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犹太人策划的?30年代有本书曾透露,立马遭全世界封杀

审度 2024-09-29 23:55:52

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本质上是阴谋论,然而倘若它有哪怕10%的可信度,我们对二战历史的相当一部分认知可能会被颠覆。

据传在上世纪30年代,欧洲有一本禁书名叫《西德尼·沃伯格》。该书于1933年初出版于荷兰,只不过其中内容实在太过天马行空,读起来像是“地摊文学”,即便关注到这本书的人也全当个乐子,根本没多少人当回事儿。

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便这本书在彼时的荷兰国内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当局依旧像见了鬼似的,在其出版后没几天便下令全面下架封杀。

好在有人偷偷藏了本在手里,等风头过了后又将全书翻译成英文带到海外出版。

随后,《西德尼·沃伯格》突然焕发出让人难以置信的“第二春”,先是在英国爆红,获得了学界的极高评价,甚至还被奉为艺术品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美国的情况更加夸张:《纽约时报》于1933年11月24日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栏目里顺带提了一嘴,怎料《西德尼·沃伯格》就突然开挂,一下成了畅销书,人们趋之若鹜,逼得出版商加印了好几版。

谁料不多久,反转再次上演: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再度下令封杀此书,这次情况更糟糕,甚至连学者都被禁止查阅。

这书究竟讲了些什么,能让西方世界如此害怕?

作者首先强调的一点,如今咱们已经非常熟悉:美国本质上并不像是一个国家,而是几大利益集团合伙开的一个“公司”;美国政府无法左右这个国家的命运,就连总统也只是利益阶层推出来的一个“话事人”,民主选举只是逢场作戏。

别看如今这个话题已是老生常谈,在当时却是非常震撼的,由此衍生出了许多阴谋论,比较著名的如“深层政府”。

在阐述完这个观点后,作者便将话题转向时事。

1929年夏,那些真正主宰美国的权势人物们偷偷摸摸开了个会,最终就一件事达成共识:决定挑选出一个“具有非凡手段和魄力”的角色,不遗余力地为其提供支持,从而从内部搞乱欧洲,瓦解英法体系的世界霸权根基。

人往高处走,美国想要整垮英法,取而代之当世界老大,这说来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秘密会议的与会者并非政府高官和智囊,而是各路“股东”,如洛克菲勒、摩根等大家族的掌门人,还有美联储主席;讨论更多的不是谋取政治利益,而是如何“投资”和“赚钱”。

书的作者认为,这些权势人物精心挑选的“代言人”,就是纳粹党魁阿道夫·希特勒——会议结束不久,纳粹党便在德国异军突起,并于1932年的联邦选举后成为德国国会最大党。

笔者认为,“大人物”们做出这种决策,或许也是被逼急眼了。

根据资料:从1924年到1930年,美国共向德国提供了不少于1300亿帝国马克的贷款,德国政府其实只拿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头被法国人霸占了。

法国方面给的解释也算“合情合理”:我们要时刻警惕德国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况且德国还欠我们大笔战争赔款呢,这钱就当还债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相比于钱的损失,刺痛美国人的显然是法国为所欲为的行径。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和绝大部分工业原材料产地仍被英法集团掌控,虽说英国、法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可一旦冒出个能够撼动其霸权根基的强国,两个国家就马上变得团结如亲兄弟,在对付共同敌人这个问题上从不含糊。

美国不遗余力地向欧洲注入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尝试。财阀们很会算账:只有美国坐上了世界老大的位子,才能更爽快地收割全球经济;而想要当世界老大,就必须先洞穿英法霸权体系的铜墙铁壁。

怎料初期的尝试就引起了法国的警惕,而美国要当老大,过去暗戳戳的小打小闹显然就不够用了。财阀们因此才提出,要挑选一位能力和魄力两开花的人物,借他之手把欧洲格局彻底搅乱。

