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合集团中国区掌舵手难当,李凤婷直面天命

向善财 2024-09-05 15:06:50

文:向善财经

别人都涨了,你为啥没涨呢?

最近,合生元母公司健合集团(HK:01112)披露了2024年中期业绩公告。

报告期内,健合实现营收6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1%;归母净利润3.058亿元,同比下降49.7%,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

仅从核心数据来看,健合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确实有点一言难尽。

要知道,现在就连那帮专一做婴幼儿奶粉的玩家,诸如飞鹤、澳优们都实现了营收的正增长。

但现在,业务结构更加均衡的健合却表现不及格,这种反差怎能不令人担忧?

那么健合“掉队”的原因,到底是啥呢?

奶粉逆势下滑,李凤婷的“掌舵”能力测试不合格?

从财报来看,健合集团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BNC)、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ANC)、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PNC)。

其中,婴幼儿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BNC)是拖累健合此次业绩表现的“罪魁祸首”,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4.32亿元,同比下滑22%。

对应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益生菌及营养补充品营收均有所下滑,分别同比减少18.8%、31.6%。

重点来看占BNC营收超70%的婴配奶粉业务,对于下滑,健合集团解释称:“主要原因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面临持续的系统性挑战,新国标过渡后竞争持续激烈,消耗渠道中旧国标奶粉库存所需时间较预期长,导致销量减少。”

言下之意,这是外部环境问题、是行业竞争的问题,非战之罪也!

但实际上,这个锅并不能全甩给行业来背。

现在新生儿出生率低,影响奶粉企业表现是事实,但问题是今年上半年,澳优、飞鹤和伊利(奶粉业务)们却都实现了正增长。

飞鹤实现营收10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10.56%。

澳优实现营收36.81亿元,同比增长4.8%。

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业收入145.09亿元,较上年增长7.31%。

那么健合是咋回事呢?原因其实就两个:

一是战略上多元化的好处与坏处。现在健合BNC、PNC和ANC三大业务共同布局,好处是分散了风险,摆脱了依赖;但坏处是,健合的奶粉业务跟专一的友商比,可能就不够强了。因为友商们别无退路,只能“破釜沉舟”,在红海市场以更加内卷的姿态杀出重围。

这对精力分散的健合来说,确实就很难全盘梭哈去跟着竞争……

二是策略上的超高端化奶粉路线有待商榷。

从半年报来看,健合合生元的奶粉业务似乎仍在走超高端路线,并且在中国内地整体超高端婴配奶粉分部的市场份额方面排第三位,市场份额也从11.7%升至了13.0%。

毫无疑问,健合还是把握住了宝爸宝妈们“苦谁不能苦孩子”的消费心理。

这个策略绝对不能算错,但就是放现在有点不合时宜。为啥呢?因为在当前消费降级的时代背景下,飞鹤、澳优等品牌奶粉们的价格都已经回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相比之下,现在同规格奶粉下,动辄一罐还是300多的健合合生元,自然就扎眼了许多。

而且合生元奶粉走超高端路线的优势是啥呢?

说奶源,现在大家都有海外高质量奶源地;至于说配方和研发硬实力,健合的整体研发投入确实不小,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04亿元。

但问题是,健合有三大板块业务,其中的成人营养保健品还尤为需要研发创新,那么平均下来,健合婴配奶粉的研发投入可能还是比不上飞鹤、澳优们,这也难怪竞争力不足,营收下滑了……

这么一看,现在健合面临的本质上似乎还是经营问题,是人的问题、管理层的问题。

更直白点讲,是健合中国区有待提升。毕竟,健合中国区的营收规模占比最大,但在报告期内,也只有中国区市场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滑-10.5%。诸如澳新、北美和其他地区均实现了正增长。并且中国区婴配奶粉的营收表现,也几乎撑起了健合整体的奶粉业务表现,可见其重要性。

但很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市场,身为中国区却并没有守好。

中国区这块难啃的骨头,也成了历届掌舵人共同的难题。

从去年年中上任健合集团行政总裁这一关键职位的Camillo Pane,在年底就选择了辞任。

随后,健合便交出了一份营收同比增长9.01%,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89%的“糟糕”成绩单。

至于另一个在该职位辞任的、年薪超3千万“天价”的安玉婷,从接任到离任也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同样未在任期内待满。

尽管彼时的健合集团曾向媒体表示,安玉婷的离职原因为个人原因,与业绩无关,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安玉婷任期的时间段也确实是健合集团营收增长放缓、业绩不振的阶段,并且安玉婷也未能帮助健合扭转这一颓势……

