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耆耈”这四个字你认识吗?是什么意思呢?读错小心闹笑话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4-18 07:01:48

我国的古代,老人的年纪大多被文雅的美称所代替。特别是寿诞之日,或者是向其问候时,更多是以花甲、古稀等敬称相呼。那么,你知道“耄耋”、“耆耈”指多少岁吗?又是怎么读呢?

五十岁

人们常说,“人生百岁”,五十岁就是“年逾半百”。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就是五十岁的另一种称呼。

《礼记·曲礼上》中的“五十曰艾”,是说老年人头发苍白如艾蒿,所以五十也叫艾老。

六十岁

我国干支记年是以60年为一个轮回的,所以有60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又由于孔子说过“六十而耳顺”,所以60岁又被称为“耳顺之年”。

其他,还有耆(qí)年、平头、还历之年、杖乡之年等,也都是对60岁老人的敬称。

其中,耆,指六十岁。耆艾,泛指年纪大。耆艾而信,年纪大而又有威信。

七十岁

杜甫在《曲江》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是70岁称作“古稀之年”的缘由。

杜甫这句诗不过是说70岁是人生的一道门槛,并没有稀有之例,早在汉代,王充就在《论衡》中说过:“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既然是“下寿”,何来稀有。

事实也证明,古代70岁的人并不“稀”,就拿唐代来说,以白居易为首的“香山九老”,人人都在70岁以上。

《论语》中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说,所以,“从心之年”也是称呼70岁老人的。

八十岁

“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既然有“杖乡之年”(60岁)、“杖国之年”(70岁),肯定有“杖朝之年”了,这就是八十称作“杖朝之年”的来历。

但八十岁到九十岁,还是多称作“耄耋”,拼音读作mào dié。

耄、耋也是语出《礼记》,但在古代,很少连用,常常分别代表八九十岁和七八十岁。

如今的耄耋,是年老、高龄的代名词,是高龄的统称。

同理,我们再说说耆耇,拼音读作qí ɡǒu,耆为六十岁、耇为九十岁,指年高望重者。

出处是《四子讲德论》:“庞眉耆耇之老,咸爱惜朝夕,愿济须臾。”

值得一提的是,字典中归属于老部的字不多,一共就只有孝、者、耄、耆、耈(省笔作“耇”)、耋这么寥寥六个罢了;而且除了孝、者之外,字义全与老年有关。

对于耄耋(mào dié)一词,大家相对熟悉,而关于耆耇(qí ɡǒu)则比较陌生。

耇(ɡǒu),在金文中是会意字,表示老人已经驼背了。它的本义是指老人面部的色素沉淀,俗称寿斑。

一百岁

“百年曰期颐”,也是《礼记》上说的。

“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居处动作,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老人年龄的美称,有时可以加在一起计算。

相传乾隆曾给一位一百四十八岁的老人赐了一副对联:

花甲喜重逢,更加了四七岁月;

期颐祝再至,还应有五二春秋。

花甲”是六十岁,重逢就是两个花甲,那就是一百二十岁;四七岁月用了乘法,四乘以七是二十八,具体算式是:60×2+4×7=148。

下联中的“期颐”是指一百岁,“再至”就是再来个一百岁,那就是两百岁,但是现在才一百四十八岁,还差五十二岁:200-148=52,所以说“还应有五二春秋”。天衣无缝,妙趣横生。

另外,不只有整十整百才有美称,这中间的很多年龄都有敬称。

比如,“顺畅之年”是66岁的敬称,源于民间酒令中的“六六大顺”;

七十七岁称为“喜寿”,是因为草书的“喜”字是由“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的;

88称“米寿”,是因为“米”字里面含有“八”、“十”、“八”三个字;

至于99称为“白寿”,是因为“百”字去“一”就是“白”字的缘故。

还有一个“茶寿”是108岁。原来“茶”的“艹”字头是由两个“十”字组成的,中间的“八”字和下面的“木”字,正好是“八十八”,再加上上面的两个“十”,恰巧是108。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