其实在20年代初期,美国人便已经有了贼心。他们制定了一套代号为“彩虹”的战争方案,希望通过发动战争建立霸权。

之所以叫“彩虹”,是因为美国用各种颜色代表了针对各个国家的作战计划,如对英的“红色方案”,对法的“黑色方案”,对墨西哥的“绿色方案”等等。只是以一国之力妄图单挑全世界,这何谈容易?古人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纵使“彩虹战争方案”气势如虹,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西德尼·沃伯格》中写道:希特勒对美国犹太财团的索取相当坦然,常常一开口便索要数亿帝国马克。后者则担心如此庞大且频繁的资金调动会对整个资本世界造成冲击,同时也害怕引起英法政府的猜忌,因此将资金化整为零。

这个过程做得极为谨慎、隐蔽,因此很少有人察觉。

而美国利益集团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而是多方押宝——除了德国,苏联居然也是他们扶持的对象。

有学者提出:俄国革命期间,犹太家族曾暗中大量资助被沙俄政府流放的革命党人。当局野火烧不尽,有了雄厚的资金做支撑,革命党春风吹又生,最终促成了“二月革命”,并间接导致了后来“十月革命”的发生。

不仅如此,财阀们需要的是强壮的打手,而斯大林快速工业化、建立起强大工业体系的设想与之不谋而合。可以说,若非美国人的倾囊相助,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快速工业化之路不会那么顺利。

不过,苏联决策层难得人间清醒,深知“拿人手短”的道理;也或许单纯是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隔阂,虽然彼时国家财政状况很不乐观,哪怕掏空口袋也要坚持买单。

德国则非常坦然地接受了美国的资助,重新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怎料这恰好中了资本家的套。

资料显示:二战前夕,除军工企业外,德国许多企业只能勉强维持运营,大多数甚至在破产线上挣扎;穷兵黩武令德国国库空虚,外汇也迅速消耗殆尽——彼时德国社会呈现的繁荣根本就是虚假的。

毫无疑问,德国从侵略中攫取了大量财富,其中法国投降后,被要求一天“上贡”一个亿。然而这些钱并没有流入德国人的口袋,多数都被美国利益集团榨取走了:后者通过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让德国人的负债迅速扩大,每年仅新产生的利息就是个天文数字。

为避免国家再度陷入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悲惨处境,保住纳粹党和希特勒个人在德国的统治,德国只能不断发动规模更大的入侵,一步接着一步,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其实从地图上看,全盛时期的第三帝国和它的盟友们几乎统一了欧洲,却仍不知满足地去招惹苏联,这一点直至今日仍被许多人所不解,有观点认为这完全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作祟;眼下再看,彼时的德国打与不打,或许压根就不是希特勒说得算的。

想来也惨:二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不但死伤数以百万计,更是背上千古骂名,付出如此之大,实际上只是给美国财阀打了黑工;而这个超级强国多年来积累下的财富,大多都被别人连吃带拿弄走了。

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一举摧毁了英法霸权体系,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更是通过一场战争收割了欧洲老大哥们过去若干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实在是赢得不能再赢。

虽然上述说法看上去有理有据,但倘若说“希特勒是犹太财团扶持起的利益代言人”,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的论点其实也太过激进冒险,况且《西德尼·沃伯格》这本书的可信度也无法证实。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有些细节十分值得玩味。

首先,《西德尼·沃伯格》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它是个人名,不但是当时真实存在的人,身份还非常不一般。

一说西德尼是神秘的美国犹太财团沃伯格家族成员,这个家族被封为“犹太皇族”,地位一点不逊色于大名鼎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我们刚刚提到美国资本资助俄国革命,这个过程中,沃伯格家族就扮演了主要角色。

西德尼处于这样一个圈子里,显然比其他人更容易知道一些“内幕”。

不过,西德尼本人对此书的态度却很是可疑:他多次强调自己不认同书中的任何一个字,然而对于被认作该书作者一事却不急着辟谣,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正面回应。

要说作者另有他人,《西德尼·沃伯格》在全世界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也没人站出来声称自己是真正的作者,去接下这泼天的富贵。

倘若书中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只能说美国人算计和操控局势的能力实在惊人;当今我们的舆论中充满了唱衰美国的声音,似乎帝国不日便要崩溃,但有一种可能:我们的敌人还有后手,比预想得还要可怕。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