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始祖曰契,号玄王,帝舜时契为司徒,掌教化,有政绩,封于商,赐子姓。玄王勤商,十四世兴。天乙立,是为成汤。自汤历17世31王亡于纣。
商代积年550年以上,商代前期年代框架大致推定:
商代始年:公元前1600年;
仲丁迁隞:公元前1430年左右;
河亶甲居相:公元前1450年左右;
祖乙迁邢:公元前1403年左右;
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
商代后期,自盘庚至商王受共8世12王,积年253年。
1、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
2、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共50年,公元前1300年至前1251年。
3、武丁:59年,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4、祖庚、祖甲、癝辛、康丁:共44年,公元前1191年至前1148年。
5、武乙:35年,公元前1147年至前1113年。
6、文丁:11年,公元前1112年至公元前1102年。
7、帝乙:26年,公元前1101年至前1076年。
8、帝辛:30年,公元前1075年至前1046年。
商王朝曾出现“太戊中兴”繁盛景象,但太戊死后却陷入“比九世乱”困局。
太戊即位后,以伊尹后人伊陟和臣扈为卿士,君臣励精图治,国家恢复生机,呈现出繁盛景象,史称“太戊中兴”。史记太戊“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修先王之政,明养老之礼,“三年之后,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商道复兴,庙为中宗”。太戊崩,其子中丁继位,在位11年。从中丁开始,历外壬(在位15年)、河亶甲(在位9年)、祖乙(在位19年)、祖辛(在位14年)、沃甲(在位5年,一说15或20年)、祖丁(在位9年,一说32年)、南庚(在位6年,一说29年),直至阳甲(在位4年,一说17年),史称“比九世乱”。
盘庚迁殷、修筑王陵、实行周祭,是商王试图消除内忧外患、走出“比九世乱”困境的战略之举。
一、盘庚迁殷。公元前1600年前后,成汤推翻夏王朝而建立商王朝,都偃师,不久回到原先的聚居地亳。第十代国王仲丁在郑州西北的小双桥建造了一个比偃师商城更小一些的城堡,作为他的离宫别馆,也可能是都城。第二十代国王盘庚将都城从奄迁到了殷,殷都从此经历了商王朝最后八代十二王的政权生涯,长达253年。
甲骨文卜辞中称“衣”者颇多,但未见“殷”字。如,自上甲衣至于多后;幼自上甲至于多后衣;酒翌自上甲衣至于多后。
卜辞中的“衣”实为地名,即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盘庚迁徙至此建都,即传世文献所改写成的“殷”。古时衣与殷同音。
殷人屡迁与水患有关系。蔡沈《书集传》说:“自祖乙都耿(邢丘),圯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今河南安阳)。”盘庚为说服商民迁徙,说:“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无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殷人因躲避水灾而屡迁。
“治河古无良策,殷商五迁,半因河决”。盘庚迁殷后,商都西倚太行山,东连华北平原,有了可以避开洪水的区位优势,商民从此告别了因水灾而“荡析离居”的生活。
事实上,因为水灾和天气转冷,必然压缩商王朝及其周边各方部族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的缩小必然导致这一时期各方的反叛和商王朝对外战争的增多。
盘庚名旬,系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是商朝第19任君主。盘庚处“比九世乱”之末,欲重新振作,遂顶住压力,迁都于现安阳殷墟边的洹北商城。
但商人并未因此而安常处顺,甲骨卜辞记载:兹邑亡降祸(兹邑,即指邑商)?贞帝弗冬丝邑(冬读作终,究也,有穷困之义)?意思是帝使兹邑商穷困。不仅天降祸,土方、鬼方、羌方等也常侵扰商土,奴隶反抗商王朝事件更是屡有发生,严重危及政权。因此,盘庚于衣地作大邑王庭,建有宣政之宫殿和宗庙,以强化统治和王族宗室的团结。
二、修筑王陵。殷墟王陵开中国古代王陵制度之先河,是殷代礼制的集中体现,是商代王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殷墟王陵始建于洹北商城时期。按照考古学年代分期估算,洹北商城持续存在50年左右,作为都城的性质没有改变。洹北商城属于商代中期,正值商王朝内忧外患不断,屡迁都城可能是商王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
至盘庚一辈商王时,距汤王已二百余年,王族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减弱导到内外纷争不断,其解决之道则为尊奉先祖。这也是商代中期率先确立王陵制度的根本原因。其中武丁对王陵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贡献最大。
根据甲骨文记载和考古发现,武丁对祭祀制度进行过重大改革,祭祀规模之大,类型之多,频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截至目前,发现王陵祭祀坑(包括部分小墓)总数已超过3000座,已清理发掘1522座。1950年以后发掘的随葬典型青铜器和陶器的祭祀年代均相对明确,都是殷墟二期早段,年代与妇好墓大致同时,主要对应武丁时期。
三、实行周祭。与王陵始建相一致,武丁时期王陵制度的重大变革同样反映在祭祀制度上,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周祭。先王先妣的周祭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祀日的天干必与其庙号名中的天干(商王庙号均含十天干之一)相同,如庙号名中有甲的先王只能在甲日祭祀;二是先王先妣都要按先王在位先后顺序祭祀。五种祀典称为翌、祭、叀(字形近似)、劦(字形近似)、肜,其中翌、肜单独举行,祭、叀、劦联合复叠举行。
具体方式:按先王先妣顺序依日干翌祀完所有先王先妣,进人祭、叀、劦阶段;祭先开始,叀较祭推迟一旬,劦较叀推迟一旬,均按先王先妣顺序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祭、叀、劦结束后,进入肜祀阶段,同样按顺序依日干进行,如此周而复始。因为祭、叀、劦联合举行,所以研究周祭的学者称其为一祀组,与翌和肜并列,这样五种祀典就分为三大祀组。
五种祀典每种开始之前都有一旬“工典”之祀,该旬不祀任何先王先妣,只在甲日“工典”,工典下一旬就开始先王先妣的祭祀。因为一个祭祀周期约相当于一个太阳年,所以当时称一年为一“祀”,如在位王的第五年,称为“王五祀”。
盘庚在位28年崩,由其弟小辛继位,在位3年,无建树,商渐衰。
小辛崩,其弟小乙继位,在位10年,无所作为,但注意培养儿子武丁,让武丁与奴隶、罪犯一起服苦役,并请名师甘盘教育武丁,为武丁中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乙崩,其子武丁继位,在位59年。武丁体察民意,选贤任能,修行德治,励精图治,出现了“天下咸欢、殷道复兴”的盛世局面。
武丁时期彻底扭转了困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发展,中国青铜文明达到了顶峰,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崩,庙号高宗,其子祖庚继位,在位11年(一说7年),沿用武丁治国理政方针政策,无为而治。
祖庚崩,其弟祖甲继位,在位33年,改革礼治,完善“周祭”制度,修订汤刑,虽有进步意义,但祭祀大量使用奴隶和俘虏作为人牲和人殉,致使奴隶奋起反抗和原本归附的方国叛离,加之法律繁缛,百姓动辄则咎,窒息了社会活力,导致商王朝再次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