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一种清雅之美
淡,三滴清水,两团火焰。
水与火,本不相融,却巧妙地被一个“淡”字结合在一起,放下纷纷扰扰,了却恩恩怨怨,和平相处,趋于内敛,归于中庸。
你给我清凉,我给你温暖。
于是,便有了淡淡的美意,淡淡的清和。
我喜欢淡淡的感觉。如一壶清凉的月色,洗去尘世的喧嚣与疲惫,抚慰着孤独的黑夜。
又如一抹清雅的茶香,不浓烈,不张扬,丝丝缕缕,仿佛素白的花,开在心间,不染世俗尘埃,兀自生香。
李国文先生曾在《淡之美》中写道: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淡之美,是接近自然的本真之美,也是浮华褪去的朴素之美。
淡之境,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古往今来,多少人,周旋于名利场,奔赴一场场惊鸿宴。
推杯问盏之间,筹光交错,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笑意,迷失了自己。
人生天地间,行走于俗世红尘,很难真正摆脱名利的诱惑。但若一生都为名利所役,被“贪嗔痴”之念所牵绊。
那么,就很难看清生活的真相,难以体悟生命的真谛。
陶渊明五次出仕,五次归隐。最终,放弃官场的尔虞我诈,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于是有了《归园田居》的精神家园,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洒然。
陶渊明在他的灵魂疆域里,邂逅了“桃花源”。这片桃花源,是他精神的乌托邦,怡然自得,宁静祥和。
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也藏着一处“桃花源”。无论生活如何困顿,只要心中有这样一方净土,心灵永远都不会困于泥沼。
得意时,我们需知,世事无常,再顺利的人生也有苦难与无奈。
失意时,我们也知,内心若有桃花源,灵魂就能真正舒展。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看淡,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坚守,也是繁华落尽的幡然醒悟。
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看遍了万千风景,尝透了世间百味,才慢慢懂得“淡”的境界。
所有的喧嚣渐次退场,那些浓烈的、喧嚣的、浮华的东西,慢慢失去记忆。一切终归平淡,内心也趋于淡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是对执念的释然,是精神的恬淡,更是灵魂的彻悟。
任世事沧桑,我亦无忧亦无惧。
淡之美,亦是禅之境
浓烈与淡泊,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浓烈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方式,鲜衣怒马,所向披靡。
那么,淡泊便是灵魂的皈依,从容不迫,恬淡安然。
相比于浓烈,我更喜欢淡泊。
淡淡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淡淡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淡淡地体会生命的本真。
想起诗人王维,一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为官,是入世谋生,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归隐,是出世安顿灵魂。不汲汲于名利,悠然陶醉于山水之间。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在那个动荡的朝代,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依然坚守内心的一片净土。在仕途沉浮中,他集儒、释、道于一身,修炼成一代“诗佛”。
汪国真曾说:
“不忧淡泊的生活,并能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入梦,这样的人,予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予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
人生百味,终归一淡。世事万千,淡然一笑。
淡,是一种生活姿态,不慌不忙,临危不惧。平凡而不平庸,审慎而不世故,从容而不急迫,恬淡而不狷躁。
淡淡地,如细水长流一般,过好自己的生活。
淡,是一种禅意的境界,大智若愚,处变不惊,远离是非纷争。
没有膨胀的欲望,不会欲壑难填。没有欺世盗名,不会招摇过市。
得与失,成与败,皆淡然以对。
人生,若得淡之美,便悟禅之境,岂不快哉!
作者:茶诗花,安静的写作者,文字里的修行者。安般兰若签约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洞见》《十点读书》等千万级大号转载。开一间茶馆,饮红尘悲欢。执一支素笔,写世间温情。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全网热销中。公众号:茶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