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合妈妈
摔倒了,不小心磕破了膝盖,因为疼,孩子会哭。
时间到了,想多看会儿手机,妈妈不允许,孩子会哭。
前者,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是真实情感的表达。
如果妈妈给到孩子适时、恰当地爱与安慰,孩子很快就会停止哭泣。
后者,是孩子达到目的的手段,带有刻意表演的成分。
如果妈妈坚持原则,孩子就会树立规则意识,懂得行为的边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有的妈妈在面对第一种情况时,常常会表现得很急躁。
“别哭,哭什么啊,就磕破一点皮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过几天就好了,要勇敢、要坚强!”妈妈只关注到了事情本身,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共情到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很委屈,反而哭得更加厉害了。
“宝贝一定很疼吧,来,妈妈抱抱!妈妈帮你涂点药水,可以止疼,很快就好了。”
理解孩子的感受,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从妈妈的行为中学到的就会是应对困难的办法。
有的妈妈对待第二种情况,往往受不了孩子的要挟,这个在深层次方面与妈妈自身内在的情绪模式有关,这种感觉会让妈妈本能地觉得很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无法接住孩子的情绪,而是急于摆脱或消除这种感受。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允许,因为这样孩子就不哭不闹了,妈妈的心情马上就可以恢复宁静。有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于因为忍受不了孩子的吵闹,或者为了换取自己的省心,而直接让电视或手机陪伴孩子。
长期以这样的方式面对孩子的眼泪,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会让孩子认为哭是最有力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过于依赖“哭”这种方式,而很难发展出其他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孩子长大后也会用负面情绪来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比如利用哭泣、愤怒、威胁等等方式引发对方的内疚感,迫使对方让步。
去年的时候,我有几位同事的职务得到了升迁,独独又把老张剩下了。老张是单位的老员工,颇有一些资历,但每次人事变动的时候领导都不会考虑他,原因就在于他过于情绪化,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一些偏激行为。
比如,他会跑到领导办公室大闹,哭诉自己这么多年的委屈,哭诉自己为单位付出的努力,哭诉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这让领导非常下不来台,当然下次依然不会考虑他。他还会和其他的同事大肆抱怨领导的不公,而同事们也慢慢地对他敬而远之。
老张已经是50多岁的年纪,行为却依然像个小孩子一样,还是沿用了小时候哭闹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显然是行不通的。除了让人觉得他幼稚外,不会为自己谋到任何好处,既不利于自己,还会伤害他人,且容易被别人排斥和疏离,最后只会落得个形单影只的下场。
如果在老张的小的时候,他的妈妈能够坚持原则,告诉他哭泣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老张拥有的会是另一种人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妈妈们在面对孩子的眼泪时,一定要特别拎得清,要区分孩子是在利用眼泪,还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一定不能轻易让步。
因为,你处理问题的方式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END-
不买!
什么玩意
小孙孙每次看着我哭,张开小手求抱抱,我都会把他搂进怀里,轻拍安抚,等他安静下来,再给他讲道理,挺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