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刺柱”之痛,被拆除的历史记忆

阳顺聊趣 2024-09-19 14:52:37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印记,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遗留,更是精神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在沙市这座古老而又坚韧的城市里,曾有一根名为“刺柱”的木电线杆,它静静地伫立于中山路的中段,仿佛是时间的守望者,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然而,命运的波折让这份记忆一度蒙尘,但“刺柱”之痛,却如同烙印般深刻,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轻易抹去,更不应被遗忘。

在岁月的流转中,沙市的中山路见证了无数繁华与沧桑,而“刺柱”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这座城市最为沉痛的一页。它并非普通的电线杆,而是日军侵略期间,无辜生命消逝的见证者。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这根斑驳的木杆上,仿佛能听见那些远去灵魂的低泣,它们诉说着对和平的渴望,对正义的呼唤。

时间回溯到1940年的那个夏天,日军的铁蹄踏破了沙市的宁静,这座城市瞬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刺柱”成了日军暴行的代名词。无数无辜的百姓,在这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与屠杀。他们中,有年迈的老人,有稚嫩的孩童,还有正值壮年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在日军的刺刀下黯然熄灭。这些悲惨的场景,如同电影画面般,在“刺柱”的见证下,永远镌刻在了沙市的历史长卷之中。

为了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沙市的民众自发地将这根电线杆命名为“刺柱”,让它成为了日本侵略罪行的铁证。1983年,原沙市政府更是复制了“刺柱”,并在其旁设立了庄重的说明牌,以此告慰亡灵,警示后人。从此,“刺柱”不仅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参观、缅怀。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多年后,“刺柱”却因故被拆除。我在中山路上随机访问一些中老年市民,他们对“刺柱”被拆除纷纷表示不解与愤怒,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对先烈的背叛。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过去,指引着未来。拆除“刺柱”,无异于割断了城市的记忆,让后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沉重而悲壮的历史。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刺柱”不应被拆除?答案显而易见。首先,“刺柱”作为沙市乃至整个荆州地区遭受日军侵略的实物证据,其历史价值无可替代。它的存在,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的直接控诉,也是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呼唤。拆除“刺柱”,就是试图抹去这段历史,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辈牺牲的背叛。

其次,“刺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它不仅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社会各界人士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载体。拆除“刺柱”,就是剥夺了人们接受历史教育的机会,让年轻一代失去了与过去对话的桥梁,这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再者,“刺柱”已经成为沙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记录了沙市人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风貌。拆除“刺柱”,就是破坏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是对沙市人民情感的严重伤害。

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重建“刺柱”,让它再次矗立在中山路的中段,成为沙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灯塔。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游客和市民们再次站在“刺柱”前,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更能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他们会明白,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历史不容忘记,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政府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刺柱”的重建工作,并同步收集相关文物和史料,建立一座集教育、纪念、科研于一体的纪念馆。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展览、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刺柱”及其背后历史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此外,市民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刺柱”的重建和保护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刺柱”的重建和纪念馆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积极传播“刺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刺柱”不仅仅是一根电线杆,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者。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重建“刺柱”,让这段历史永远被铭记。让“刺柱”成为沙市乃至整个国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历史不容忘记,和平来之不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