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乒乓球的前世今生

云飞四海 2024-07-28 14:03:11

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乒乓球直到1988年才姗姗来迟。但它的人气之旺、魅力之大却在奥运赛场一路攀升。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乒乓球是第四个将所有门票售罄的竞赛项目。鲜为人知的是,国际乒联早在1937年便通过了参加奥运会的决议,但谨慎的蒙塔古主席由于担心乒乓球水准不高会遭到拒绝而未能付诸实施,谁知这一拖延就是50年。

中国人把乒乓球认作“国球”是历史的缘分。这不仅因为“中国打世界,世界打中国”的乒坛格局维持了几十年,还因为中国拥有最多的“乒乓人口”,积淀了特殊的“乒乓文化”。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便是容国团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取的。1971年“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竟然改变了整个世界形势,这更是任何体育运动所不曾成就的历史奇勋。

瑞士洛桑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洽克·霍伊先生2007年得到一张珍贵的明信片,这是一位欧洲人1902年1月22日从中国天津写回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寥寥十几行字述说了乒乓球已经在天津十分普及的情景。它确凿可靠地证明,乒乓球至少在1901年已经传入了中国。另一幅当年的《百美图》更生动描绘了中国人和乒乓球最初的结缘并“有诗为证”:“席上春风为汝招,丝网中隔意非遥,自裁杨木轻于扇,戏摇流星旋旋飘。”怀着景仰之情为“国球”寻根问祖,早期乒乓球运动开拓者的身影遥远而亲切,他们当年的天才创造让后人享用至今。

乒乓球真正从草地网球的“袖珍版”变成独立的体育运动是以赛璐珞球问世为分水岭的。过去用香槟酒瓶塞刻成的软木球过于“木讷”而难以弹起,实心的橡胶球又过于“生猛”而无法招架。19世纪中期,美国富商悬赏一万美元,寻找制造台球的新材料替代象牙。美国人海亚特在“重赏之下”发明了赛璐珞,这种硝基纤维成了现代塑料的鼻祖。英国人吉布1900年在美国的儿童玩具店发现赛璐珞球后如获至宝,这种质量轻、外壳薄、弹性好的乒乓球迅速风靡英国。在1931年人类首次往返大西洋的飞行中,驾驶员迈瑞尔将41000个乒乓球塞满飞机的机身和机翼,确保万一迫降海面时能够安全漂浮。这也是乒乓球为航空事业做出的独特贡献。

最初的长柄乒乓球拍完全是“小一号”的网球拍。后来用羊皮取代拍弦,直到短柄的木板球拍出现并贴上软木和砂纸,乒乓球仍然停留在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层次上。带颗粒的胶皮拍问世后,乒乓球运动才开始逐渐达到竞技体育级别。1926年伦敦首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选手雅可比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欧洲风格”的削球成为乒坛主流,杰出的匈牙利男女运动员巴纳和玛丽娅便是这个时代的旗帜性人物。

1952年孟买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选手佐藤博治首次亮出了7毫米厚的海绵拍,凌厉无前的正手长抽突破欧洲削球的强固防守,获得第一个亚洲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海绵拍的发明为现代乒乓球运动注入了真正的技术含量,荻村、庄则栋、徐寅生等亚洲选手则把海绵拍的威力发扬到极致。海绵上覆盖的正胶、反胶、长胶、防弧胶、双面胶造就了众多的特色明星,一代国手张燮林、梁戈亮、葛新爱的传奇故事都和球拍息息相关。

一记大板扣杀之下,乒乓球的飞行速度可达每秒47米,球拍和球的撞击时间仅为千分之一秒。在这短暂的瞬间,橡胶和海绵依次受到球的挤压而凹陷变形,同时吸收碰撞的动能,当形变达到极限值,海绵和橡胶层开始形变恢复,释放储存的能量使球“脱板”后高速弹出。这一过程中,球拍底板和球的变形是微乎其微的。

