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
我每天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想换一部护眼的手机,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如果你每天对着手机屏幕的时间超过了6个小时,建议尽可能减少,即便是“护眼”的手机,这么长时间看着也会伤眼睛的。
长时间使用手机时,可以参考美国眼科学会推荐的保护视力”20-20-20”法则——每看20分钟,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
现在各大手机厂商都非常注重屏幕护眼能力,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护眼品牌,比如荣耀绿洲护眼、小米青山护眼、一加明眸护眼、真我绿野AI护眼等等。
其实,护眼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保护眼睛的手机,只能说是可以减少伤害。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如何选择一部不伤眼的手机。
手机屏幕是否护眼,核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蓝光和调光。
把这两点展开来讲,又会有很多细分。今天我们做个简单科普,希望能对大家选购手机有所帮助。
一、蓝光01
蓝光并不是都有害
大家都听说过蓝光对眼睛有害,由于蓝光波长较短,所以它能穿透人眼晶状体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长时间照射就会对视力造成损伤。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蓝光都有害。
一般来讲,蓝光的波长范围大致为380nm-500nm(不同标准会有所不同)。其中,385nm-445nm的蓝光为有害蓝光,而波长为445nm-505nm的则为有益蓝光。
国标《GB∕T 38120-2019 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中,就要求蓝光防护膜需要拦住更多的有害蓝光,同时要让更多的有益蓝光通过。
德国莱茵TüV-硬件低蓝光认证标准也规定,有害蓝光(波段在415nm-455nm)占完整蓝光(波段400nm-500nm)的光功率不得超过50%。
如何降低屏幕蓝光?主要有硬件级和软件级两种降蓝光方式。
02
硬件降蓝光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硬件上的改变,来减少蓝光中的有害蓝光比例,从而减轻蓝光对视网膜的危害。一般的方案是将有害蓝光的峰值位置从小于450nm 迁移至460nm,变成有益蓝光,从而有效减轻蓝光危害。
03
软件降蓝光
主要是通过软件算法,在屏幕显示时减少蓝色光的整体比例,从而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算法不能区分有害蓝光和有益蓝光,它对所有蓝光一刀切。蓝光整体减少会影响色温,导致整个屏幕发黄,不仅显示效果不佳,长时间使用也会导致眼部疲劳。
我们很多手机上的护眼模式,就是这个方案。对这个护眼模式的使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觉不舒服就不要用。
总结:选手机要选择支持低蓝光的,尤其是获得了硬件级低蓝光认证的手机。常见的有TÜV、SGS低蓝光认证。
二、亮度屏幕过亮或过暗对眼睛都不好,这个大家都有经验。
晚上熄灯后,在黑暗的环境里盯着明亮的手机屏幕,眼睛会非常难受。这是因为眼睛要同时适应黑暗的环境和明亮的屏幕,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眼睛过度调节以及痉挛,从而产生干涩、酸痛等症状。
如果屏幕过暗,想要看清楚显示内容会非常费劲,眼睛容易感觉到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等现象,严重时还会诱发青光眼。
因此,使用手机时恰到好处的屏幕亮度——与周围环境光基本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手机时的环境常常是变化的,比如从室外到室内,光线环境一下子就切换了,这时候就需要调一下屏幕亮度。但每次都这么调太麻烦,而且手动也调不太准。
于是就有了自动亮度调节。
现在的手机一般都支持亮度自适应调节,手机通过光线传感器自动感应周围光线,然后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屏幕亮度。
这里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自动亮度调节的精细度。现在很多手机已经可以做到2万级自动亮度调节,亮度变化非常细腻。
二是前后双感光。也就是手机正面和背面都有光线传感器,这样就能更加完整、准确地判断光线环境,自动亮度调节更及时。