可见,健合对于高管们大方是归大方,但同时也需要看到成绩和结果。所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都真心地希望健合中国区的管理层们,能够早日扭转战局,帮助健合重回高光时刻……

拿明天的钱还现在的债,健合集团钢丝上跳舞

其实,如果从财务视角来看,或许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掌舵中国区市场的健合管理层压力大了”以及备受健合关注的原因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区市场业务重要,更在于健合自身紧迫的财务需求。

就像最近,健合发布公告,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就提供定期贷款融资、循环信贷融资,连同定期贷款融资统称订立银团融资协议,总金额相当于5.6亿美元。约39亿元人民币。

为啥要贷这么大一笔款?原因有很多,但被健合排在首位的是,“定期贷款融资借入的金额,将用作悉数偿还或提前偿还本集团于现有融资下的债务”。

直白点说就是,现在借钱偿还以前的债务……

事实上,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健合也确实是个典型的高杠杆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常年都在64%以上波动。就比如今年上半年,天眼查APP显示:健合的资产负债率就达到了68.23%。

而且在这样高的资产负债率背景下,其中健合的无形资产、商誉还分别为54.7亿元和77.48亿元,合计132.18亿元,占总资产的65.02%。

也就是说,在当前健合203.3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中,有一半多的资产都是“虚”的。

可问题是,对应的138.7亿元的总负债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说,流动负债中的“计息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就高达了55.55亿元,非流动负债中的“计息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也达到了18.35亿元,两项合计就超过了70亿元。

也难怪今年上半年,包括计息银行贷款及优先票据等融资成本,就达到了4.33亿元,算是成了压垮健合净利润表现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说起这个利息,那还真是要为健合和投资者们降降温,提个醒。

原因无他,虽然此次健合再融资信贷的协议条款(包括利率)及条件没有明说,只是按照该类债务融资的惯常商业条款进行,但此前健合的部分贷款利息率实在是高,有的甚至能达到13.5%,为2023年净利率的3倍之多。

比如在去年6月份,健合就接连发行了有关5820.7万美元于2026年到期的13.5%优先票据及1.42亿美元于2026年到期的13.5%优先票据。

当然,在综合各种结构性贷款,以及部分低利率贷款后,健合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其隐含年化利息开支率(包括是上述对冲的利益)为7.0%。虽然有所下滑,但仍明显高于同期净利率表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健合的整体经营理应很危险才对,但是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健合近年来却似乎一直都在走高负债发展路线?

原因也很简单,即健合的业务市场逻辑足够硬,能够靠着强劲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支撑其走在高杠杆的风险线上。

大家都知道,健合靠着合生元益生菌和婴配奶粉发家,但是在新生儿出生率达到顶峰的2015年和2016年,其却毅然斥资约102亿元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Swisse100%股权,并宣布新增ANC(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开辟出了第二增长曲线。

随后在2020年、2021年,健合集团又分别以约10.72亿元、39.5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宠物营养品牌Solid Gold和Zesty Paws的全部股权,新增了PNC(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

时至今日,健合的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营收占比已达到了49%,远超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的36.3%。如果按照产品分部来看的话,同期,健合的婴配奶粉收入占比仅为26.9%,营养补充品则占据了66.1%,更像是一家保健品营养公司。

对应的,2015年健合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尚且为3.66亿元,但到了2016年便猛增至15.43亿元,此后一直都波动维持在10亿元之上。甚至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0.53亿元,接近去年一整年的10.97亿元规模。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利润跟不上,但靠着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健合也能把借款还债这条高杠杆之路走通。但问题是,这对投资者和管理层们来说就相当不讨喜了。

毕竟,现在市场的风向是千变万化的,而健合留给自己的犯错空间或者说财务安全冗余实在是太过有限了。

不仅业务表现不能拉胯,特别是作为营收支柱的中国区更不能出现大的变动,而且还要确保每年的款项都能够及时收回,否则就可能出现牵一发而动其全身的高杠杆爆雷。

可偏偏现在,虽然今年上半年健合的成人营养及护理用业务同比增长11.2%,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同比增长4.1%,但相较于去年同期43.2%和21.4%的增速,均已出现了大幅放缓。

如果再带着一个“拖油瓶”的婴配奶粉业务的话,可能就出现一步乱,步步乱的风险。所以,如何优化业务策略,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或许就成了健合集团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0 阅读:1