没有一种球像乒乓球那样,将花样百出的旋转作为常规技术形态和基本“杀伤”手段。急旋的乒乓球转速可达每秒150转。乒乓球旋转的根本原因是受力作用线没有通过球的重心,法向的碰撞力使球平动,切向的摩擦力使球转动,球拍传递给球的力是撞击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如果球拍和乒乓球之间没有摩擦力存在,旋转就不可能发生了,这也是“光板”球拍时代打不出像样旋转球的原因。当运动员击球时,切向挥拍速度的静摩擦力引起海绵层形变不对称,于是力的作用点发生偏移而不再指向球心,导致球沿着横轴、竖轴或纵轴旋转。击球时挥拍越快,球拍与球之间的摩擦系数越大,摩擦面越“薄”,乒乓球的旋转就越强烈。“黏性”极大的反贴胶,正胶颗粒顶端的细小花纹,都是为了增强球拍的“拧球”和“咬球”能力。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队用反贴胶拉出急速上旋的“弧圈球”曾一举横扫欧洲,并叫世界乒坛“谈弧色变”;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选手蔡振华在决胜局15平的紧要关头以不同旋转的发球连得5分战胜盖尔盖伊。旋转的威力和“吃球”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当上旋球落台后,绕横轴的旋转力沿水平方向朝后作用于台面,摩擦力带来的反作用力使球获得向前的加速度,所以上旋球弹起时冲力猛,反射角大于入射角。下旋球则相反,落台后的旋转力使球获得向后的加速度,因此下旋球弹起时冲力弱,反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球的前进速度不大而下旋极强时,还会出现落台后“回跳”的情景。而当球拍和上旋球接触时,摩擦力会使球沿着拍面“上爬”而增大反弹角度。下旋球则沿着拍面“下钻”而减小反弹角度。难怪抵挡上旋球时经常“远走高飞”,应付下旋球时容易“自投罗网”了。

球拍上的不少发明创造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旋转球,皮厚粒短、表面光滑的防弧圈胶皮有利于消除弧圈球的急速上旋;柔软纤细的长胶在击球瞬间胶粒倒伏而用胶杆竖直面“刷球”,回球旋转方向不变,让对手“自食其果”。但长胶的“剑走偏锋”具有太大反常性和难以预测性,不利于提高技术和增进观赏,国际乒联于1999年做出了胶粒高度与直径之比不得大于1.1的规定。

旋转的乒乓球不仅落台和触拍后会找到“发力”的支点,在空中也会改变飞行弧线。上旋球顶部的空气环流与迎面的空气阻力方向相反,底部空气环流则和空气阻力方向相同,造成球的上沿气流速度小,下沿气流速度大。根据伯努利原理,球的顶部和底部之间会产生方向朝下的压力差,使球的飞行弧线变低。反之,下旋球的飞行弧线会升高,而侧旋球则朝左右方向飘飞。旋转的乒乓球在空中偏拐和足球中的“香蕉球”同属马格纳斯力的作用。

如果说“感觉到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很好地感觉它”。那么我们熟悉了这些力学常识,就能更加得心应手和“旋转球”周旋。

在1979年平壤第35届世乒赛上,匈牙利队夺回了阔别27年的男子团体冠军奖杯,他们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便是使用了“快速胶水”。据说是克兰帕尔在一次比赛中偶然发现重新粘贴的海绵具有魔术般的效果,击球时速度和旋转都明显增强,这一“秘密武器”很快便被各国运动员所知和掌握,并成为乒乓球厂商的一大生意。“快速胶水”的玄机在于,其中的有机溶剂快速挥发时能渗透到球拍的海绵层,使细小的微孔结构充气和鼓胀起来,海绵层因此增厚3%~10%,“贮能模量”提高30%,“损耗模量”明显降低,击球时更富有弹性和容易“透板”。至于发出的声音格外清脆响亮,其原理可以追溯到“气穴”现象和“水锤效应”。不过这种“灌胶”的威力只能持续一两个小时,以致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得不多次反复刷胶。乒乓赛场从此也像备有“吸烟室”一样专门开设了“刷胶室”,供参赛者冒着刺鼻的气味“临阵磨枪”。

“快速胶水”对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很快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国际乒联1995年初宣布禁止使用含有卤化物、苯环、己烷的有机黏合剂。同一年在中国天津举办的第43届世乒赛上,韩国“弧圈王”金泽洙因球拍被查出使用违禁胶水而取消了参赛资格,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球拍吃了兴奋剂”而遭受处罚的运动员。随着近年来不断出现“快速胶水”危害运动员健康的个案,曾经歧见纷纭的乒乓球界逐渐统一了认识,所有挥发性有机胶水从2008年10月彻底禁绝。

1936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第10届世乒赛中,奥地利队与罗马尼亚队争夺男子团体冠军之战进行了31个小时,因时间过长只能分三个晚上进行;波兰选手欧立克和罗马尼亚选手巴奈斯1分球打了1小时20分钟;罗马尼亚和法国选手苦斗6个半小时未见分晓,只好抽签决定胜负。为改变这种冗长乏味的乒乓“马拉松”,国际乒联采取了限制比赛时间的措施。1937年第11届世乒赛中,美国选手阿隆斯和奥地利选手普里斯在决赛中超过了1小时45分钟的时限而被判犯规,致使当年女单冠军空缺,直到2001年才给二人“平反”并追认她们并列冠军。不过,64年后的世界乒坛局面恰好颠倒了过来。在大板劈杀、高速爆冲、刁钻发球、弧圈快攻所主宰的竞技平台上,对阵双方往往交手二三回合就“速战速决”,观众来不及看个明白便胜负已定,使比赛同样变得索然无味。1999年国际乒联在哥本哈根专题研究“如何使乒乓球更有魅力”。过去曾经唯恐乒乓球“太慢”,如今迫切需要解决乒乓球“太快”的问题了。