三是现在很多护眼方案不仅支持亮度自动调节,还支持色温自适应调节,用眼更舒适。
总结:为了避免屏幕过亮或过暗对眼睛造成刺激,建议选择支持前后双感光的手机,自动亮度调节级数越高越好,支持色温自适应更好。
三、频闪把屏幕调亮或者调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背后很复杂,调光过程中容易出现频闪,刺激眼睛。目前的亮度调光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01
DC调光
DC的全称是Direct Current,翻译过来就是“直流”。DC调光就是通过改变电流或电压,来调整功率,以改变手机屏幕的亮度。
DC调光主要见于LCD屏。因为LCD屏有背板光源,用这种方法调节亮度直接又简单。
DC调光如果用在OLED屏上,就会出现“抹布屏”的问题。这个我们下面详细介绍。
02
PWM调光
PWM,全称为Pulse Width Modulation,翻译过来是“脉冲宽度调制”。不要被这个名字吓住,解释完了你会发现非常简单。
PWM调光主要用在OLED屏上。
一开始OLED屏幕也尝试过DC调光,但结果很糟糕。
大家知道,LCD屏本身不发光,它使用背板光源,其显示原理可以比作皮影戏。OLED屏则是自己发光,每个像素都可以点亮,一块屏幕上几百万个像素点,就是几百万个红、绿、蓝色的小灯泡。
如果通过电流或电压来同时调节这几百万个小灯泡的亮度,很难做到同步一致,结果就是有的亮,有的暗。同时,这些灯泡还是红、绿、蓝三种颜色,大家想象一下几百万个不同颜色的小灯泡,有的亮有的暗,放在一起画面就缺少了协调性,会出现色彩不均匀,灰阶断层,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抹布屏”。
于是,专门为OLED屏设计的PWM调光应运而生。
PWM调光的原理是:所有像素点的亮度不用变,只通过不断的“点亮-关闭-点亮”来控制像素持续点亮的时间,从而实现屏幕亮度的调节。
这个方案主要是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残留。我们看到的电影、动画片,实际上是一张张的静态照片,把它们连起来快速播放,看上去就成了流畅的动态画面。这就是视觉残留效应。
同样的道理,PWM调光方案中,只要像素“亮-灭-亮”的速度够快,我们的眼睛看上去屏幕就是一直亮着的。
在这亮灭不断切换的过程中,灭的时间变长,屏幕看上去就变暗;亮的时间变长,屏幕看上去就变亮。
这样一亮一灭,本身就是“闪烁”。如果闪烁的频率足够低,人眼就会察觉到。就好比一个灯泡在我们面前一亮一灭,眼睛会非常难受。因此,低频PWM对眼睛不太友好。
当闪烁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完全感受不到了。相关行业标准指出,频闪零风险的分界线为3125Hz,大于该值的频闪对人眼无显著影响。现在超过这个频率的PWM调光往往被称为“零风险调光”。所以,高频PWM调光尤其是“零风险调光”,才是我们更需要的。
03
类DC调光
类DC调光,简单来讲,它是把DC调光和PWM调光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案。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DC调光是通过调节电压或电流,让光源变暗或变亮。
PWM调光是通过像素点“亮-灭-亮”的高频切换,利用人眼视觉残留,调整亮或灭的时长来调节屏幕亮度。
现在把它俩结合起来,原来PWM的方案是“亮-灭-亮”,现在我们不让它灭,而是通过降低功率把它变暗,于是调光方式就变成“亮-暗-亮”。这样一来,亮度差没那么大,对眼睛的刺激就减弱了。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灯泡不断“亮灭闪烁”对眼睛的刺激,和不断“亮暗闪烁”对眼睛的刺激,谁更大?显然是前者。
通过前面介绍,我们知道,对OLED屏进行DC调光,在低亮度下会产生“抹布屏”的效果。因此,类DC调光一般用于高亮度,低亮度则会采用高频PWM调光。
总结:注意看手机屏幕的调光方案,现在主流的都是高频PWM调光+类DC调光。为啥不只使用高频PWM一种方案呢?这是因为全高频PWM会增加功耗,另外在户外阳光直射激发超高亮度时会出现不生效的情况。
以上这些是减少手机屏幕对眼睛危害的基础和核心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此外我们还会看到一些锦上添花的护眼功能,比如:
纸质护眼:在暖色基础上增加纸张纹理,进一步降低蓝光伤害。
类自然光护眼:可根据时间智慧模拟一天中自然光的律动,屏幕亮度与光线环境同步,可以做到无感知的动态变化。
助眠显示:通过调节屏幕色温,减少蓝光,避免抑制褪黑素生成,从而改善睡眠。
另外,我们前两天的推文中还介绍过真我GT Neo6 SE即将带来AI主动护眼——手机会检测眼部疲劳,结合大数据模型感知疲劳程度,从而主动调节护眼方案。我们认为,AI加入会是屏幕护眼发展的方向。
最后,希望上面的介绍能帮助大家选到自己心仪的护眼手机。如果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