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哥没想到,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竟然也能被B站拿来调侃。
这两天逛B站,无意间发现,《问苍茫》这部主旋律剧的各种角色和剧情,成了B站up主们鬼畜的对象和调侃的主流。
在这些视频里,白客饰演的蒋介石首当其冲。
一个解说“王大锤穿越到民国成为国民党党魁”的视频,收获了超过140万播放和无数的点赞。
视频用王大锤的配音,给历史剧的剧情做旁白。
蒋介石炒股亏成“无产阶级” 的梗,更是火遍了全网。
同样被调侃的,还有饰演教员的王仁君。
UP主将王仁君在古偶剧中的角色和在《问苍茫》中教员的形象做了对比。
戴上头套,他是这样。
摘下头套,他是这样。
一时间,满屏弹幕,播放量也冲过了100万。
上次看到这么热闹的历史剧,还是2021年的《觉醒年代》。
大家热衷于二创和调侃的,一般都是好剧。
而这么严肃的剧,也能成为二创的素材,更体现了《问苍茫》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注定。
《觉醒年代》讲的是1915年到1921年的故事,而《问苍茫》,恰恰衔接前者,集中在1921年到1927年之间。
时隔两年,两部好剧隔空对唱,谁能想临近2024年春节,还能有这么一部爆炸的剧,刷屏全网,引爆收视,拿下9个第一和16个前三,播放量破6亿。
原以为这段人尽皆知的历史已经拍到不能再拍,也以为这些熟悉的人物,已经没有了吸引力。
谁能想到,《问苍茫》一出手,又是历史主旋律天花板。
这部剧,跟其他的历史剧,还真不一样。
追到今天,皮哥发现这部剧的三个特点,每一条拿出来,都能成为其他主旋律学习的榜样。
01、不是革命史,而是创业史,第一次从生动视角,看到了教员的成长和蜕变拍历史剧,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过于宏大。
作为过来人,我们常常习惯从“上帝视角”,去看已经发生过的故事。
这既因为大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耳熟能详,又因为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岁月,只能“开天眼”。
可过于宏大,反而容易让情节失真,死板。
这是历史剧的大忌。
第二个,是过于严肃。
普通观众接触革命历史,大多自教科书而来。
教科书本就不同于其他书籍,本身就有教育教学属性。
可有些电视剧,非要按照教科书的“调调”来拍,本来寓教于乐的电视剧,被拍成了说教意味十足的呆板剧。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观众提及革命历史剧,就避之不及的原因。
不过《问苍茫》,很好克服了这两个固有缺点。
这部剧虽然主题是“革命史”,可剧中的情节,却是从宏观的时间线角度,讲述了教员前期的成长和蜕变。
与其说是历史剧,不如说是创业剧。
这么一来,中国革命最开始的样貌,就能徐徐展现,那些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故事,那些我们体会不到的艰难险阻和探索过程,就能具象化。
从一部电视剧,亲身体验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的过程,亲身体会教员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这也让《问苍茫》,有种带我们玩儿闯关游戏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就目前的故事来说,教员前期的创业之路,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基本上,就是“三步走”战略,而每走一步,都代表着教员更上一层楼的蜕变。
第一步,是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力量。
剧的开篇,是教员参加完中共一大,回到长沙。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发展党员人数,壮大组织力量。
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个新生事物,全国的党员才几十个。
想要让人们信奉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你,你要怎么完成?
懵了吧?不会了吧?
看教员,是怎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挑选召集更多党员的。
教员的想法,挑选党员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要有文化,认同马克思主义,第二是要志同道合,有救国救民的信仰。
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些人挑选出来,并培养他们成为党员?
教员出了个最好的主意:办自修大学。
自修大学,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思考,自己学习,自由辩论,达成进步目标的学校。
一般能参与自修大学的,都是有文化的青年,这就将第一个标准的人筛了出来。
而在思想的碰撞中,他可以通过对学员的了解,挑选其中的优秀者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完美契合了第二个标准。
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那个慷慨赴死的夏明翰,就是教员从自修大学中找到的坚定党员。
在教员的组织领导下,1921年10月,中共湖南党支部正式成立。
第二步,是联合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当时全球工人运动如火如荼,领导工运反对压迫,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
作为知识分子,教员认识的工人并不多。
而党支部的同志人数也才十几人,要怎样领导陌生的,几万人的工人运动?
这时候,教员再次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当时除了共产党,在长沙搞得如火如荼的工运,还有黄爱和庞人铨领导的劳工会。
要知道,劳工会有超过7000人,是个十分庞大的组织。
既然目标相同,诉求相同,为什么不从劳工会入手,开展工运呢?
