽,才是能够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办法。

此次曹操居然破天荒地采用了司马懿所献之计。紧接着,孙权出兵偷袭荆州,致使关羽只能败走麦城。也正因如此,曹操才能够平安无事地度过他晚年所遭遇的这场最为严峻的危机。

试想一下,要是在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把司马懿给杀了,接着在没有任何人来进行劝谏的情形下就冒冒失失地决定迁都。如此一来,军队的军心必然会大乱起来,内部那些反对曹操的势力就会趁机里应外合,而外面的孙权也肯定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这般状况下,曹魏的整个局势可就彻底失控啦,到时候曹操能不能有个好的结局都很难讲呢。

二、逐渐填补权力方面出现的空缺。通过一系列举措与发展态势,一步步地在权力存在空白之处扎根立足,不断拓展自身在相关权力领域的覆盖范围,进而实现对那些空缺权力位置的逐步占据,以达成相应的发展目标等。

和他的兄弟们相较而言,曹丕在各个方面所具备的能力都称不上突出。曹昂在孝道方面的表现要胜过曹丕,曹植在文学造诣上比曹丕更为出色,曹彰的武勇也非曹丕可比,就连曹冲的聪慧程度曹丕也是望尘莫及。

曹冲备受曹操宠爱,曹彰武力非凡,曹植更是险些夺下继承权,这一切都让曹丕内心惶惶。故而后来他大力排挤这些才情出众的兄弟,致使他们年纪尚轻便过上了仿若退休般的闲适生活。此后,曹丕还竭力削减曹氏诸王的权力,令他们于严密监视下无所作为,只能混日子,幸福程度大幅降低。

宗室遭到排挤,由此出现了极大的权力空白。朝堂之中,诸多士族与曹氏并非一心,反曹的势力如同暗流般悄悄涌动。面对如此仿若一盘散沙般的局面,曹丕却依旧怀揣着称帝的梦想,企图在这复杂混乱的局势里达成自己的野心。

当忧愁萦绕心头,苦苦思索能解此忧之人,脑海中浮现的唯有司马懿啊。究竟有谁能够化解这无尽的烦忧呢?遍寻之下,答案清晰而明确,那便是司马懿了,仿佛唯有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成为那驱散忧愁阴霾的关键所在。

就这样,即便曹操多次明示或暗示要将司马懿斩首,曹丕却每一回都全力把他周全地保护起来。也正因如此,才换来了司马懿那看似“忠心耿耿”的表现。就像记载中所说“帝(司马懿)于是在吏职之事上极为勤勉,常常忙到夜里都忘了睡觉,哪怕是像割草放牧这类小事,也全都亲力亲为,如此一来,魏武(曹操)的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在那之后,曹丕对于司马懿给予了极度的信任。可以说,在曹丕眼中,司马懿是极为值得信赖之人,他将诸多重要之事交付于司马懿,让其得以在诸多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足见曹丕对司马懿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程度。

黄初六年之际,曹丕亲率水师征伐东吴,安排司马懿驻守洛阳,对内要抚慰百姓,对外得保障物资供应。临出征时,曹丕颁下诏书称:“我对后方之事极为忧心,故而把它托付给你司马懿。曹参虽有战功,可萧何的作用更为关键。能让我无后顾之忧,岂不是美事!”之后曹丕从广陵回到洛阳,再次对司马懿下旨:“我若在东边,你便总揽西边之事;我若在西边,你就统管东边之事。”就这样,又把司马懿留下来镇守许昌了。

即便已然大权在握,司马懿也始终未曾忘记广泛去争取士族方面的支持。他的好友陈群更是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而这一制度从客观层面来讲,为世家大族的子弟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途径。

司马懿对“九品中正制”的建立起到了极力推动的作用。乍一看,九品中正制获得了诸多世家大族的拥护,给曹魏的建立以及曹丕称帝提供了牢固的人才根基。然而实际上,司马懿身为主要的决策与推动之人,在士族群体里深得人心,其士族领袖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出来。

司马懿得到了曹丕的大力重用,而且在其下方还有士族核心势力给予支持。就这样,他在那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里成功存活下来,自身势力也不断发展壮大,而后更是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高光时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