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与治乱的关系,孔子到底说了啥?

昆仑云曦 2023-09-13 01:25:58

关于信与治乱的关系,很多人探讨过这个话题,我偶尔读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很有启发,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论语·颜渊》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对于这句话,很多人理解为“备足粮食,充实军备,民众对管理者就信任了”。

我当初也是这么理解的,粮食充足加上防卫精良,有了这两个条件,就会出现一个结果:民众对管理者就信服、信任了,就会言听计地遵从管理。也就是说,前者和后者是因果关系。

这似乎很正确,现实当中我们很多人,想要取得周围人的信任,也是尽力给予各种物质财富,给予完善的保障和福利,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人们的真心信任。

这似乎没错,但是孔子在这里却给出了一种新的视角。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需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当中哪一项是可以先去掉的呢?”孔子回答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再去掉一项,在这两项当中哪一项是可以去掉的呢?”孔子很明确地回答说:“去掉粮食。意思就是民信不能去掉,或者说,民信最重要。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民无信不立’。”

对于“民无信不立”,字面上的意思是民众如果不信任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就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直白点说,一个管理者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

那么,足食,足兵和民信之,这三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孔子回答子贡的三个要素都是从管理者角度提出的,民众信任管理者的前提,是管理者首先对民众讲究守信和诚信。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权都在剧烈的动荡之中,孔子已经观察到了信在治乱当中的作用,所以才超越当时普遍认为的足食足兵这些物质因素,认识到信这种品格品质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告诉我们,粮食充足,军备充实,并且管理者对民众讲究诚信,具备这三项条件就足以成就了。如果一个管理者对老百姓不讲诚信、不守信,即使提供丰衣足食和安全稳健的物质条件,也难以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支持。

所以,管理者对百姓讲诚信,并且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信任。这个前提条件决定了外在物质条件是否能真正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守信诚信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作用?

老子《德道经》:“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当一个人经常轻易地不加思考去许诺别人,看似一团和气,大家刚开始都好办事儿,但是没有客观真实地研究调查和分析,事情往往在将来很难办成,这实际是给自己和对方埋下了相互不信任的祸根。一旦遇到危机事件,处理起来会更加困难。

所以,圣贤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会轻易许诺,而是深刻反思,守信守约,以诚信待人。这样做虽然刚开始做起来有点儿难,但最终能赢得最终胜利和长久和谐。

圣人做事重信德,以德治难,心存忧患意识,不敢自大而疏忽导致失信,事情能圆满解决,最终就没有难处。

那么,和守信诚信相反的失信寡信是怎样造成的呢?

寡信,即严重缺少信用,行为缺少诚信。我们每天头脑中各种各样常道意识的想法纷繁复杂,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目的,说的通俗些就是欲望。汉代刘向在《说苑·谈丛》里也说:“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钻营钱财的人必然多灾祸,轻率许诺的人很少守信用。过度追求利益的获取,没有建立起正善的知识和信息,人的心身陷于过度的贪欲,闭塞了和自然的信息与能量交换,灵感智慧不足,就会导致心身烦恼忧虑和失败频发,而这种人还有个特点,就是习惯于轻易许诺,由于轻率而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难以实现而导致失信,于是用新的失信的谎言去掩盖,从而加剧了失信和寡信,形成恶性循环。

以上分析说明寡欲能够克制寡信。当然,人如果完全没有欲望,就会躺平,事物也难以发展,这里说的是要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老子《德道经》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管理者让大家丰衣足食、财富充足,并且祥和安全,要实现这个基本的目标,需要管理者守信和诚信,而更需要寡欲。如果管理者自身超过了寡欲的限度,就会滑入私贪的深渊而难以控制。

当管理者在大家面前能真实不虚做到守信诚信,说明处于少私而寡欲的心身状态,就容易一诺千金,在此基础上发展物质,就容易获得大家的诚信相待而共同努力。

回到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信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作用呢?老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客观规律,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我们人生于宇宙自然天地之间,因此就必然要遵循宇宙星球的运行规律。

《黄帝四经·经法·论》:“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亓行,信之稽也。”

《黄帝四经》在这里对于天道治理法则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出了“度、数、信”这个“三”,度、数、信分别对应于空间、时间以及动态规律。

“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这里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这三明的规律性。其中,地球围绕太阳所进行的公转是极其守信的,太阳的出与入都恪守着信。地球在自转之中给人映射的现象是太阳在朝起夕落,不会改变,并且有了南北极的定位,这都是信仪当中度的空间。而地球本身南北极的能量中轴是其自转力量的源泉,这个能量轴恪守着长短变化的标准。

“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月亮绕着地球转动,守信地从初一的无到初三、初四的生,然后又到二十三、二十四逐步的无,同样也是守着信德的数。它的出现和消失,近地和远地,既是守信而消长进退,也是循从数值的规律。初一到初三是完整的晦日,初三到二十七就有明的存在,二十七到三十又是三天的晦。这里面的光明出现与月球本身的晦客观存在,进退消长有一个数值,这也是一种守信。

“列星有数,而不失亓行,信之稽也”,在整个宇宙空间中,满天的星星看似繁星璀璨毫无章法,其实却各有序列、各安其位地运转,同样守着信的时间之数和空间之度来参与运动变化,它们的运动不会失去彼此之间的共同制约和相互依存,这是“信之稽也”。

中国古人效法天地自然规律进行人间的管理、治理,遵从天地自然的规律而进行观察,并且体之于身,得出人间治理和管理的方法。

这种守信运动当中蕴含着信德的能量,是信德能量在支撑天地守信。

那么诞生于天地之间的人类,同样也要守信,既要遵从天道,还要遵守地道,更要遵守人道,做到守信、诚信,也就成了人心身健康和事业顺畅所必须的品格和品质。具备了这个基础,人的心灵意识和身体活动才能与自然能量频率接近,也就符合自然界天长地久的特征。

老子《德道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地球和月球年龄约为46亿岁,太阳的年龄有50亿岁,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太阳所提供的光和热。天地不自私自利,守信遵守自然规律,所以能长久存在。人类如果真正效法天地,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人类如果能少私而寡欲,并且研究实践天地信德能量的运行规律,也容易守信而保持丰衣足食的长久稳定。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