当与黄爱商讨共同开展工运的时候,黄庞二人,却不是很积极。
在他们看来,教员的想法是“纸上谈兵”,一句“你当过工人吗”,让教员哑口无言。
实践出真知,教员决定去安源煤矿,考察工人生存现状。
到了矿上,教员第一次看到了吃猪狗食,住臭虫屋,食不果腹,不敢生病的工人。
安源煤矿,就是地狱,这也让教员与矿工们打成一片,真正了解了他们的现状和诉求。
在之后的劳工会会议中,教员一席话,说得广大劳工群情激愤,安源大罢工成功开展。
之后,用同样的组织方法和智慧,湖南省在教员的领导下,开展了十次大罢工,胜利者达9次,创业已经有了雏形。
第三步,是思考中国问题,完成反帝反封建目标。
共产党的理想,不是保障一座城市,一个省份的工人利益,而是要将全国的劳动人民解放出来,要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这个目标要实现,紧紧依靠组织工人罢工,是不够的。
于是,教员开始思考,怎样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他提出了两个建设性的意见。
第一个,是发动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成立农会,按照组织工会的方式,引导农民也参与到革命中来。
第二个,就是与当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用共同诉求作为指导,一起达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于是,第三步就这样逐渐明晰了起来。
发现没,整部《问苍茫》,可能就是教科书的一页纸,轻轻一翻就过去了。
但在电视剧中,主创通过教员的“创业史”,不仅生动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开展革命工作的艰难。
更以“打怪升级”,“闯关打BOSS”的模式,将中国革命前期的荆棘具象化。
那些干巴巴的历史时间表,自此活了起来,这也是吸引年轻观众组团看《问苍茫》的主要原因。
02、细节翔实,彩蛋丰富,两个“隐喻”神来之笔据媒体报道,《问苍茫》为了更好完成拍摄,研究了超过5000万字的史料。
除了服化道,这些工作,在剧中的细节和彩蛋上,全都体现了出来。
这让整部剧,在宏观上有清楚明晰的创业线和过程,在微观上,还有无比细腻的历史真实刻画。
剧中细节有很多很多,刷到现在,皮哥就挑出最厉害的8个细节,来和大家讨论分享。
细节一、CCP党旗。
在湖南省党支部成立的时候,镜头给到教员宣誓的党旗,会发现是一面红旗上印有CCP三个英文字母。
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那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见到的镰刀锤子党旗。
1928年3月福建省平和县农民起义使用的旗帜,也从侧面说明了这面党旗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细节二、1924年国民党合影。
剧中,有一张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的合影镜头。
这个镜头,跟史实中,几乎一模一样。
细节三、39号。
剧中,在召开国民党一大的时候,教员的座位号是39号。
按照党史和档案记载,这就是当时教员参加会议时候的真实座位。
细节四、文化书社。
剧中,出现了文化书社的牌匾,上面还写着民国9年。
这跟历史是相符的,文化书社是1920年(民国9年)在长沙创办的。
细节五、冬伢子王耀南。
第二集中,将教员送到安源的小男孩,名叫冬伢子。
历史中,他是真实存在的,真名王耀南,鞭炮世家出身,会爆破,是工人党员。
他也是我国工程兵出身的开国少将。
细节六、《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
剧中,曾提到蒋介石写了一本小册子到处发,名字叫《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还请孙中山做了序。
这本小册子,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
道具组用到的,还是叶楚伧署的,可见十分用心,对这段历史细节,研究得十分透彻。
细节七、《国际歌》
中共三大后,有一个核心成员们去黄花岗72烈士墓前唱《国际歌》的情节。
这里的《国际歌》歌词,与我们现在版本的不同。
“起来,受人侮辱咒骂的!
