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拍摄越剧故事片《鸡鸣早看天》的前前后后

越剧往事 2025-01-02 20:28:23

袁雪芬 11 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工青衣、闺门旦,兼学武戏,14岁便开始在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开启了辉煌的艺术生涯。

她参与整理并主演了诸多经典剧目,如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还有编演的历史剧《木兰从军》、现代剧《红粉金戈》等,凭借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在越剧界崭露头角。

相对著名越剧小生尹桂芳一生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的境况,袁雪芬却拍了好几部越剧电影,差一点成了最早的影剧两栖演员。尤其是故事片《鸡鸣早看天》这部作品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她是怎样拍摄到这部电影的呢?

越剧《祥林嫂》:机遇的敲门砖

1946 年无疑是袁雪芬艺术生涯中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她创演的越剧《祥林嫂》横空出世。1946年5月6日晚,越剧《祥林嫂》在明星大戏院进行预演,这场演出堪称一场文化盛宴。台下坐着的,皆是当时文化界赫赫有名的“大腕”:田汉、洪深、黄佐临、史东山、白杨、胡风……

袁雪芬深知这场演出的分量,她毫不怯场,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她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将祥林嫂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祥林嫂初入鲁镇的胆怯与勤劳,到再嫁时的挣扎与无奈,再到后来遭受重创后的麻木与绝望,袁雪芬都通过精准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

田汉、洪深、胡风等一众文化名流对《祥林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袁雪芬的表演更是赞不绝口。洪深更是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直言:“这个演员好,我喜欢她的表演,戏没有空白的地方。”

有了这部戏打下的底子,袁雪芬也成为了电影界的“潜力新人”

故事片《鸡鸣早看天》:跨界的开端

1948 年初,著名剧作家洪深根据自己早年在重庆创作的话剧,精心改编出了电影剧本《鸡鸣早看天》。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四川一个小城镇,构思别出心裁,仅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聚焦于一个公路小旅馆里短短几天内发生的事情,却以小见大,生动地折射出当时国统区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

洪深在选角时,脑海中大嫂一角的理想人选瞬间锁定为袁雪芬。在他眼中,袁雪芬身上所具备的温婉、坚韧又不失烟火气的特质,与大嫂这一角色完美契合,非她莫属。于是,洪深亲自带着团队,满怀诚意地来找袁雪芬谈签约事宜。

然而,袁雪芬却心存顾虑,一口回绝了邀请。她坦诚地表示,自己一直专注于越剧领域,对电影表演的技巧和节奏把握不足,而且国语(普通话)水平欠佳,担心无法胜任电影角色,影响影片质量。

但电影公司老板周振明听闻袁雪芬的拒绝后,并未就此放弃。他深知袁雪芬的票房号召力和独特魅力,执意要求她参演。为了说服袁雪芬,周振明亲自登门拜访,言辞恳切。

袁雪芬实在盛情难却,便想出一个 “缓兵之计”,说道:“我是个越剧演员,如果拍越剧《祥林嫂》我倒还可以考虑,至于拍电影实在是难为之举,还是算了吧!”

袁雪芬心想,越剧电影在当时尚属少见,拍摄难度大、成本高,周振明大概率会知难而退。可没想到,周振明竟爽快回应:“好呀,越剧《祥林嫂》这么卖座,正是我也想拍的。这样吧,作为交换,你先主演这部《鸡鸣早看天》,然后我再投拍你的《祥林嫂》!”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机,袁雪芬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她深知自己在电影表演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将越剧《祥林嫂》搬上银幕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她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袁雪芬最终无法 “食言”,只好答应下来。

很快,电影《鸡鸣早看天》进入紧锣密鼓的拍摄阶段。由于袁雪芬饰演的大嫂戏份不算多,台词也较为精简,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她的压力。袁雪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凭借着极高的悟性,在拍摄过程中迅速适应镜头前的表演节奏。

她深知电影表演与越剧舞台表演有所不同,镜头会放大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于是更加注重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塑造人物。

在表现大嫂的温柔善良时,她的眼神中满是慈爱与包容;刻画大嫂的坚韧时,微微扬起的下巴、挺直的脊背,无不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刚强。尤其是剧中有几个闪回大嫂出嫁前的姑娘镜头,袁雪芬将少女的娇羞与憧憬演绎得淋漓尽致,导演应云卫不禁连连称赞 “漂亮、漂亮”。

1948 年2月24日,上海《大公报》发表了题为《祥林嫂投身影坛,袁雪芬变成村妇》的专访,一时间,袁雪芬成为上海滩上备受瞩目的“电影新星”。

这次成功的 “触电”经历,不仅为她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也让观众看到了她在不同艺术领域的无限潜力,更为她后续的电影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