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5日,我国知名物理学家张文裕院士,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在这最后的时刻,于病床前守护张文裕的,是他的结发妻子王承书。
和老伴儿张文裕一样,王承书也是一位物理学家。两人夫妻情深,可张文裕有一件事儿始终不解,那就是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不知道王承书在干什么工作。
眼看着丈夫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王承书攥着张文裕的手,眼含热泪地跟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张文裕听罢,脸上浮现出了笑容。他直到如今才知晓,自己的妻子竟然一直进行着无比伟大的事业,那便是我国核武器研究。
王承书,我国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智慧与坚韧丝毫不输于男子的“中国居里夫人”。为了祖国,她甘愿隐姓埋名,成为无名英雄。王承书究竟是如何走上物理研究道路的?她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我国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了解她传奇的一生。
出身书香世家的王承书,原本是和物理学无缘的。她家祖上曾经出过四个登科进士,按照父母的规划,王承书理应进修文学或历史学,和祖辈一样写得一手锦绣文章。
可“一身反骨”的王承书,偏偏从小到大对理工科更感兴趣。高中的时候,她迷上了物理学,想要报考大学的相关专业。王承书的父亲虽然担心女孩子就读理工科压力太大,但还是尊重了她的个人意愿。
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入学报到的时候,王承书惊讶地发现,全系只有自己一个女生。
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有“女生学不好理工科”的刻版印象,甚至王承书的老师都曾建议她转到文科院系就读。可性格倔强的王承书偏偏不服,她一定要坚持学物理,并且要学出个样儿来,让众人再也不敢小瞧女学生。
王承书做到了,大学四年,她有三年是全系第一名。本科毕业的时候,她还获得了母校的最高学术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两年之后,王承书更进一步,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名扬全校。而在硕士就读期间,她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王承书的亲密爱人,是燕京大学的青年才俊,物理系的教授张文裕。
不同于心怀偏见的一般人,张文裕是十分支持女子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他特别欣赏王承书的才干,曾说过她未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承书听罢感动非常,认定了张文裕是自己的毕生知己。两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并在王承书硕士毕业后喜结连理。
1941年,王承书得到了一个大好机会。她成功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可以去那边攻读博士学位了。好事成双,她的丈夫张文裕,几乎同时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
彼时正是抗战期间,中华大地炮火连天。赴美留学可以安稳度日,还能继续钻研挚爱的物理学,何乐而不为。夫妻俩果断决定远渡重洋,在美国开始崭新的学术历程。
王承书夫妇虽然都专攻物理学,但他俩的具体研究领域不一样。张文裕主修高能物理,而王承书研究的是流体力学。由于聪颖好学、科研成果显著,王承书很快便引起了美国流体力学泰斗乌伦贝克教授的注意。
出于惜才心理,乌伦贝克当了王承书的博导,由他亲自带这个潜力十足的亚洲女学生。三年之后,王承书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多年,她一直跟着乌伦贝克教授搞科研。
1951年,王承书与恩师乌伦贝克经过反复实验,共同取得了一项震惊学术界的重大科研成果:WCU方程式。该方程标志着流体力学研究进入了新纪元,王承书因此而声名大噪。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王承书未来极有可能因流体力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她对此并不在乎,心里只惦记一件事儿,那就是回国。
新中国的建立,让广大中华儿女欢喜鼓舞,众多在海外留学的专家学者想方设法回国,欲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王承书夫妇也不例外,他们做梦都想重新踏上祖国的大地,可现实却没有梦想中那么美好。
王承书当时是全美学术圈炙手可热的新秀,她的丈夫张文裕也在高能物理学领域做出了不少成绩,老美自然是不愿意将这两位顶尖人才放走。美国当局千方百计阻挠王承书夫妇回国,他们的归期一拖再拖,足足拖了五年之久。
在这五年里,乌伦贝克教授几次三番劝说爱徒留下来,结果被王承书拒绝了。她当然对恩师心怀感激,可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事儿比为祖国做贡献更重要、更崇高。张文裕和妻子心有灵犀,同样始终心怀报国之志。
1956年,经过新中国外交部的不懈努力,包括王承书夫妇在内的一大批留美科学家,终于可以回国了。回归故土的王承书兴奋莫名,她迫不及待地投身于祖国科研事业。
可回国后不久,王承书便犯了难。生活条件变差、办公室很简陋这些问题,在王承书看来都不是事儿,她也不是为了追求物质条件才回国的。真正让她苦恼迷茫的,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生了“大转弯”。
张文裕回国后,依然继续研究高能物理学,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但多年来一直专攻流体力学的王承书,却被组织分配到了核物理部门,安排她去进行核动力理论的研究。
别看流体力学跟核动力都有一个“力”字,实际上却天差地别。王承书不得不从零开始学起,猛补核理论知识。由于实在是太辛苦,她曾一度想要放弃。只不过一想到祖国正急需核物理领域的人才,王承书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还是占据了上风,促使她坚持了下来。
经过数年刻苦钻研,王承书逐渐从核物理“小白”,蜕变成了核动力理论专家。结果让她没想到的是,就在1961年,她还得再度从零开始。
有一天,钱三强突然把王承书请到了办公室,提出让她转去研究浓缩铀的提炼技术。浓缩铀是核弹爆破的燃料,王承书明白,这是准备让她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大事儿。
钱三强的话说出口后,其实已经做好了被王承书拒绝的心理准备。毕竟那一年,王承书已经四十六岁了,年近百半突然第二次改变科研方向,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更何况,提炼浓缩铀是核武器研发的关键技术,出于保密需要,参与人员必须隐姓埋名。王承书有丈夫有孩子,突然离开家庭进行秘密科研,她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谁知王承书没有拒绝,而是坚定地说出了三个字:“我愿意!”这句承诺,她用余生的三十年来践行了。
王承书很快便收拾好行囊,离家前去化工厂进行秘密科研了。张文裕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出于对妻子的信任,他还是尽可能给予了王承书精神层面的支持。
在化工厂的临时窝棚里,王承书和同事们吃着糠咽菜,忍受着恶劣环境的折磨,废寝忘食地进行提炼技术研究。整个研究团队里,只有王承书一位女性,此情此景,恰似她当年大学报到。
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浓缩铀的提炼技术,终于在王承书的带领下,成功研究出来了。1964年1月,化工厂提炼出了足量供原子弹点燃的高浓度铀,我国第一颗核弹的试爆,进入了倒计时。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升腾起了一朵“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背后离不开王承书的艰苦付出。
原子弹实验成功之后,王承书继续深耕核燃料领域,并在氢弹科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以后,王承书第三次“华丽转身”,转而去气体扩散领域进行研究了。六旬高龄再次转变科研方向,王承书已是轻车熟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自主研发的气体扩散机闪亮登场,为人造卫星的发射,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不知不觉,王承书已经隐姓埋名、默默奋斗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年里,她做出了无数杰出贡献,可始终无人知晓,连她的丈夫都一无所知。直到临终前,张文裕才知道了妻子深藏多年的崇高秘密。
张文裕去世的同一年,王承书也追随着丈夫的脚步,离我们远去了。她留下了遗嘱,将全部资产捐献给公益机构。至于自己和丈夫的藏书及研究资料,她全都交给了中央科研部门,让它们发挥最后的价值。
生前为国隐姓埋名,死后余财尽数捐赠,王承书的耀眼成就和高洁品格,无愧于“中国居里夫人”之赞誉。你认识女性科研人员吗?她们从事什么研究领域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