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9年初,汪伪汉奸特务头子李士群查获了一桩“大案”:“军统”少将袁殊居然敢“太岁动土”,策划挖地道炸毁自己在上海的老巢——“76号”。
落入魔爪,想必袁殊是凶多吉少。可“马失前蹄”的袁殊在牢里是不慌不忙,只是让前来探监的妻子去找我党秘密战线的领导人潘汉年。
随后,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李士群的主子——日本人不但直接出面“捞走”了袁殊,还撮合他与李士群“化干戈为玉帛”,摇身一变,成为了汉奸界“最靓的仔”。
袁殊
那么,这袁殊到底是谁?
是我党同志?是军统特工?是汉奸特务?还是日本间谍?
他到底有什么神秘的经历?
谍海新星“报告文学”在我国的广大读者中已经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初把这个外来词汇引入我国的是谁。
此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袁殊。
袁殊是湖北蕲春人,出生于1911年。他的父亲袁晓岚曾是孙中山的老部下、同盟会的老资格会员。虽资历深,但老袁的官运不济,在蒋介石崛起之后,只能在国民党驻沪的工团混个一官半职。
因家道中落,袁殊12岁就进了印刷厂当学徒。不过,老袁对儿子的学业倒是没放松。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把袁殊送到免费入读的著名私立学校——上海立达学园半工半读。
当时,丰子恺、夏丏尊、袁绍先都是立达学园的老师,还都推崇无政府主义的另类革命思想。受此影响,袁殊在14岁时,也就是1925年,便成为上海五卅运动的积极分子。1927年,他更是参加了北伐军,并成为国民党党员。
蒋介石倒行逆施后,袁殊在1928年初脱离军队,回到上海,投身文艺界。一年后,他到日本留学,学习新闻学,并接触到马列主义。1930年初,袁殊回国,再次投身文艺界,公开痛斥国民政府,成为“左联”的积极分子。
同时,他还以笔为刀,创办了著名的左翼报刊——《文艺新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报告文学”理论被袁殊首次引入中国。他的好友夏衍就是据此写出了著名的《包身工》。
夏衍
1931年7月,经过长期考察,我党秘密战线的领导人潘汉年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约见了袁殊,正式通知他成为我党党员,并将他调入“中央特科”工作。
不过,为了方便工作,潘汉年要求袁殊“改头换面”,成为“灰色人员”,以打入国民党高层,为我党搜集情报。
潘汉年
接到任务后,袁殊二话不说,为了党的事业,立刻停办了已经出版600期的《文艺新闻》。不过,要怎么打入敌人高层对于20岁的袁殊来讲,确实是个头大的难题。
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老袁又能帮忙了。
袁殊有个远方表哥,叫贾伯涛。他是在老袁的推荐下,才得以进了黄埔一期,毕业后,混得还不错,是蒋介石的红人,当上了上海警备司令。这表哥也知恩图报,把表弟介绍给了国民党CC系的特务头子吴醒亚。
吴醒亚
而这个吴醒亚也欠过老袁一个人情。当初,他是经过老袁的点拨,才南下广州投靠了陈立夫,成了CC系的元老。所以,他明明知道这个“大侄子”是个进步青年,但也没法拒绝老袁和贾伯涛。
当然,袁殊很清楚光有老爹和表哥的关照是不够了。为了获取吴醒亚的信任,他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工作计划”。吴醒亚看罢大喜,顿时打消了疑虑,赶快给这位青年俊才安排了打探社会消息的差事。
不久之后,他又提拔袁殊成了CC系特务组织“干社”的情报股股长。这个“干社”在1930年代初,是与戴笠的“复兴社”齐名的反动特务组织。
从1931年到1935年,长袖善舞的袁殊是“成绩”斐然,顺便从吴醒亚那又要了个新闻记者的身份。如此一来,他便能堂而皇之地出入南京政府的各大新闻发布会,结交众多各界名流。
在此期间,他和杜月笙也成了“莫逆之交”。当然,袁殊是要利用这层关系来营救我党不幸身陷囹圄的同志。
可就在袁殊的情报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和党组织却意外失联了!
