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高血压,发生低血压的人数要少,但碰到低血压时病人往往不知所措。那么什么样的血压才是低血压?哪些因素会引起低血压?发现自己低血压又怎么办?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01
什么是低血压?
一般来说,收缩压小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小于或等于60毫米汞柱,称之低血压。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血压低至90/60毫米汞柱以下时,病人便会出现疲倦无力、头晕眼花、记忆力低下、情绪低落,严重者甚至出现嗜睡、胸痛等症状,其原因是过低的血压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器官组织。
对于某些高血压、血管严重狭窄的病人来说,即使血压没有达到低血压的标准,也会出现类似的低血压症状,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对长期高血压已经耐受,或者需要通过很高的血压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一旦血压明显下降会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
02
哪些因素会引起低血压?
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大概分成以下几类。1、体质瘦弱、进食较少的人:
这些人由于本身体质或者营养因素,血压本身长期偏低,这种称为原发性或体质性低血压。
2、体位性低血压:
某些人改变体位后比如蹲下后突然站立会出现头晕眼花、一过性黑蒙等症状,这种体位性低血压往往见于某些长期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服用高血压药物者,当其改变体位后需要血液在体内重新分布时,控制血管舒缩的自主神经功能减退或被抑制,来不及代偿血管容量的变化,出现心脑一过性供血不足。
3、心脏疾病:
比如严重的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收缩能力下降或心脏流出道不能有效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血管,导致血压降低、身体循环灌注不足。
4、其他疾病:
严重过敏、重症感染时,机体本身会释组胺、缓激肽等能扩张血管的物质,导致机体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瘀滞,进而血压降低。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因为能维持血容量和血管张力的激素分泌减少,体内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降低。
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贫血、失血等疾病,由于血管内血红蛋白、白蛋白减少,导致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向组织间隙流动,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也会降低。
5、药物因素:
诸如降压药物、利尿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物等药物,也会引起血压降低。
03
发现自己低血压了怎么办?
首先,应该及时排除自身是否合并了上述能导致血压降低的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纠正或治疗导致低血压的继发性因素。
其次,对于低血压人群,站立或起身时应动作缓慢,避免因突然站立而引起血液重新分布致使心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
再次,某些原发性或体质性低血压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咸的食物,通过多喝水、多运动的方式提高血压水平,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益气的中药方剂,可以缓解血压降低引起的不适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