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民无知无欲”和“不尚贤使民不争”那句话是搞愚民政策?

风在校文化 2024-07-14 14:30:48

猛一看,“使民无知无欲”肯定是搞愚民政策。

然而在《道德经》第3章中它却属于“圣人之治”范畴。

难道圣人要搞愚民政策?

人们不敢相信,所以,开始胡乱解读:圣人不是搞愚民政策,而是让百姓过俭朴生活。

并美其名曰:“简朴归真”的生活。

这就是目前对古代经典的“严肃认真”胡乱解读,而垃圾文化满地的原因所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古文字不能深入解析,走马观花般的进行理解。然后,自以为是的胡乱解读!

如下图所示

前半部分,依然还是老子习惯性“以事梳理”的形容比喻(红色圆圈内);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道学内涵。

为了真正解读道学经典,我们需要夯实几个基础概念:

一,道学是古老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

1)中国历史长河中浑天仪、地动仪、四大发明、道医、豆腐等科研成果,都是道士们完成的。

2)对道学解读必须围绕“科学研究”这个主题。任何其他方面的解读都是制造文化垃圾。

3)围绕“科学研究”展开,势必围绕: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过程展开。因果关系的探索才是道学主题。

二,古文中:“无、有”,分别代表事物运动变化中的“起因、动果”,并不是现代概念“没有、有”!

即,

1)无=万物之始因、起因;有=万物之动果、结果。

2)无为=对事物起因的作为

=对事物起因的探索发现

=对事物起因的科学探究?

它,不是指“不作为、少作为”!

3)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处理科学研究的事情。

即,圣人就是科学家。

圣人之治=科学治理。

4)使民无知无欲=让老百姓对事物起因多认知多思考。

并不是让老百姓:没有认知没有思想。

由此可见,“使民无知无欲”根本不是搞愚民政策,反而是鼓励民众“科学认知世界”。

真正搞愚民政策的反而是红圈内,“不尚贤,使民不争”等语句。

我们进行原文解析,看看其真实含义。

【原文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让老百姓做买卖,老百姓就不会仅仅计较了吗。其中,贤=賢。古文字代表经手金钱的人。则称生意人,做买卖。老百姓做买卖必然斤斤计较,毫厘相争。这里的争,指的就是买卖过程中的争执,并不是其他争,不能全面映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社会上没有奢侈品,老百姓就不盗窃了吗。生活水准太低一样可能盗窃);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杜绝一切新认知的信息,老百姓就能心安?生活困难自然还会起来造反。其中,不见可欲=见不到可以思考问题的信息。也就是一潭死水,社会没有新发明新创造的事情发生)。

以上,老子从三个方面强调,企图搞愚民政策,是稳定不住社会形势的。只有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所有根本问题才能解决。否则一切形式的愚民政策都是扬汤止沸!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以需要用科学精神治理国家。让百姓如海绵一样虚心学习科学知识,每个人对科学知识吃饱喝足,杜绝那些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空想(志=志气,特指确立理想。这里指空想主义),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强其骨=武装自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经常性让老百姓对事物起因分析研究(无知无欲=对起因多认知多思考。特指对起因的分析研究)。使那些所谓的智者不敢胡乱欺骗民众。特指实行普及教育再想愚弄民众不可能了)。为无为,则无不治(搞科研,在弄清原委的前提下则没有不可以做好的事情。其中,无为=对起因进行探究=搞科研)。

后半段,才是道学精髓。老子告诫大家,科学研究才能让社会富裕起来。

整篇文章从“做生意的期盼富裕,到最终科技致富”。我们要透过字里行间看懂老子思想体系。而不是国家管理,道德情操,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探讨!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4-07-21 10:36

    可见,以前学的不少古文解读多么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