脱险之谜1934年底,上海的白色恐怖愈发加剧,我党的秘密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原来和袁殊单线联系的王子春在紧急撤往苏联时,来不及和他打招呼。于是,袁殊和组织失联了。
情急之下,他找到夏衍帮忙。可夏衍也联系不上组织,于是就把他介绍给了已经转到“共产国际”情报部门工作的蔡叔厚。蔡叔厚爱才,立刻就把袁殊的关系转到了“共产国际”。
蔡叔厚
但是,不久之后,“共产国际”的在华情报部门也遭到破坏,在叛徒的出卖下,袁殊进了监狱。
可巧的是,负责这案子的是戴笠手下的王新衡。而袁殊和他是老相识,过去总在一起吃喝玩乐。于是,在王新衡的举荐下,戴笠对袁殊是百般拉拢。
与此同时,吴醒亚也在力保这位老部下。一时间,虽然袁殊暴露了身份,但却成了国民党两大特务头子争先拉拢的对象。所以,在被关押期间,袁殊过的很滋润,没事还能请个假出去转转。
1936年5月,袁殊被释放出狱。虽然受到百般优待,但他始终未改对党的忠诚,在几经转辗之后,终于找到了从陕北刚来上海的我党冯雪峰同志。1937年初,他又和回国参加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老领导潘汉年取得了联系。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潘汉年的指示下,为了抗日大业,袁殊接受了戴笠的任命,成为军统少将,专门负责上海的国际情报搜集。
淞沪会战中,袁殊舍生忘死,乔装改扮,深入敌后,搜集了很多重要日军情报,使中国抗战军民避免了很多重大损失。
袁殊(右)
在上海沦陷后,潘汉年撤到香港,和袁殊暂时中断联络。袁殊则以军统特工的身份继续在上海奋战。
在此期间,他不仅搜集情报,还策划并领导了一连串针对日军头目和大汉奸的暗杀活动,并成功带队炸毁了日寇海军在虹口的军火仓库。为此,戴笠给他记了大功。
1939年初,袁殊制定了将地道挖到汪伪特务总部“76号”的地下,并炸毁这个贼窝的大胆计划。
可万万没想到,这个惊天计划尚未实施,军统上海区的区长王天木就被捕叛变,并将这个计划向李士群和盘托出,导致袁殊再次深陷虎口。
按说李士群知道袁殊要弄死自己后,肯定要大开杀戒,但就在另一个汪伪特务头子丁默邨要杀袁殊的时候,李士群却提出来“刀下留人”。
李士群
这是为何?
难道李士群也动了爱才之心?
说到这,不得交代一下。李士群和袁殊其实早有渊源。
上文曾提到袁殊当过“干社”情报股的股长,而当时行动股的股长就是李士群。所以,他们二人算是老同事,有点交情。李士群也了解袁殊的才能,于是便想送个人情,拉拢一下袁殊。万一得逞,他自己不但能多个爪牙,而且对戴笠也是个狠狠的打击。
就在特务头子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之时,袁殊也没有坐以待毙。在入狱当日,趁着妻子马景星来探监的时机,他暗示妻子去找潘汉年帮忙脱险。
当潘汉年得知此事后,却是不慌不忙,写给了马景星一个电话号码,告诉她找到这个日本人,袁殊自然脱险。
果不其然,丁默邨和李士群很快就接到了日本领事馆要人的电话。两个特务头子不敢得罪主子,赶快把袁殊全须全尾地放了出去。
那这就奇怪了,日本鬼子为何要救一个死对头的特工呢?