新世纪伊始,国际乒联大刀阔斧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38毫米球换成40毫米球,开启了乒乓球的“大球时代”。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把乒乓球令人生畏的飞行速度和旋转速度都降下来,增强比赛的对抗性和观赏性。有人曾提出“加大球台”“加高球网”等办法,相比之下“小球换大球”更智慧和有效。40毫米“大球”的体积增加了16.6%,表面积增加了10.8%,使球在空气中的阻力增大,飞行速度下降了13%;“大球”的直径增加了2毫米,重量从2.5克变为2.72克,使得转动惯量增大,将旋转性减弱了21%。由于乒乓球的质量都集中在远离重心、厚度仅为0.4毫米的薄壳上,所以球的尺寸改变对旋转的影响特别敏感。此外,由于重量增幅小于体积增幅,使“大球”比以前“变软”而弹性降低。2001年在大阪举行的第46届世乒赛上首次启用“大球”,运动员的“接球率”与“回合数”明显增多,银白色的飞行弧线无论在比赛现场和电视机里都更加清晰可见。

2003年巴黎举行的第47届世乒赛曾经让体育界一片哗然。奥地利选手施拉格在赛前曾对记者说:“中国队能像吹蜡烛那样灭掉一个个对手,现在轮到我挨打了。”然而中国队压根没有进人决赛,而是施拉格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一代乒坛明星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盖亭、庄智渊等全都纷纷落马。这一戏剧性的结果和首次施行11分制不无关系。2001年,国际乒联大胆废除了沿袭百年的21分制,改为现行的11分制,这一重大决策显然出自“老谋深算”的数学头脑。

如果随意投掷一枚硬币来统计正反面朝上的频率,就会发现投掷的次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的概率,这便是“大数定律”所揭示的法则。乒乓球比赛中,高水准选手获胜的概率显然更高,比赛分数越多越能“兑现”这一概率。和21分制相比,11分制意味着更多的“偶然性”,包括擦边球、擦网球、裁判失误对比赛结果影响的“比重”。德国国家队教练舍普的统计表明,21分制中打到20平的概率为7.1%。施行11分制后,打到10平的概率为16%。尽管规则改为7局4胜能起一定平衡作用,但44分的“样本”是不能和63分相比的。国际乒联的良苦用心在于,降低顶级选手“稳操胜券”的把握性,增强比赛的悬念性,从而调动更多选手冲击冠军的积极性。乒乓球运动的生命力毕竟来自各国的激烈竞争和全世界的热情参与。

至于“无遮挡”发球规则,应该算是和“大球”、11分制“成龙配套”的改革措施,这也是1984年关于球拍两面必须分清“红与黑”的规则延续。“只准明枪,不许暗箭”,“球与两个网柱所构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不得有任何阻挡物”,这一规定同样为了扭转“比赛等于比发球”的扫兴局面和“三板斧”定胜败的乏味表演。

生产一个小小的乒乓球需要30多个工序,重量、体积、圆度、硬度、弹性都要经过科学检测,达到严格标准。仅中国一年就生产乒乓球3亿多个。球拍的海绵层是不同规格性能的发泡橡胶,厚度不能超过0.4毫米,外面贴着“攻守有别”的正反胶皮。底板材料的85%仍是天然木材,制成5夹板或7夹板。玻璃纤维、芳纶纤维和碳纤维的精心编织与巧妙使用不断提高球拍的强度、弹性和“底劲”并扩大“甜点”。带滚轮的整体折叠乒乓球台无论弹性均匀度、表面摩擦力、色泽光洁性都形成了系列标准,台上安装的微型麦克风将击球和弹跳的声音清晰传送到赛场每个角落;拟人化的四轮驱动发球机则像一个“陪练”的乒坛高手,能按电脑设定的程序接受遥控器指令,每分钟发出近百个不同速度、旋转、落点和弧线的球进行辅助训练。现代科技为乒乓球设备增添的新景观每年都层出不穷。

在我们居住的“大球”上,4000多万人在打一种发出乒乓之声的“小球”,这是一个美妙的奇迹。当今已有170多个国家在国际乒联正式注册。设施简单经济,运动可急可缓,男女老幼咸宜,乒乓球能成为风靡世界的体育项目和中国第一大运动,自有它成功的原因。从乡村学校孩子们用砖头水泥砌成的乒乓台到无限风光的奥运会领奖台,金字塔有了坚实的基座,才能有辉煌的顶尖。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