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万河谷地区,地处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此处地势险峻,环境复杂,在交通方面有着极大的困难,除了镇守的边关将士,几乎没有人烟。
两国交界处本身有时就会有一定纷争,但为了睦邻友好,我们往往会选择化干戈为玉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2020年6月15日,在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还是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过错方是印度。
据《从加勒万河谷冲突看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困局》一文中记载:
“2020年6月15日晚,印度边防部队官兵侵入中方控制区搞夜袭,不但破坏了中方边防设施,还率先重伤中方交涉官兵,从而招致中方统计并导致印方惨重伤亡。”
事实上,印度对于中方的侵扰并非一遭,包括1962年的边界战争、1967年乃堆拉炮击、1975年土伦山口枪击事件在内,印度已经多次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外交成果。
2020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但新冠疫情又开始大肆蔓延,种种状况叠加在一起,让建交活动不宜推进。
然而就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这件事情来看,印度并没有珍惜建交积淀的成绩,而是以挑衅的形式打破了宁静。
《印度对华示强外交的行为逻辑》中也记录此次事件的大致过程,并一并记录了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手段。
“印方不敢公开反躬自省,反而利用媒体、外交渠道在国内外大打‘悲情牌’,渲染‘中方霸凌’,引发印度社会群情激愤;不明真相的国际社会对印度表示同情,美方政要则更是借机供货,频频抨击‘中国威胁’并公开挺印,不少军火贸易大国忿忿根基,表白对印售武意愿。”
文中还表示,此次冲突使得两国跌至1962年边界战争的最低谷。
说起边界战争,这是一场中国对印军实施的自卫反击作战。
印度同样也是率先挑起争端的一方。
1951年时,印度就已经越过原本川荣的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我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之后继续得寸进尺。
在1959年,印度又公开提出将中印边界中“东、中、西”三段中的东段和西端分别为9万平方公里和3,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分给印度。
如此无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拒绝,但印度仍不死心,在中印边界持续骚动,并导致中国边境多名官兵死伤。
至此,印度都没有加以收敛。
直到1962年,印度不加掩饰地声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虽然中方一直坚定地以和平为立场对印度的越界行为一再忍让,可为了保护疆土,中方也展开了保卫与反击。
这件事情既暴露了印度的贪婪,也表明了中国的决心,对于领土问题,中国毫不退让。
而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又一次使得局面僵持不下。显然印度并没有改变根本上的观念,仍旧以武力来试探我国的底线。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印关系再次进入瓶颈期,且相当时间内都难以重启。
有冲突就会有流血,在这次长达8小时的混战中,我方多名将士壮烈牺牲,据央视军事报道,其中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国捐躯。
据报道,印度一方的死亡人数有20名。
加勒万河谷地区本就地势崎岖,对于作战的将士们来说,这些险峻的地貌更是为作战带来了重重困难。但我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和优良的作风,在这一战中还是给敌方以迎头痛击,打灭了地方妄图侵扰我国边界线的邪念。
央广网对具体的牺牲名单也作出了记录: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出重围营救,分离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聘礼旧主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我们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牺牲名单中有的战士年仅19,其他战士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原本有一腔热血要为祖国戍守边关,原本有机会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可是在无情战争的打击下,他们却葬身人迹罕至的苍凉雪山。这如何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而在这场战争的背后,可以看出印度对华的外交行为时十分强硬且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在《印度对华示强外交的行为逻辑》中分析,加勒万河谷冲突是两国之间新一轮军事对抗、经济脱钩、民意敌对的导火索。两国间的关系也高开低走。
分析指出,印军意在中印边界东段、中段基本上控制了绝大多数制高点……以2019年为例,印度对我实控线的越线活动多达1581起,其中94%发生在西段。
对中印双方关系的变化,文献中还指出了其与青藏高原的雪线有一定关系:“雪线升高(气候转暖),边防对峙增多,两国关系走低;雪线下降(大雪封山)。边防巡逻减少,两国关系抬升。”
由此可见,印度的挑衅与我方的回击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环境也有关,印度方面也会寻找不同的时机和我方发生摩擦。这个切入点也可以一定程度时侧面推测印度的行动方向。
中印之间的外交关系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和印度的“前进政策”有关,这既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也印度不实报道的渲染下,也妨碍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在《中印关系嬗变及出路》中也写道:
“长期以来,印度的大国梦始终笼罩着浓重的‘中国情结’。即中国是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参照底线,也是其大国地位的竞争者或超越对象,同时还是影响其崛起的关键外因。“
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作“头号安全威胁”。甚至公然宣称中国是印度崛起“最大外部阻力”。
且在莫迪政府的外交方式下,两国关系呈现出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想要快速回温、缓和关系存在难度。
有报道称,印度外交部长期无理打压中国媒体记者,教育部门审查孔子学院等中印教育合作项目。如此行为,对于中印关系,以及印度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与此同时,印度内部的社会环境也并不安定:
“莫迪连任以来,其一系列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如宣布建立罗摩庙、推出统一民法典、修改公民身份法案等等,激化了印社会族群、教派、阶级矛盾与冲突,社会骚乱此起彼伏……即便2月底(2019年2月)特朗普访印期间,首都新德里还是爆发了1984年来规模最大的减排冲突,造成40对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加之2020年严峻的疫情环境,印度内部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众之间有很多事情还没等到有些的处理方案。
《印度对华示强的行为逻辑》中也指出:
“加勒万河谷冲突再度给莫迪政府提供了转移视线的救命稻草。通过制造对华军事对抗的紧张氛围,通过出台之花政策以及炒作怼华议题,莫迪政府在并不寻求对华战争相向的前提下,至少相权取其轻,至少历时安抚住了国内政治反对派和民众躁动情绪与元气,最大限度地维持着疫情折磨下地政治与社会稳定。但这也能奏效一时,民生问题终究将再度扰局。“
而对于我方,印度的行为显然是罔顾了对和平的追求,并且严重侵害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在这场战争中,印度无疑是过错的一方,此种行为既令我的官兵丧失了生命,对于印度民众来说也只是转移话题。
毗邻的两国,如果没有有好的外交关系,边境得不到安宁,对于双方共同利益是没有益处的,
虽然胜利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比起胜利,和平才是真正值得期盼的结果。唯有祖国和平安定,不受外界无端的侵扰,才最能抚慰将士们的英魂。
信息来源:
[1]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国际在线 [引用日期2020-06-17]
[2] 蓝建学, 中印关系嬗变及出路, 《国际问题研究》 2023年第3期55-73,共19页
[3] 胡仕胜 王珏, 印度对华示强外交的行为逻辑, 《现代国际关系》 2020年第7期25-34,共11页
[4] 胡仕胜 王珏 刘传玺, 从加勒万河谷冲突看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困局,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年第4期1-23,共24页
[5]边境冲突中誓死捍卫国土,中央军委为这5名官兵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央广网.2021-02-19 [引用日期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