这事儿可是说起来话长。
“五面人”原来,在从吴醒亚那要来了记者身份后,袁殊在采访时认识了日本驻上海总领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而此人的真实身份是鬼子外务省的资深特务。
岩井英一
因为袁殊在日本留过学,日语流利,所以,岩井就拉拢他给自己多搞国民党的情报,每月还给他200元的活动经费。
于是,袁殊顺势打入了鬼子的情报机构,并利用这种双重身份,使吴醒亚和岩井都十分满意。自己也因为“消息灵通”,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涉外”大记者。
当然,这一切活动都经过了我党秘密组织的批准。并且,在袁殊的引荐下,潘汉年和岩井也成了“熟人”,这为我党日后的对日情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与岩井的这种关系,所以,在袁殊落入汪伪的魔爪后,潘汉年让马景星找岩井帮忙。于是,袁殊以“日本外务省情报人员”的身份顺利脱险。
脱险后,潘汉年交给了袁殊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在“效忠”戴笠的同时,还要打入汪伪内部。对此,袁殊已经把个人荣辱彻底抛到脑后,就像当初褪去“左翼”作家的光辉,成为国民党特务一样,这一次,他再次毫不犹豫地从幕后走到台前,甘愿成为万人唾弃的大汉奸。
就此,袁殊成为了我党秘密战线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五面人”:他是军统少将、是汪伪特务头子、是日寇情报机关的走狗,但还是共产国际的特工,更是我党秘密战线上无私无畏的忠诚战士。
在打入汪伪内部后,利用国民党、汪伪和日寇间既勾结、又矛盾的微妙关系,袁殊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获得了大量重要的战略情报。
1939年,他从岩井的特务机构获知英法密谋牺牲中国,以换取与日寇的妥协。
1941年,他提前获取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与其他渠道的情报交叉证实了希特勒的阴谋,对此,苏共中央曾特意发电向我党中央表示感谢。
在德国入侵后,苏联形势紧迫。而侵华日军下一步要北上夹击苏联,还是要南下与英美开战,这对我国和国际局势都有无法估量的影响。据说,毛主席在当时为此3天3夜没合眼。就在此时,袁殊提供了日军即将南下的关键情报。
在看到这份生死攸关的情报后,毛主席喜出望外,不但说“终于能睡个好觉了”,而且还特意安排给潘汉年发电,写一个大大的“好”字。不过,电报没法体现字的大小,于是,毛主席命令在一封电文中,连写了五个“好”字。
不久之后,斯大林根据这份生死攸关的情况,将远东苏军调往西线,取得了保卫莫斯科之战的关键胜利。无需多言,可想而知袁殊对盟军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此外,袁殊利用汪伪的身份,还为新四军取得多次反“清乡”的胜利,为我党同志和进步人士的脱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袁殊将岩井特务机关价值千万元的金条、外汇、房契等资产全部转交给了我党在上海的秘密组织,然后在组织的精心安排下,来到淮阴解放区,重回党的怀抱。
1984年袁殊(右二)游江南时与当年的学生胡肇枫 梅丹馨及儿子曾虎(左一)合影。
1955年,受潘汉年问题的影响,袁殊入狱,直到1981年才恢复名誉和自由。在组织的关怀下,他在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央调查部的大院内安度了晚年。大院内的邻居都是曾经秘密战线上的战友。
1987冬,这位曾经的“五面英雄”永远闭上了双眼。在此之前,曾有记者拜访过他,想为他写一本传记。但袁老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说道:“我的经历都是党的秘密,不能外传。干我们这行的,只能默默地生,默默地死。”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秘密战线上默默奉献一切的无名英雄们!
信息来源:
“五重间谍”袁殊的晚年生活 2017-01-21 13:50中国新闻周刊
袁殊:“与狼共舞”的红色特工(上) 2015-06-16 19:10党史纵览
袁殊:“与狼共舞”的红色特工(下)2015-06-12 23:53党史纵览
真实的“伪装者”:“五方特务”袁殊 2016-03-24 10:47顾雪雍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