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
早期的《国际歌》版本,是瞿秋白翻译的,剧中也是瞿秋白领唱。
细节八、杨开慧合影。
教员妻子杨开慧,目前最为著名的一张合影,是和两个儿子一起。
电视剧12集,对这一场景做了还原。
原本教员是要一起拍的,但“组织规定不能拍照”,所以即便小岸英一再要求,教员也没有入镜。
剧中,杨开慧的表情,以及两个孩子的站位,都跟史实那张照片没有出入。
除了这些细节,《问苍茫》中,还有不少隐喻,让皮哥大呼过瘾。
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在安源煤矿。
教员刚到,跟当地的官政乡绅一起聚餐,有一个官员,将一盘子肉片,倒给了一条狗。
可第二天,教员深入到矿工中,发现矿工们吃的都是猪狗食物,发霉的米饭,饭里还有时不时有臭虫和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后面一位矿工说,来生哪怕做监工家的狗,吃喝都不愁。
这其实是跟前面现象的呼应。
万恶的旧社会,人不如狗,在资本家和军阀官僚的欺压下,矿工的生活水深火热。
一盘肉片,一碗霉米饭,不用过多台词,就将这种社会现象隐喻到了极致。
第二个,是在国民党一大上。
当时教员已经初露头角,而蒋介石连个代表都没捞到。
教员发言的时候,蒋介石就叽叽歪歪,很是嫉妒。
开完会出门的时候,蒋介石专门上去撞了教员一下,这是两个宿敌的第一次交锋。
教员看到蒋介石,礼貌让行。
两人出门后,一人往左,一人往右,其实是在隐喻,两个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
而从这件小事也看得出,蒋介石心胸狭隘,教员胸怀宽广。
这个性格特点,或许决定了以后两人的成败。
整部《问苍茫》,这样的隐喻还有很多很多。
皮哥就不一一赘述了。
一部革命历史剧,能拍到这种程度,已经让不少观众足够惊讶。
也无怪乎它能连连拿下收视第一。
03、王仁君演活了教员,白客发挥惊艳,超10位老戏骨飙戏爽除了质量,哪怕从演员阵容来说,《问苍茫》也是绝对的一线大剧。
皮哥先说说两位主要演员的表演。
第一位,当然是饰演教员的王仁君。
革命历史剧发展了这么多年,饰演教员的演员,从特型到普通,太多太多了。
剧集播出之前,其实就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而在青年教员的演员里,只有两位能演出当时教员的风采,一位是《觉醒年代》的侯京健。
另一位,就是王仁君。
在皮哥看来,王仁君对教员的塑造,有自己特点,也演出了自己的特色。
这其实并非王仁君第一次出演教员,从电影《古田军号》开始,到《1921》《中流击水》《浴血荣光》,王仁君早就有扮演教员的丰富经验。
在皮哥看来,王仁君饰演教员最大的特点有两个。
第一个,是演出了青年教员的精气神。
王仁君浓眉大眼有气质,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就是既英姿勃发,又亲民接地气。
在人群中,似乎一眼就能看到他是个不普通的人。
可在待人接物,与人的交往以及对话中,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过人的亲和力。
尤其你看他说话时候的语气和眼神,以及眼神中透出的光芒,活生生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着想,有大智慧和大目标的领导者。
这也应该是年轻教员身上,具有的特质。
第二个,是演出了教员的普通。
当下的影视剧中,教员的形象基本是同质化的。
尤其战争片里,一般都是生人勿进,十分威严的样子。
但王仁君的教员不同,《问苍茫》中,他和孩子,和妻子,都有很多对手戏。
这些戏,让伟人沉下来,与我们站到了一起,也让我们看到,教员在生活中,也不过是个儿女情长的普通人。
这一下子就让伟人接到了地气,也让观众充满了探索青年教员日常生活的兴趣。
工作和生活,一体两面,让王仁君的教员,带着一种新意。
而这种与众不同的表演,也打开了饰演毛主席的第二种方式,也让皮哥耳目一新。
毛主席形象后继有人,王仁君已接过了唐国强的班。
第二位,是饰演蒋介石的白客。
都说喜剧演员演正剧,是降维打击。
那边大银幕《年会不能停》白客还在搞笑,这边《问苍茫》就演起了狠角色。
青年的蒋介石,其实并非反动派,也是抱有革命志向的青年。
所以白客在表演上,不是那种邪恶的演法,而是将蒋介石塑造成胸怀大志,有智慧,有谋略,但带一些阴鸷的形象。
尤其在得知自己没有被选为代表的时候,
蒋介石发掘,总理无意培养他参政,此时应该已经生出异心。
反应过来的时候,白客表情瞬间变了,嘴里还在不停咀嚼吃进去的鱼,没想到被鱼刺卡了喉咙。
他去卫生间生生扣出那跟鱼刺的瞬间,不少观众才将他和历史上的蒋介石,对上了号。
这里的鱼刺,其实也是个高明的隐喻。
孙中山对他的不信任,让蒋介石如鲠在喉。
这根鱼刺,代表的,就是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嫌隙,也为他之后窃取革命果实,实施独裁统治埋下了伏笔。
而白客此时的眼神,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这段,演得好。
除了白客和王仁君,《问苍茫》中的老戏骨,可太多了。
比如饰演陈独秀的宁理。
饰演赵恒惕的谭凯。
饰演孙中山的马少骅。
饰演李大钊的唐曾。
以及黄小蕾、陈创、宋佳、魏大勋、牛骏峰、焦俊艳、李成儒、霍青等等
十几位老戏骨,给《问苍茫》打下了演技基础。
这样的戏,差不了。
看革命历史剧这么多年,自《觉醒年代》后,革命历史的任督二脉,似乎被打开。
注重质量,注重史实,注重细节三驾马车并举,让《问苍茫》成为年末,最高质量的剧集之一。
到如今,皮哥追得停不下来,对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教科书中的几个字,几段话,就是他们的一生。
可这一生,又是何其波澜壮阔,何其跌宕起伏。
作为央视压轴历史大剧,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革命历史剧,唤起年轻观众对历史的兴趣。
而优秀剧作本身,也可以成为历史的留痕,在经后的时间长河里,不断启迪后辈,发愤图强。
因为有些人,有些事,不能忘,不该忘,也不敢忘。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